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優(yōu)海
[摘 要]低年級學生對“估計”普遍認識不足,甚至認為估計就是胡猜。估計包含猜測的思維成分,但絕不僅僅是憑感覺猜測。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放手讓學生去操作和實踐,使估計有充分翔實的經(jīng)驗依據(jù)。
[關鍵詞]估計;內(nèi)需;方法;自學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11-0033-01
低年級學生對“估計”普遍認識不足,甚至有人認為估計就是胡猜。其實,估計包含猜測的思維成分,但絕不僅僅是憑感覺猜測。估計時,頭腦中要用數(shù)學模型去印證,反復校對和矯正,直到兩者出現(xiàn)相容。估計的結果是否靠譜,與數(shù)學模型的使用是否正確規(guī)范直接相關。在教學中,特別是計量單位的估測中,教師要充分放手讓學生去操作和實踐,使估計有充分翔實的經(jīng)驗依據(jù)。
新課伊始,我先沿著教室的邊線走了一圈,并出示教室的長度和寬度,然后提出問題:我是如何丈量教室的?提問刺激了學生的求知內(nèi)需,我在引出步履度量法之后,乘勢追問學生:“你們發(fā)現(xiàn)身上自帶的生物尺嗎?”在學生回憶追思后,師生一起利用三把尺子邊演示邊總結:食指指甲的寬大約是1厘米,一拃大約為1分米,1庹大約為1米。教師的問題,解凍了學生的原有認識,為教學鋪平了道路。三把尺子作為度量工具,讓學生產(chǎn)生極大的操作欲望,學生迫不及待地拿尺子去實驗和測量,激趣的目的已經(jīng)圓滿達到。
聽覺記憶和視覺記憶時間很短暫,而動作記憶的存續(xù)時間卻很長。因此,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動手實踐,促使學生在實驗中摸索,在探究中實現(xiàn)思維的豐盈和發(fā)展,從而使探索的樂趣被發(fā)現(xiàn),探究的意識在萌發(fā)。新授課的第一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三個操作活動。
1.初嘗估計。讓學生不用工具,嘗試畫一條8厘米的線段。
2.構建模型。先用刻度尺測量所畫的8厘米的線段的長度,看看誤差是多少;接著建立正確的線段模型;最后小組探究交流。
3.完善模型。讓學生用手指去度量線段長短,反復修改,再用刻度尺復檢后匯報誤差。讓學生估測課桌的寬度,并啟發(fā)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丈量不同的對象。
上述活動中,教師將探究操作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反復操作,連續(xù)積累“創(chuàng)造”經(jīng)驗,逐漸樹立估算意識,提升操作能力。
因為“估測”的廣泛應用,筆者把新授課的第二環(huán)節(jié)與實際生活情境的拓展練習相結合。
設置探究任務:用彩帶捆扎食盒,沿著四周圍一圈,要用多長彩帶?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后,領取適當長度的彩帶,當場包扎。集體評議哪個小組預算的彩帶長最接近實際值,省時省料。(所需彩帶長度實為長方形的周長)
引導學習溫習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從而得出結論:要求彩帶長只要估出兩條鄰邊的長,再乘2即可。接著讓估錯的小組再估。二次操作后讓學生合作交流:從這次操作中你受到什么啟發(fā)?
聯(lián)想策略:聯(lián)想是第一策略,遇到棘手難題時可聯(lián)想相關方法與經(jīng)驗并用于解決問題。很多學生經(jīng)驗豐富,卻不能盤活這些經(jīng)驗并及時提取。在用彩帶圍食盒時,先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商議、嘗試,逐漸讓舊知蘇醒。預算彩帶總長時,學生想到用手指估測鉛筆盒的邊長;圍食盒時,學生能聯(lián)想到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
嘗試策略:嘗試是第二策略。分組探究也是一種嘗試。取彩帶圍食盒是對預算結果的一種檢驗嘗試。校驗結果,找出誤差,是一個修正的嘗試。通過不斷的嘗試摸索,最終學生醒悟:彩帶總長實際就是長方形周長。
應用策略:學習策略需在應用中養(yǎng)成。拓展活動設計中,我選取了為十字繡裱框的問題,這是一個生活實際問題。細致審題之后,學生有三種設想:一是框的長、寬應略大于十字繡的長、寬;二是僅僅框長大于十字繡長;三是兩者周長相等。將三種設想展示在黑板上,讓學生評議。學生充分討論之后,歸納出:裱框時,不僅要顧及周長,還要顧及長和寬。教師把學生的構想轉變?yōu)閷嵨飯D,用實踐驗證了學生的想法。對于思路正確的學生來說,他們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大大增強了自信心,鞏固了應用策略。對于思路出現(xiàn)偏差的學生而言,校訂思路后,他們明白了:除了要宏觀看問題外仍需推敲細節(jié),數(shù)學知識的應用會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
總之,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我們回歸教育本真,注重刺激學生學習內(nèi)需,為學生指明正確的學習方法,并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與實踐,從而促進學生數(shù)學思維全面發(fā)展。
(責編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