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唐袁滋題名摩崖石刻探析

2018-05-25 11:27:50秦平
北方文學 2018年12期
關鍵詞:南詔摩崖豆沙

秦平

唐袁滋題名摩崖石刻刊刻于昭通市鹽津縣城南30公里豆沙關五尺道西側崖壁上,刻石高約60厘米,寬約25厘米,全文八行,直下左行,計一百二十二字,除末行“袁滋題”三字為小篆外,其余七行均為楷書。釋文如下:

大唐貞元十年九月廿日,云南宣慰使(第一行)內(nèi)給事俱文珍,判官劉幽嚴,小使吐突承璀(第二行),持節(jié)冊南詔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龐頎(第三行),判官監(jiān)察御史崔佐時,同奉恩命,赴云南冊(第四行)蒙異牟尋為南詔。其時,節(jié)度使尚書右仆射成都(第五行)尹兼御史大夫韋皋,差巡官監(jiān)察御史馬益,統(tǒng)行營兵(第六行)馬,開路置驛,故刊石紀之(第七行)。袁滋題(第八行)。

石刻記載了唐德宗貞元十年(794年),御史中丞袁滋奉史南詔,冊封異牟尋為南詔王,途經(jīng)豆沙關(唐時稱石門關,秦開五尺道亦即此)時,于懸?guī)r峭壁間摩崖題刊記事,距今千余年。該石刻是云南省歷史文獻中的重要實物資料。于1988年1月13日納入國務院公布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摩崖石刻歷史背景

唐天寶年間,唐王朝對南詔先后發(fā)動了瀘南、西洱河兩次戰(zhàn)爭,都以失敗告終。南詔乘機聯(lián)合吐蕃,向東擴張,占據(jù)爨地,繼而攻陷姚州,取大小夷州縣三十二個,據(jù)地自雄,繼而與唐朝決裂。唐貞元年間,南詔國王異牟尋希望歸唐,派遣使臣分三路使者到朝廷,向皇帝表示交好之愿。唐遣崔佐時至點蒼山與異牟尋結盟,并共同擊敗吐蕃。公元794年,唐德宗派遣御史中丞袁滋為冊南詔使,前往南詔冊封異牟尋為南詔王,表示世代友好。

二、摩崖石刻刊刻的史實及意義

摩崖石刻文字所記述的歷史情況及其石刻本身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唐德宗貞元十年遣袁滋冊封南詔,內(nèi)屬歸唐,史冊燦然詳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均有記載,然諸書記載中有關史實、年代、當事人等方面多有相互矛盾之處,有此石刻作為當事人留下的實物證據(jù),對于補唐書之缺及正誤其他載籍處,尤為珍貴。

唐玄宗天寶九年(750年),唐朝邊臣失政,南詔閣羅鳳被迫背唐,相繼擊敗鮮于仲通,大破李宓等所出唐兵,唐軍先后損失二十萬人。十一載(752年),南詔遂依附吐蕃(今西藏),吐蕃為籠絡南詔,賜為兄弟之國,封閣羅鳳為“贊普鐘南國大詔”,意即吐蕃贊普之弟,云南國的大王。閣羅鳳死,其孫異牟尋嗣位,后與吐蕃和兵功唐,德宗派大將李晟、曲環(huán)等,打破吐蕃、南詔軍八萬多人,吐蕃悔怒,改封南詔為“日東王”,除去“兄弟之國”地位,雙方關系遂生變化。吐蕃把南詔降為藩邦屬國后,不僅向南詔征收重賦苛稅,還占據(jù)了南詔的險要之地,設立營堡,并命其每年出兵駐防。異牟尋漸感依附吐蕃利少害多,乃采納清平官(宰相)河南相州(今河南安陽人)鄭回勸其內(nèi)附歸唐之言(《新唐書南詔傳》載:鄭回說異牟尋曰:“中國有禮儀,少求責,非若吐蕃惏刻無極也,今棄之復歸唐,無遠戍勞,利莫大此。”異牟尋善之)。時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極力勸誘,異牟尋遂決計歸唐,遣三使至成都,以示誠意,愿為唐之藩臣。貞元十年春,異牟尋與崔佐時盟于蒼山,皆鄭回大力促成之。會盟后,韋皋與異牟尋合兵擊敗吐蕃于神川,入朝獻捷,皋乃請冊封異牟尋為南詔,異牟尋復歸唐,與唐和好,互不侵犯。以后,吐蕃力弱不敢抗,南詔漸強。

