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祺
“日本微型小說鼻祖”星新一先生是現(xiàn)代科幻小說領域首屈一指的名作家,為紀念他的文學成就,《名偵探柯南》中主人公 “工藤新一”之名就取自他的名字。此外他本人還在文學季刊《微型小說園地》上,成立了“星新一微型小說文學獎”,現(xiàn)由日本經(jīng)濟新聞社主辦,用于鼓勵本國的小說創(chuàng)作。
然而就在不久前,據(jù)日本朝日電視臺報道,一篇由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的小說在“星新一獎”的比賽中通過了初審,讓觀眾大跌眼鏡。不過,在后面的評比中,這篇名為《機器人寫小說的那一天》并未摘得最終獎項。
該獎項自1981年設立以來,今年第一次碰到“非人類作者”。本次評獎中,共有1450篇小說參加,其中有11篇是人工智能成果。所有作品必須經(jīng)過四輪篩選,并且評審們并不知道哪些作品來自人工智能,哪些來自人類作者。經(jīng)過第一輪篩選后,東京立刻召開報告會,宣布由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通過了文學獎的第一次評審。
原來,“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小說創(chuàng)作”在日本大學中已經(jīng)成為一個研究課題。日本公立函館未來大學、名古屋大學、東京工業(yè)大學等紛紛組成團隊,向文學獎評審團提交人工智能小說,以證實研究成果。其中 《機器人寫小說的那一天》雖然并沒有進入最終的競選,但被證實的確通過了比賽初審,這給研究者們帶來了極大鼓舞。
該小說由日本公立函館未來大學松原仁教授帶領的團隊提交。據(jù)介紹,整個寫作過程并非由人工智能獨立完成。首先還是需要人工設置好男女主人公、登場人物、故事梗概等,之后計算機再依據(jù)事先準備好的大量素材,選擇使用,組合詞匯,最終自動生成小說。也就是說,在創(chuàng)作中,人工智能的作用占到了20%,80%經(jīng)過了人類的編輯潤色。名古屋大學的佐藤理史教授認為“很難說這到底是人寫的,還是電腦寫的”。
在這篇人工智能小說中,移動機器人和固定機器人形成了一個 “機器人社會”,人工智能使它們擁有思想和意識。某一天一個機器人開始對寫小說產生了興趣,別的電腦看到后也紛紛開始寫小說,并且聲明是機器人在為機器人專門創(chuàng)作小說。
“我不得不給自己找點什么樂子了。得不到充實感的狀態(tài)繼續(xù)下去的話,在不久的將來,我恐怕就要自動關機了?!毙≌f中的這句話預示著情節(jié)的轉變,對機器人而言,人工智能的存在到底是為了什么?結尾給出了一個充滿幻想的答案——電腦開始首先追求自我的快樂,放棄了對人類的服務!
“星新一獎”的評委對這篇小說給出的意見是情節(jié)無破綻。日本科幻小說作家長谷敏思表示雖然整篇小說的架構嚴謹,但仍然有些細節(jié)需要打磨,比如關于人物的描述。他說:“能夠完整寫出小說太令人震撼了,如果滿分100分的話我打60分,未來令人期待!”
目前日本文學界對人工智能小說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不出現(xiàn)奇怪的語言就可以,暫時不考慮情節(jié)是否生動有趣。所以,相比之下,人類語言顯然更加生動、細節(jié)更加精彩、更富有情感。
但實際上,關于文風和語氣,人工智能也可以通過長期的深度學習掌握要領。2015年5月,美國自然語言生成公司“自動洞察”打造出一款名為“沃德·斯密斯”的機器人,它寫作財經(jīng)新聞稿的速度比人類記者快了將近一倍。由于財經(jīng)報道基本都有固定文體,體裁相近,“沃德”在學習后能夠很自然地生成任意口吻的文章。
前一段時間,人工智能 “阿法狗”在圍棋領域戰(zhàn)勝了韓國九段棋手李世石,如今又換上新裝,做起了小說家。公立函館未來大學的松原仁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小說已經(jīng)達到了小說創(chuàng)作的最低要求,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松原仁教授說:“人類的作家們能寫小說,這其中有寫小說的某種套路,我的直覺告訴我,運用人工智能應該也能寫出好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