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棠
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偾袪枴たㄉ?/p>
自古以來,自然和田園就是中國文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也是詩詞歌賦中吟誦千年、余韻悠長的審美意象。
陶淵明從官場的樊籠中掙脫,回歸田園后,為我們描畫出一幅最美好、最詩意、也最理想化的鄉(xiāng)居生活圖景: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背脸聊红\之中,詩人葛衣芒鞋,夕露沾衣,帶月荷鋤而歸。簡樸的居處,平常的村落,不再只是外在環(huán)境的描繪,更是詩人人格精神的外化。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靜謐悠遠,人景交融,達到了物我兩忘、渾然天成的境界。
是的,鄉(xiāng)村于我們而言,不只是社會學意義的生態(tài)群落,也不只是經(jīng)濟學意義的特定區(qū)域,更重要的是,它也是我們心靈的家園、靈魂的棲息地。高樓林立不過是近幾十年的事,我們對于水泥森林其實是陌生的;城市如此喧囂紛亂,我們的目光應接不暇,我們的耳朵疲憊不堪;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小橋流水人家”,鄉(xiāng)村,才是我們內(nèi)心最熟悉也最為親近的風景。
可是,為了工作與生活的便利,我們不得不蝸居于城市的水泥格子間。鄉(xiāng)村成了遙不可及的遠方,成了節(jié)假日匆匆停留又匆匆離開的旅游景點。即使是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也紛紛涌向城市的高樓廣廈、車水馬龍。鄉(xiāng)居生活,是那么遙遠、落后、疏離、奢侈,可望而不可即。
然而, 《下鄉(xiāng)養(yǎng)兒》一書中,卻有這樣一對夫妻,他們毅然放棄了有編制的工作,離開了市中心的房子,帶著女兒來到了北京郊區(qū)的鄉(xiāng)村居住。當他們因女兒的心理問題陷入困境時,鄉(xiāng)居生活為他們呈現(xiàn)了生活和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改變了他們的一切。
書中的小女孩 “天天”,是個七八歲的孩子,孱弱、敏感、膽怯、焦慮。自讀幼兒園開始,就無法適應校園生活。幼兒園換了一家又一家,至少有四五家,可是,她卻越來越害怕上學。等到上小學后,更是恐懼不已,渾身僵硬,甚至無法踏入校門……
最后,母親馮麗麗和父親戎先生決定讓女兒退學,為了陪她,他們也放棄了全職工作,做了出版社和雜志社的編外校對員。然而生活并沒有因退一步而海闊天空,日子變得越發(fā)艱難。天天退學后怕人笑話,白天不敢出門,晚上噩夢不斷。最后,他們?nèi)胨絹碓酵?,直至日夜顛倒,變成?“夜行動物”。
在朋友喬老師的建議下,一家三口決定搬到順義區(qū)喬老師家附近的村子居住,以便在她的指導和幫助下改善天天的狀況。2009年3月9日,他們離開市區(qū),開始了一段特殊的鄉(xiāng)居生活。
鄉(xiāng)村的夜很黑,很靜。晚上,天天剛嘟囔完一句 “我怕噩夢……”就睡著了。數(shù)月以來,她終于在夜里睡覺了。來鄉(xiāng)村的第一夜,大自然就顯示出一種讓人安寧的神奇力量,治愈了天天的 “恐睡癥”。
學業(yè)早已放棄,鄉(xiāng)居時光清靜悠長。農(nóng)房寬敞,田野廣闊。離開了逼仄的城市,天天渴望養(yǎng)些小動物。
首先,她開始養(yǎng)兔子。每天饒有興趣地觀察兔子,撿干菜葉喂兔子,拎著兔籠到菜地里,放兔子、追兔子……最初,聽了鄰居奶奶的話,以為兔子吃了含水多的菜葉會拉稀而死,喂太多會撐死,天天十分恐慌,不停地哭泣,父母再三安慰也沒用。后來兔子安然無恙,于是她發(fā)現(xiàn),原來,所謂的 “權(quán)威”也有可能是錯誤的、不可信的。
于是,后來養(yǎng)小雞小鴨小鵝的時候,她不再對奶奶的話奉若圣旨,不再盲從、恐慌,而是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來喂養(yǎng)小動物。慢慢地,她學會了思辨和淡定,內(nèi)心的力量一點點增強了。
家中有只膽怯的大黑狗,極其怕人。天天以為大黑狗有病,會傳染自己,由最初的擔憂害怕,到慢慢地接近大黑狗。她非常耐心地喂它吃骨頭,一遍遍地告訴它 “我喜歡你”,抱著渾身發(fā)抖的 “大黑”到街上散步……就這樣,她用善良和耐心贏得了大黑狗的接納和依戀。在 “治愈”大黑狗的過程中,天天的心靈也得到了安撫和慰藉。
后來,天天又得到了心愛的小山羊,她每日的勞作更多了:要帶小羊去吃草,要掃一次羊糞,喂一次水……在喬老師的指點下,馮麗麗夫婦克制住自己一貫的過度關愛,堅持讓天天自己照顧小羊,承擔起應有的責任。通過日復一日對小羊持久的照料,天天無論是責任心、意志力還是感受力,都受益匪淺。
除了喂養(yǎng)小動物,天天在喬老師煞費苦心的指導下,還學會了洗衣服、燒火、做飯、獨自購物……熟練掌握這些家務技能,對八歲的孩子來說,是難能可貴的;對以前的天天而言,則是無法想象的。