貞元十年(794年)六月,應南詔的要求,唐廷派一個正式的高級官方使團出使云南,冊封南詔,鞏固點蒼山之盟的雙方關系,據(jù)《新唐書·卷151》載:“……韋皋始來西南夷,南詔異牟尋內(nèi)屬,德宗選郎吏可撫循者,皆憚行,至滋不辭,帝嘉之,擢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賜金紫,持節(jié)往。逾年還,使有指,進諫議大夫?!笔份d其所選官員“皆憚行”,實際上是對是否能順利完成王朝使命沒有把握,王朝官員對西南夷自唐高宗羈縻政策以來的忌憚。時任工部員外郎的袁滋臨危受命,顯示出袁滋才臣的勇氣和擔當。冊封南詔的使團以袁滋為正使,龐頎為副使,崔佐時為判官。同時組成云南宣慰使團,以內(nèi)給事俱文珍為云南宣慰使,成員還有判官劉幽嚴、小使吐突承璀等。八月使團至成都,九月中,由韋皋派兵保護,從石門(今昭通市鹽津縣豆沙關)入云南。十月二十六日抵南詔都城羊苴咩,受到熱烈歡迎。袁滋宣敕書、讀冊文。異牟尋表示:曾祖父開元中冊為云南王,祖父天寶中又蒙襲云南王。在相隔五十年后,“貞元皇帝洗痕錄功,復賜爵命,子子孫孫永為唐臣?!保?)

貞元十一年三月,袁滋率南詔使臣回朝,受到盛情款待,因此行有功均被封官受爵。唐朝為加強對南詔的控制,設立了云南安撫司,

九月加封韋皋為云南安撫使。貞元十年后,云南全部歸附唐朝,唐朝封異牟尋為“南詔”,即“云南王”,并賜“南詔印”?!澳显t”是其官爵名號,又以“南詔”統(tǒng)領疆域設置“云南安撫司”,政區(qū)長官為“云南安撫使”,由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兼任,南詔由云南安撫使節(jié)制。

三、御史中丞袁滋其人、其事、其書

袁滋其人在新舊《唐書》有傳。《新唐書·卷151》“袁滋,字德深,蔡州朗山人,……強學博記,少依道州刺史元結讀書;又稱其工篆隸,有古法?!笨芍侵刑茣r的一位書法家。葉昌熾《語石》云:“唐篆書,世推李陽冰,無異詞……同時有袁滋、瞿令問鼎足而三。但其碑不常見世罕有知者。此外,尚有尹元凱,季康諸人?!薄白瓡婪Q李陽冰無異詞,不知唐時工大小篆者尚有三家:一為尹元凱,有《美原神泉詩碑》;一為袁滋,有《軒轅鑄鼎原詩》;一為瞿令問,道州元刺史(元結)摩崖多其所書也。”由此可見唐時袁滋的書法與李陽冰是齊鼎的,李陽冰是唐朝篆書代表性書家,也是公認的繼李斯之后的篆書名家。然而后世論書者評述唐代篆書家首推李陽冰,卻很少涉及袁滋這個人,或使其屈居冰之下。這與書家遺世作品的多寡有一定關系,李陽冰的傳世作品多且易見到,如《城隍廟記》《三墳記》《棲先塋記》《怡亭銘》《滑石新驛記》等。而與之同時的其他篆書家,不知何種原因作品湮滅不存,后世難以覓見而書名不顯,袁滋即是其中之一。石刻中篆書“袁滋題”三字,是迄今我們可以確認的袁滋手跡,字雖不多,尚能管中窺豹。觀其用筆結體,極其自然,靈動變化,很少給人有法度森森之感。三字疏密,相互乘除,映帶勻適形成一小塊小小的章法美。袁字下部長畫向右斜垂,使滋字左上角與袁字間布白留空,滋字水旁,微偏左直下,垂腳拉長,有一瀉千里之勢,恰與袁字右曳腳相呼應。虛實之間自然流暢,毫無做作之態(tài)。昭通籍書家謝崇崐先生評李陽冰和袁滋的書法為:“冰篆見法度之工,滋篆得天趣之妙。”觀此刻石,文獻與實物相互印證。其三字也成了袁滋途經(jīng)豆沙石門關的鐵證,于歷史及其深入研究袁滋的書法均有重要的意義。

此外《舊唐書》中將袁滋列為“良吏”。袁滋仕德宗、憲宗二朝,歷官彰義節(jié)度使,又遷湖南觀察使。在官期間,政清簡流,以慈惠為本,深得百姓愛戴,建中初,薦于朝,及內(nèi)召,百姓屬僚感其恩德,耆老遮道不得去,故史書將其列為良吏。袁滋政治生涯中值得大書特書的即是唐貞元十年受命冊封南詔一事,千里迢迢,完成國家統(tǒng)一,民族和好之大業(yè),功垂青史,千秋不磨。向達先生的《唐袁滋豆沙關題名跋》中有很高的評價:“天寶之后,南詔遂與中國隔絕,……自貞元初至十年,冊封南詔,使節(jié)往返歷六、七載,方克就范,……而袁滋諸人為國效忠,萬里投荒。不避艱險,亦有足多者?!懺撂统酰嗄?,蜀中無復南顧之憂,而南詔以后,亦克享二百年之盛?!杳孔x《袁滋題名》,俯仰古今,輒為之感奮不能自己?!?/p>

