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林杉 王中樞
[摘要]現階段,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存在危機現象,主要體現在物化生活下引發(fā)精神困境的現象日益明顯、現代性疏離化的交往模式使人陷入精神生活的空虛和理想信念的缺乏等。因此,我們必須尋找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困境下的自我救贖之道,通過善用資本邏輯、尋求理性之思的復歸和樹立個人信念意識的方式來重構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
[關鍵詞]精神生活困境;物化;理性;理想信念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3-0098-02
當代中國正處于全球化與社會轉型的雙重時代背景之下,在從單一社會向多元社會轉變的過程之中,我們品嘗到了市場經濟快速發(fā)展帶來的豐碩成果,但也遭遇了精神生活的困境。
一、中國人精神生活危機
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本應是唇齒相依的,物質生活為精神生活的物質前提,精神生活又指導著物質生活的發(fā)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市場經濟的常態(tài)化發(fā)展正日益改變著中國發(fā)展的經濟方式和階層結構,伴隨這種經濟的轉型,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也經歷著從傳統(tǒng)向現代、從單一向多元的轉型,正所謂“物質生活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但在物質生活不斷豐滿的今天,精神生活不僅出現了滯后發(fā)展的狀態(tài),甚至出現被物質生活僭越的情況。
首先,物化生活衍生精神生活困境的問題越發(fā)明顯。一方面,人們把物推向制高點從而引發(fā)了物化危機,精神生活又因為是物質生活的外化而被物質生活所奴役,物質成為了崇高的價值追求,精神生活對物質呈現出依附的狀態(tài)。人與物的關系發(fā)生了質的嬗變,物成為了主宰人的“神”。正如弗洛姆所說的現代人異化于自己,異化于同類,異化于自然。人變成了商品,其生命變成了投資,以便獲得在現存市場條件下可能得到的最大利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本質上講不過是已經異化為自動機器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比顺撩杂诠夤株戨x的物欲世界時,心靈卻已步入了干涸的沙漠;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駕馭自然的能力明顯增強,但是隨著高科技人工智能的不斷演進也淡化了人類思考的力量,從而影響著人的精神生活。阿爾法狗與柯潔的比賽引發(fā)了人們的深度思考,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快速的大數據分析來進行選擇和分析,可以幫助人們在科學上走得更遠更快,但機器終歸是缺少感情和“人性溫度”的。人沉淪于科技帶來的便利享受,甚至是依賴于科學技術,這必然導致人最終變?yōu)闆]有溫度的“肉體機器”。
其次,現代性疏離化的交往模式使人越發(fā)感到孤獨,進而陷入精神生活的空虛。在通訊、交通如此便利的時代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越來越遠。以往“遠水解不了近渴”的鄰居情誼似乎已經淹沒在了現代化的電梯樓中;以往“千里之信”的真切情感也在社交軟件中變得冰冷。對主體性的過分強調衍生出了“以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生活態(tài)度。人將自己封閉于自我利益空間之內,排斥與外部世界的良性互動。人缺少了理性本我的形上之思,精神生活也呈現出片面化的趨向。人們雖然掌握了駕馭物質力量的能力,但卻如“浮萍”般失掉了精神力量的源泉,進而找不到生存的真正意義。淡化了人的類存在特征,沒有了對共同體的追求,人自然會變?yōu)樯鐣臻g內的“孤家寡人”。
最后,缺乏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很多人面臨的問題,也是導致人精神生活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理想信念的缺乏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表現為自我懷疑,行為上的挫敗、情感中的苦痛和意志上的長期低迷,這些都會使人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懷疑的境地。在這個境遇之下的人往往更缺少堅定地意志,容易妥協和接受;另一方面,表現為底線意識的淡薄,生活中應該保有自己本我尺度下的底線,比如道德底線、情感底線等。
二、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困境下的自我救贖
隨著中國人精神生活困境的不斷加深,我們必須尋求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首先,在市場經濟下善用資本,使其趨利避害;其次,進行理性的本我復歸,正視對利益的追求;最后,通過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來掌舵精神生活的方向。
(一)善用資本邏輯