在城市里的天天,從未經(jīng)歷勞作,也沒有面對過真正的生活。鄉(xiāng)村給了她一片寬廣的天空,也給了她豐富的經(jīng)歷、鮮活的體驗。她到樹林里放羊,到小河里撈魚蟲,用磚塊水泥為雞鴨壘窩,給狗搭棚子,到田里挖地、播種、育苗……動用她所有的力量去體驗生活、去對待世界,也從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力量。爸爸媽媽有事回城里的時候,恰好是雷雨天氣,她沒有驚慌,不再膽怯,而是勇敢地獨自入睡,不僅照顧好自己,還做完了所有家務,照顧了動物們和整個家。
因為好奇路邊的野花,天天讓爸爸買了本 《常見野花》,還買了《精靈鼠小弟》和 《夏洛的網(wǎng)》。帶著濃厚的興趣,天天主動閱讀、自主閱讀,認識了很多野花,對它們的食療價值也了如指掌,她還把鼠小弟的故事講給媽媽聽。
在村里住了一段時間后,天天還結(jié)識了好幾個朋友。農(nóng)村孩子身上帶著點兒頑劣和野性,和天天的敏感細膩恰成對照。在反復的矛盾、沖突以及和解的過程中,在眼淚和歡笑的交替中,天天的社交能力也逐漸增強……后來,回歸校園后,她甚至被推選為班長。
總之,在大自然的滋養(yǎng)下,在正確的教養(yǎng)方式下,天天不斷變得勇敢、從容、健康、能干……她的孱弱敏感膽怯焦慮,她所有的心理問題,都在鄉(xiāng)村生活中得到了療愈。
在這個既平凡又特殊、因失敗而偉大的育兒故事里,我們看到了生活和教育的另一種可能。不過,不是每個孩子都像天天這么嚴重,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遇見喬老師這樣的 “貴人”,那么,這個故事對于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對于無法拋離一切回歸鄉(xiāng)村的我們,又有何啟示呢?
首先,我們要為孩子提供真正的生活、真正的自然。天天 “下鄉(xiāng)”之前,從早到晚都待在家里,除了讓父母陪她玩過家家、捉迷藏以外,就是搭積木、看動畫……她與自然幾乎完全隔絕了,對于一個七八歲的孩子而言,這樣的生活何等單調(diào)貧瘠。到了鄉(xiāng)下之后,天天不再是那只關在籠子里的小鳥,她住在一個大大的院子里,出門即是田地,觸目皆是風景。她擁有了綠樹、野花、小羊、小狗、小雞、小鴨……每天忙忙碌碌,不亦樂乎,生活和心靈都變得豐富而充實起來。
城市中,有多少孩子像曾經(jīng)的天天一樣,在體驗著購買來的生活和虛假的自然?他們在明亮豪華的商場一角,在花花綠綠的塑料圍欄里,玩著干燥、潔凈的沙子,或者,沙子的替代品——一顆顆油亮飽滿的、精心挑選過的決明子顆粒……
帶孩子去接觸真正的自然吧!讓他赤足在沙灘上行走、奔跑,讓海風像母親的手一樣穿過他的頭發(fā),讓沙子從孩子的指縫間流逝;帶他去遠足、去踏青,趁著東風,放飛紙鳶, “逢春不游樂,但恐是癡人”;帶他去爬山、去野營,磨煉其意志,鍛造其精神,讓他像小獸一樣,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安睡一晚;或者,教孩子垂釣,凝視水面的漣漪,關注浮漂的顫動,在靜靜的垂釣中,體驗專注、平和、耐心和等待……在戶外活動中,孩子需要調(diào)動各種感官來體驗種種生動、鮮活的感覺,去看、去聽、去聞、去觸摸、去品嘗,這是自然滋養(yǎng)人類心靈的方式。與自然的接觸對孩子的重要性,不亞于好的營養(yǎng)和充足的睡眠。
自然并不遙遠,也并不昂貴,甚至無需花費太多的時間。植物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野生動物園……或者,僅僅是一棵樹,一叢灌木,一片開滿鮮花的草地,一方淺淺的池塘,一個小小的沙坑,只要有心,處處都能帶孩子親近自然。
或者,帶著孩子侍弄花草、養(yǎng)育寵物吧,就像天天一樣。在親手照顧花草的過程中,孩子會注意到花、莖、葉、果的生長,觀察到植物的種種細微之處; “養(yǎng)花如養(yǎng)賢”,照顧花草需要持久的耐心和責任感,也需要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無形中可以陶冶孩子的性情;當自己親手栽種的花朵盛放時,帶給孩子的成就感、審美享受是不言而喻的。養(yǎng)育動物更是如此。再昂貴的玩具,也是沒有生命沒有靈魂的。但動物不同,一旦養(yǎng)了它,便不能隨意放棄,就像家里多了一個成員。它們可以撫慰孩子的寂寞,調(diào)節(jié)孩子的心靈,給他們帶來快樂,也增強他們的同理心、責任感。伴隨一個生命生老病死,孩子能從中更好地了解生命、尊重生命。
此外,閱讀也是了解自然的重要途徑。和孩子一起閱讀自然類書籍,是喚醒他們對自然的新奇感的重要方式。閱讀雖然是對自然的間接體驗,但它不會吞沒感覺,反而會激發(fā)孩子的想象力、感受力?!渡滞踝印?《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書中有緩緩流淌的河流,神秘的島嶼,幽深的洞穴,為孩子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超脫于現(xiàn)實的奇妙世界。
人類的靈性需要在自然中得到滋養(yǎng)。對自然的眷戀不僅有益于孩子,也有益于成人。讓我們和孩子一起,重新依偎在自然母親的身邊,過一種返璞歸真的生活。我們“不應當只記得/牛奶是從奶瓶里/倒出來的/還應當知道/牛奶是從奶牛身上/擠出來的/牛從大草原上走來/草原很遼闊、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