四、摩崖石刻的道路交通啟示意義

“交通興、百業(yè)興”這是從古至今的亙古定律。自秦開五尺道、漢筑南夷道以來,昭通歷來是出川入滇的必經(jīng)孔道,尤其是袁滋題記摩崖石刻所處的豆沙關更有“一夫擋關、萬夫莫開”之勢,“咽喉西蜀,鎖鑰南滇”由此可見一斑。然而,魏晉以后,由于南中大姓的連年征戰(zhàn),朱提(今昭通)的經(jīng)濟受到嚴重影響,大量漢族屯民和大姓遷徙至滇池及以南區(qū)域,朱提經(jīng)濟發(fā)展遲滯。唐時,今昭通地區(qū)屬于南詔拓東節(jié)度使轄區(qū),然距南詔的政治中心較遠,南詔并沒有在此設治,昭通成為了夾在唐王朝和南詔中間沒有實際管轄的區(qū)域。

唐袁滋題名摩崖石刻記載了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差巡官監(jiān)察御史馬益,統(tǒng)行營兵馬,開路置驛。今鹽津豆沙關古時稱為石門,摩崖石刻記載的開路置驛具體指的就是經(jīng)石門至魯?shù)榻走@一段,是唐代由敘州進入云南的主要通道之一。樊綽《云南志》載:“貞元十年,南詔立功歸化,朝廷發(fā)使冊命……其年七月,重開石門路,置驛站、行館。”袁滋冊封完畢回朝走的仍然是石門,《云南志》載:“其年十一月七日事畢,發(fā)羊苴咩城……其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送至石門,更十日程到戎州?!?/p>

當時,從成都通往云南的道路有三條,為何袁滋一行會選擇敘州經(jīng)石門呢?袁滋題名摩崖石刻記述:“其時,節(jié)度使尚書右仆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韋皋……開路置驛?!庇纱丝梢?,為了此行,韋皋一行提前已做好準備,沿途設置了驛站、館舍,為確保能讓袁滋一行能順利、按時到達南詔。然而,目前昭通市境內(nèi)除了唐袁滋題名摩崖石刻外,很少發(fā)現(xiàn)唐宋時期的墓葬、遺址。袁滋一行入云南冊封南詔雖來回經(jīng)過此道,后很少看到史籍記載石門道的具體情況。從另一個方面說明,唐中期的石門已不再是四川通往云南的交通大通道,僅是朝廷臨時啟用的道路。南詔和唐朝的影響均為到達此地,昭通處于一個相對閉塞的時期,從《蠻書》關于此地的記載中也可窺見。故尚可理解刊刻在豆沙關的唐袁滋題名摩崖石刻千年無人識得,直到清光緒元年(1875年)十二月,北上赴京準備參加會試的昭通籍舉人謝文翹再次發(fā)現(xiàn),方才重新審讀了袁滋摩崖石刻,揭開了歷史的面紗。

袁滋題名摩崖石刻作為封建統(tǒng)一國家的唐中央政權與南詔地方政權關系史中一項重要的實證文物,是南詔與唐王朝改善關系,重新和好的重要標記,是研究南詔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又是唐貞元年間中原、巴蜀與云南交通史的真實記錄。學術界將其歷史價值總結為:維國家之統(tǒng)、定疆域之界、鑒民族之睦、補唐書之缺、正史籍之誤、增袁書之跡的重大歷史作用,實乃名至實歸(如圖1)。

注釋:

(1)《新唐書·南詔傳》卷222,第6375頁。

參考文獻:

[1]謝允鑒.關于唐袁滋〈題名摩崖〉.

[2]嚴斯信.唐袁滋題記摩崖刻石簡釋.

[3]謝崇崐.有感于袁滋篆書題名摩崖——兼及對唐代著名篆書家的品評.

[4]丁長芬.唐袁滋題名摩崖石刻——兼論石門路的開與閉.

[5]鄒長銘.鹽津豆沙關唐袁滋摩崖紀事.

[6]江應梁.中國民族史.

[7]王鏞.中國書法簡史.

(作者單位:云南省昭通市博物館)

猜你喜歡
南詔摩崖豆沙
西狹頌摩崖石刻
《近年來藝術品市場的南詔大理佛精品》插圖
摩崖石刻在建筑裝飾中的應用
湖南包裝(2020年6期)2021-01-20 02:02:12
“南行唐北界”摩崖石刻考察圖輯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紅巖春秋(2019年12期)2020-01-03 06:19:12
豆沙冷卻成塊才能包月餅
豆沙冷卻成塊才能包月餅
愛情,真的可以戰(zhàn)勝恐懼嗎
意林(2017年23期)2018-01-02 21:00:41
美月日式烘焙教室
山,南詔國的“龍輿”山
大眾考古(2015年11期)2015-06-26 08:45:40
滕州市| 青川县| 元谋县| 安化县| 东光县| 宜君县| 兴海县| 清流县| 绥宁县| 弋阳县| 汾西县| 鄄城县| 呼图壁县| 洛阳市| 肇州县| 永靖县| 镶黄旗| 巴林右旗| 金溪县| 怀柔区| 连江县| 永顺县| 洪雅县| 慈利县| 德昌县| 梓潼县| 随州市| 苏尼特左旗| 山阳县| 乐都县| 张家界市| 汉川市| 镇赉县| 军事| 安顺市| 富阳市| 旺苍县| 巴林左旗| 兴安县| 曲靖市| 鄯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