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兵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是一組書信,一封是小學(xué)生張國強給柯巖老師的來信,向柯巖老師述說自己的煩惱,請求柯巖老師的幫助;一封是柯巖老師的回信,給予張國強小朋友引導(dǎo)和勸告。
我們重點看看柯巖老師的回信。單看柯巖老師回信的字數(shù),就長達800多字,足見70多歲高齡的柯巖老師對待一個陌生的小朋友是多么真誠。再看兩封信的寫信日期,來信是5月10日,回信是5月25日,中間只相差15天,如果除去信件在郵遞過程中所花費的時間,那么,柯巖老師幾乎是在收到信件的時候就給張國強小朋友回信的。就此而言,可見柯巖老師是多么關(guān)心、關(guān)愛祖國的未來。另外,從信件的格式來看,柯巖老師的回信一絲不茍,充分體現(xiàn)了柯巖老師對張國強小朋友的尊重,同時也為能有幸讀到這封信的全國讀者做出了極好的榜樣。
讀了這封信,可以想象得到,張國強小朋友一定會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并虛心接受柯巖老師的意見,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改正了自己的錯誤。為什么這么肯定?因為這封回信里藏著一股巨大的魔力,叫人不可能拒絕信里的建議。那這股魔力又從何而來?
張國強小朋友的錯誤是顯而易見的,他把好朋友疏遠他的原因全部歸咎于大家對他獲獎的嫉妒,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他在來信中寫道:“我又沒得罪他們,不就是我的成績超過了他們,他們嫉妒我唄!有什么了不起的!”通過他這樣的心態(tài),我們不難想到,張國強獲獎后的言行是什么樣子的,說不定在有意無意間就傷害了其他朋友,但是他自己卻沒有絲毫察覺,所以大家都疏遠他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但是,面對張國強小朋友這么明顯的錯誤,柯巖老師在整封信里,沒有一句批評和指責(zé),甚至連語氣頗重的詞都沒有,而是用和風(fēng)細雨般的話語溫暖了張國強小朋友的心靈。請看這幾個句子:
你的信使我很難過,不是為你的處境,而是為你的心態(tài)。
這是回信的第一句話,明確告訴張國強小朋友錯在哪里。但是,柯巖老師并沒有直接說:“張國強小朋友,你錯了!你錯就錯在了你的心態(tài)上!你現(xiàn)在的困境是由你錯誤的心態(tài)造成的!”本質(zhì)上,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但是柯巖老師卻沒有采用批評和指責(zé)的方式,而是通過向?qū)Ψ矫枋鲎约弘y過的心情,委婉而又明確地告訴對方:你的心態(tài)是錯誤的,你的錯誤心態(tài)不僅給你帶來困境,而且給我?guī)黼y過,同時還告訴對方:我很擔(dān)心你!比較一下,這兩種說話方式哪一種更容易被對方接受呢?
如果我猜得不錯,那就讓我們接著往下分析:既然同學(xué)們不可能一下子突然都變成了“紅眼病”患者,那么,是不是我們自身出了毛病呢?
這句話同樣是那么委婉,主要體現(xiàn)在后面的疑問句上。疑問句表明,這只是一種推測,意在引起對方的思考,而不是強迫對方馬上接受。如果對方開始思考了,想明白了,自然會贊同柯巖老師的分析。如果我們換一種說法,“既然同學(xué)們不可能一下子突然都變成了‘紅眼病患者,那么,就是你自身出了毛病”,這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呢?很明顯,這樣說話只會讓對方反感和抵觸。
你愿意試一試嗎?
這是回信結(jié)束的一句話??聨r老師在回信末尾給了張國強小朋友一些非常好的建議,這些建議絕對是有益無害的。但是,盡管如此,柯巖老師還是以商量的口吻問張國強是否愿意試一試,甚至連“你可以試一試”都不用,更別說“你應(yīng)該試一試”“你必須試一試”這類的口吻了,充分體現(xiàn)了柯巖老師對小朋友的極大尊重,沒有給人一絲一毫高高在上、發(fā)號施令的感覺。
本來這封信是幫助張國強小朋友指出問題、改正錯誤的,但是柯巖老師卻用一個段落來講張國強小朋友的優(yōu)點,夸獎他聰明,能與人和睦相處、平等交流等,這是不是有點背道而馳呢?