當下的中國,資本邏輯必須以“在場”的形式來調節(jié)市場經濟,追求價值增值和資本獲利是資本的本性。資本邏輯不是解決中國人精神生活困境的良藥反而是精神生活的慢性毒藥,如何既發(fā)揮資本的價值又不趨向物化是我們需要迫切思考的問題。我認為應該把資本放置于一個“有刻度的盒子”中,在一定的刻度之內去釋放資本,以取得發(fā)展資本與節(jié)制資本的平衡,這個刻度范圍就是倫理底線與法律規(guī)范的交叉值。正確引導資本邏輯發(fā)揮其自身優(yōu)勢的同時又規(guī)避其缺點,使資本邏輯以“既在場又不在場”的方式存在于社會生活中,需要靠資本邏輯來發(fā)展時我們就讓它出場,當資本邏輯已經開始趨于冒險和拜物時我們就要讓它退場。所以,規(guī)范市場經濟的法律性和制度性是至關重要的,我們要積極去引導資本在刻度范圍之內發(fā)揮作用,讓人們享受資本帶來獲利的同時又可以消減資本對人精神的束縛。
(二)理性之思的復歸
人的精神生活應該是神圣的,這種神圣感可以外化為一股約束個人行為的力量。精神生活的神圣感是有別于宗教信仰的,因為它并不是對虛無之物的盲目崇拜,而是理性的自我認知。前文提及的精神生活現時代困境可以歸為人理性認識的片面性和盲目性?!皹诽焓录敝袠诽旒瘓F試圖用降價的策略來扭轉局面,有的人會覺得降價對我來說是有利可圖的,但是他只是看到了眼前暫時的局限的利益而沒有看到長遠的國家利益。這一點正是表現了人精神層面理性認識的盲目和片面。物化之下的社會,想要擺脫這種困境,就必須建立公共理性,正如羅爾斯認為的,既然要公平正義就必須想要建立一個正義的環(huán)境,那么要建立具有公共理性的精神生活就必須構架出一個理性的社會導向。為此,我們應該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培養(yǎng)公民的哲學觀。鋪開思想道德教育的廣度,不要把思想教育局限于課堂之中。例如,可以通過公益廣告的途徑來更大范圍的傳播社會正能量,引導公民構建正確的理性認知。只有一個社會中的絕大多數公民可以理性地面對利益,選擇利益,才可以保證每一個人的利益達到最大化。這就是公共理性的一種表現,不以損害他人利益為前提的自我實現,不以分離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為原則的自我實現。
另外一點,人的精神生活必須要具有思維的自由性和獨立性。簡言之,不可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內心聲音。人之所以區(qū)別于動物就是因為人可以思考、判斷。當下社會,人缺少思維的獨立性,往往隨波逐流或者受刻板印象的影響,這些都會導致一些現象通過“以點擴面”的方式快速傳遞,比如,微信上一些不實信息的傳播,每轉發(fā)一次就可能增加一個受害者。我們不要成為歪風邪氣的助推手,而要做正能量的傳播者。人在精神層面擁有了公共理性的認識和思維的獨立認知,就自然而言會擺脫精神困境。
(三)樹立個人信念意識
在建立了獨立的思維意識和公共理性之后,人們應該著眼于樹立個人的信念意識。信念這個詞的概念是很難界定的,這里我們就引用皮爾士對信念的定義——“信念是在我們精神生活的交響曲中結束一個樂句的半休止拍”。由此可見,信念不僅存在于個人的精神生活之中更是建立在社會關系之下的。皮爾士認為,信念的產生是為了人能更準確地達到對某一事物的預期效果,真正的信念是人行動的前提,思維與觀念能否成為人的信念不在于它是否可以完整的客觀的反應這個事物,而在于它能不能引導人的行動并達到所預期的效果。概言之,信念可以通過約束個人行為來消減人的物化趨勢和豐富人的精神生活。通過正確的理性認知來建立符合道德取向的科學信念是現代人擺脫精神生活困境的一劑良藥,人一旦擁有了堅定的信念,就會肯定自己,就會在利益面前守住本心不動搖。
首先,我們要以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為基礎,三觀是人們判斷人和事物的價值標準,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支柱。現在的大學會設有政治理論公共課,目的就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哲學思維以及正確的價值觀。但是,大學生的受眾群體還是相對少的,而且大學生的價值觀已經基本形成,不容易改變。所以應該把三觀教育低齡化,在價值觀形成的階段就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三觀。其次,追求理想信念的道路一定不是平坦的,這就要求我們志存高遠,砥礪前行。要在注重理論教育的同時加強感性教育,理性是一種解讀,感性才是內化。讓學生在戰(zhàn)勝困難和樹立遠大目標的實踐中內化出屬于自己的理想信念。最后,在實踐中化信念為現實,現實是理想信念的基礎,理想信念又是未來的現實,二者實質是對立統(tǒng)一的,當條件成熟之時就是理想信念與現實統(tǒng)一之時。但是這個成熟的條件是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的,所以理想信念是實踐中的理想信念。只有做到這些,才能樹立起正確的信念,并在信念的指導下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
本文以哲學邏輯為研究的主要手段,通過對馬克思異化思想與盧卡奇的物化理論的分析,找到中國人精神異化的外在原因。再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人的內在本質進行解讀,從而找到精神異化的內在根源。通過對內外部原因的整體分析,為尋求重構現時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劉丕坤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5]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