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玉
【關鍵詞】“生長”;“培育”;融合;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27-0035-03
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既注重學生語文學習的“生長”,也注重語文學習的“培育”,將語文學習的“生長”與“培育”和諧融合為一個整體。
所謂“生長”,就是視學習為“農業(yè)”,視學生為“莊稼”,視課堂為“土地”,讓學生在課堂這片莊稼地上自由自在、按照自身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學習語文。說得再具體一點,就是在語文課堂學習中,讓學生自己走進文本,自己去探討文本,自己去理解文本,自己去得出結論——通過自我的努力去獲取知識,實現(xiàn)生長,獲得提升。這也就是自主式學習,自由式發(fā)展,自然式生長。
所謂“培育”,就是發(fā)揮教師的作用,人為發(fā)現(xiàn)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并有意識地用人工的方式培育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促其更好地學習語文、成就語文。說得具體一點,就是在語文課堂學習中,不僅要讓學生“生長”,更要在“生長”中發(fā)現(xiàn)制約學生“生長”的問題,發(fā)揮教師的探究作用——學生語文學習究竟存在什么問題?這些問題究竟如何科學解決?教師要對學生學習的問題進行有意識發(fā)現(xiàn),互動式探討,引導式解決。
總的來說,教師就如同園丁一樣,給植物(學生)以扶助、供給、引導、修剪,其最終還是讓植物自己生長,自己發(fā)展,自己壯大。
1.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
生物的生長是自己的事。學生的成長——學習,當然也是學生自己的事,學習語文也是學生自己的事。那么,沒有學生的參與、投入,還叫學習嗎?怎樣做才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就要求我們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也就是把讀書權還給學生,把思考權還給學生,把探究權還給學生。
以筆者執(zhí)教的《背影》一課為例,筆者在上課伊始就將學習目標出示給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思考、研討,能夠正確說出課文內容,理解課文主旨,賞析課文特色,富有感情地朗誦課文。之后筆者設計了三個自學指導環(huán)節(jié)和一個當堂訓練——
【自學指導一】
請同學們獨立、認真、自由、小聲地閱讀課文《背影》全文。遇有不認識的字或不理解的詞語,請結合文下注解或自己查字典、詞典予以理解與解決;并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之上,積極思考,完成以下題目:1.用一句話說出課文所寫事情。2.課文抒發(fā)了怎樣的思想感情?3.寫出不少于100個字的讀后感(總體感受:是否感人,具體表現(xiàn),對你啟發(fā))。
八分鐘后交流。比誰事情概括準確,情感理解正確,感受真切感人。
【自學指導二】
請同學們細讀課文,自我欣賞課文,剖析課文,反復感悟:《背影》一文運用了哪些方法來凸顯主旨,感染與打動讀者的?將答案寫在書上,至少概括出兩點(每點不超過8個字);并能結合課文具體內容進行剖析(可在書上圈圈點點,勾勾畫畫)。
八分鐘后,比誰概括正確,剖析更富有道理。
【自學指導三】
通過賞析,同學們更為深入地感受到了課文《背影》之“美”——情感之美,寫法之美,文字之美。“美文”需要“美讀”,“美文”需要用“美聲”來傳播、弘揚、表達。
請同學們各自再讀《背影》,用心體悟,畫出并反復誦讀最能感染和打動你的一段文字。
三分鐘后,比誰能富有感情地朗誦。
【當堂訓練】
同學們,《背影》一文運用樸實的文字和多種表現(xiàn)手法,表達出了有中國特色的濃濃的至愛親情,感染了無數(shù)的中國家庭,打動了無數(shù)的中國人。你家也有如朱自清家的那種至愛深情嗎?請同學們閉上雙眼,盡情回顧、品味你自家的那種至愛深情。
四分鐘后,比誰能如朱自清一樣講出具體事情,同時也能感染同學,打動他人。
在上述教學“學習目標”中“通過反復閱讀、思考、研討”正是對讓學生自然“生長”思想的落實。三個“自學指導”和一個“當堂訓練”中提出的“請同學們……”正是學生“自行其是”“自履其職”理念的落實。
當然,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絕不是說說而已,而是要落實到行動上的。怎么落實?最好的辦法就是還課堂學習的時間給學生,讓學生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學習。在上述教學設計的三個“自學指導”和一個“當堂訓練”中都明確了給定學生課堂學習的時間“八分鐘”“八分鐘”“三分鐘”“四分鐘”——事實上,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還可以根據(jù)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再延長、增加一定的時間。
2.教師的教學要遵循規(guī)律。
任何生物的生長,都是有序的,都是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成長的。學生要成長,也必須按照規(guī)律成長。學生學語文也必須按照規(guī)律學習。學語文的第一步,不是聽講,不是看課件,不是范讀課文,不是精彩的導入新課,而是讓學生自己學,讓學生自己鉆、自己探、自己嘗試著分析解決問題,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暴露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為后面的切實的解決問題埋下伏筆。有了問題如何解決?自然就是發(fā)揮學生作用,讓學生“你幫我,我?guī)湍恪薄澳憬涛?,我教你”,實行“兵教兵”策略。在《背影》教學中,三個“自學指導”都是先把“學習權”還給學生——“請同學們獨立、認真、自由、小聲地閱讀課文《背影》全文”“請同學們細讀課文,自我欣賞課文,剖析課文,反復感悟”……即便是“當堂訓練”也是如此。這樣,自我解決在先,然后才有彼此研學、互動探學、“兵教兵”式的解決問題,這正是學習之序。