其實,這正是柯巖老師回信的又一個絕招:真誠地肯定對方的優(yōu)點。雖然對方有問題,但是并不代表對方一無是處。俗話說得好:“好話一句三冬暖。”在指出對方問題前,先真誠地夸一夸對方的優(yōu)點,對方心里會感到溫暖、愉快,這樣就特別容易接受被指出的問題。所以,柯巖老師在信中說:“從你能在全國獲獎來看,我猜想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大概學(xué)習(xí)不錯。你的好朋友很多,根據(jù)一般情況判斷,你應(yīng)該是個能與人和睦相處、平等交流,甚至能幫助同學(xué)的人。”
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柯巖老師的猜想是有根有據(jù)、很有道理的。既不是信口開河、胡亂夸人,也不會讓人感覺虛偽。而且,這段話里還有一股積極的暗示力量?!澳銘?yīng)該是個能與人和睦相處、平等交流,甚至能幫助同學(xué)的人”,對方讀了肯定會想:我怎么能讓柯巖老師失望呢,我應(yīng)該朝這個方向努力??聨r老師對張國強小朋友真誠的肯定,是不是取得了一舉兩得的功效呢?
在柯巖老師的回信中,有幾處人稱代詞值得我們好好玩味。根據(jù)我們的日常交往常識,這些地方使用這樣一些人稱代詞,明顯是不合常理的。
應(yīng)該用“你”的地方,用了“我們”“咱們”。“咱們還是先從自身找找原因吧!”“如果我猜得不錯,那就讓我們接著往下分析。”“既然同學(xué)們不可能一下子突然都變成了‘紅眼病患者,那么,是不是我們自身出了毛病呢?”“讓我們一起記住‘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句名言吧!”
柯巖老師把張國強小朋友和自己合成“我們”“咱們”,并用兩個人替代張國強一個人,這里面透露出這樣幾點信息:其一,我們兩個人是平等的,沒有上下高低之分,這樣會更令人樂意接受彼此的建議和意見;其二,本來是張國強一個人的事情,但柯巖老師表示愿意同他一起來面對,說明柯巖老師把張國強當(dāng)成了好朋友。言外之意,好朋友之間互相幫助那可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你怎么好意思拒絕呢?其三,柯巖老師在告訴張國強:自己這個古稀老人尚且還要不斷努力,你偶爾犯點小錯誤是沒有多大關(guān)系的,只要能勇于改正就行。這樣一來,就幫助張國強打消了本能的抗拒心理,卸下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應(yīng)該用“你”的地方,用了“一個人”“他”?!耙粋€人如果總是用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短處,那么他不但會停止前進,還會形單影只,十分寂寞;如果他能不斷找出自己的短處,不斷發(fā)現(xiàn)與學(xué)習(xí)別人的長處,他就會飛快地進步,越來越奮發(fā)樂觀?!边@句話其實是這封回信的點睛之筆,也是柯巖老師要告訴張國強小朋友的核心意思。這句話是說給張國強聽的,按照常理,應(yīng)該這樣說:“你如果總是用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短處,那么你不但會停止前進,還會形單影只,十分寂寞;如果你能不斷找出自己的短處,不斷發(fā)現(xiàn)與學(xué)習(xí)別人的長處,你就會飛快地進步,越來越奮發(fā)樂觀。”很明顯,把人稱代詞換為“你”,就不免帶上了教訓(xùn)的口吻,即便說得很對,別人聽起來還是會有些不太舒服。
然而,換成“一個人”“他”后,仿佛這番話不關(guān)聽話者任何事,但聽到這樣的至理名言,哪個聽話者不會把自己“放進去”想一想呢?這樣一來,既達到了勸告別人的目的,又絲毫不損別人的顏面,這樣說話才是真正高明。
勸告別人,最忌諱的是空洞地說教,再閃光的道理也比不上一個生動的事例??聨r老師深諳此道,所以花了大量的篇幅來講述一個特別有說服力的事。這個生動的例子講的不是別人,就是柯巖老師自己。大家想想,還有比這更有說服力的例子嗎?
柯巖老師在信里娓娓道來,先從自己的童年講起,講到班主任對自己的教育;然后講到青年時代的飄飄然,以及媽媽的告誡;最后講到自己經(jīng)過一次次挫折,最終懂得做人的道理。
柯巖老師壓根兒沒顧及自己的名望,而是將自己曾經(jīng)的錯誤一一展現(xiàn)給對方,并對自己進行勇敢的解剖,將自己總結(jié)出來的寶貴的人生經(jīng)驗告訴對方。你想,對方怎能不被打動、不被感染呢?對于一個犯過跟柯巖老師同樣錯誤的人來說,還有什么理由不去反思自己的言行并下定決心改正呢?也許,這樣的心思早在張國強小朋友第一遍閱讀回信時就已經(jīng)萌發(fā)了。
柯巖老師正是用自己的真誠、愛心和智慧,讓平實的語言施展出了無法抗拒的魔力,從而影響了千千萬萬的少年兒童。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黃江鎮(zhèn)宣教文體局)
責(zé)任編輯 楊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