在《背影》一文中,所學內容也是有序的,是符合語文學習之序的?!白詫W指導一”從“用一句話說出課文所寫事情”到“課文抒發(fā)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到“寫出不少于100個字的讀后感”就是有序的,這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這是對課文的初步領悟,這是一般讀者都必須有序思考的三個問題。而到了第二個“自學指導”,則是對課文的進一步的研究與理解,已經(jīng)深入到課文的內部——“《背影》一文運用了哪些方法來凸顯主旨,感染與打動讀者的”,當?shù)搅说谌齻€“自學指導”時,已經(jīng)完全是一種欣賞狀態(tài)了,這種欣賞狀態(tài)是建立在已經(jīng)掌握的基礎之上的——“請同學們各自再讀《背影》,用心體悟,畫出并反復誦讀最能感染和打動你的一段文字”,這是以誦讀來欣賞,是一種有聲的表達與贊美。既然學生已經(jīng)賞讀了課文,那么,自己是否真有感觸呢?于是在“當堂訓練”中,設計了與課文緊密相連卻又能拓展、延伸與遷移的問題——“你家也有如朱自清家的那種至愛深情嗎?請同學們閉上雙眼,盡情回顧、品味你自家的那種至愛深情”。如此設計,自然符合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之中,豈能沒有語文素養(yǎng)的培育與提升?
1.方向的引領。就像植物生長需要農夫把它扶正一樣,學生課堂學習也必須要“扶正”。這種“扶正”既是指課堂秩序的“正”——要建立起課堂學習的“規(guī)則”,在“規(guī)則”之下進行有效的學習;還指課堂學習內容的“正”——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這種目標是經(jīng)過精心設計與思考的,是根據(jù)“課標”“學情”“學本”精準確定下來的。在《背影》教學中,上課伊始教師就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提出課時“學習目標”。顯然,這樣的“學習目標”是整個課堂教學的指向,是課堂教學的追求。這種“學習目標”的引領,凸顯了學生的學習價值,語文的核心價值,對于學生學習這一課時、這一課、這類文章甚至相關文章都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2.方法的引導。在方向明確之后,方法就顯得格外重要。科學的方法可以使學生的成長“既快又好”,而反之,則“事倍功半”。故方法對于方向的達成是起關鍵作用的。在《背影》一文的教學中,筆者出示的三個“自學指導”,由淺入深,深入淺出,每一個自學指導都提供了可學習的方法——學習的范圍,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時間,學習的要求,學習后的檢測。讓學生在每一次的自學中,都能夠做到有“法”可依,有“策”可循,有“路”可走,從而大大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率,三維目標中的“過程和方法”得到了真正的體現(xiàn)與落實。
3.訓練的組織。訓練之于學習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既是一種強化,也是一種檢測,還是一種遷移,更是一種深化。當學生通過教師的“方向引領”與“方法引導”,自己“生長”后,就需要對其“生長”進行一次“體檢”——掌握得如何?是不是真的掌握?還存在什么問題?如何知道其問題的存在?其后期發(fā)展?jié)撃苋绾危俊瓕@些問題必須切實做到有“自知之明”,這樣才能有效進行后期的學習與發(fā)展。當然,學生通過“自檢”式的“生長”是可以了解自己發(fā)展狀況的,但為了自己了解得更深入,自然,還需要外在的“人工檢測”,即教師的“課堂檢測”。在《背影》中,“當堂訓練”即“課堂檢測”,是在學生理解與認識了《背影》一文運用樸實的文字和多種表現(xiàn)手法,表達出了中國特色的濃濃的至愛親情的基礎之上所進行的檢測,這是“走出文本”,這是“用教材教”,這是聯(lián)系生活,是學以致用,是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
4.學習的激發(fā)。學習主要靠自覺,靠學生自覺的態(tài)度。但學習終有倦怠,且學生情況不一,要讓學生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自覺情態(tài),光靠自覺,顯然是不可能的。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充滿激情呢?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學習激情的激發(fā)。在《背影》中,為了激發(fā)學生積極性,筆者用了一個“比”字將整個學習的過程連貫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八分鐘后交流。比誰事情概括準確,情感理解正確,感受真切感人”;“八分鐘后,比誰概括正確,剖析更富有道理”……這里的“比”,將整個課堂學習推向了高潮,使學生的“生長”與教師的“培育”合而為一,全面促進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教學中教師還通過追問、反問、質問引發(fā)學生深層次的思考。
“生長”強調了“自我”的重要性,沒有“我”的主動、積極、有序的努力,外界強加的一切都將是虛無縹緲的;但反過來,如果沒有外界的一種推動,特別是“培育”,“生長”也可能遇到問題,阻礙其健康、順利發(fā)展。只有切實做到“生長”與“培育”的和諧融合,人的成長才能“正向”,語文學習才能“正向”,最終發(fā)展才能“正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