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瑞芳
經(jīng)瓶是唐代新出現(xiàn)的瓷器器型,宋遼時期較為流行,明朝以后被稱為梅瓶。
其形制特征為小口,豐肩,修腹,小平底。
造型挺拔秀麗,多為盛酒之器,這種形制的酒瓶之所以稱為經(jīng)瓶,跟宋代皇家的經(jīng)筵制度有關。
①黑釉剔刻牡丹花紋經(jīng)瓶尺寸:高32.5cm 口徑8.9cm 腹徑15.7cm 底徑9.7cm說明:館藏二級文物。長弧腹下收,三組雙弦紋將腹部分為兩部分,上部兩組花型開光,內剔刻折枝牡丹紋,中心花瓣細密繁復,周圍花葉簇擁,開光外刻劃弧線波浪紋,下部剔刻一周波濤卷葉紋。殘存口沿及腹部大半,現(xiàn)修復完整
②褐釉剔刻牡丹花紋經(jīng)瓶尺寸:高32cm 口徑8.3cm 腹徑15.7cm 底徑9.2cm說明:館藏二級文物。肩腹部三組雙弦紋將器身分為三部分,上部前后對稱兩開光,五瓣圓形葵口內剔刻一朵折枝牡丹紋,花瓣舒展呈傘狀,桿徑弧曲略呈S 形,兩側各有一枝對稱的褶邊復葉,開光外劃刻斜向弧線紋。中部劃刻一周卷葉紋。下部素面。殘存口腹大部,其余為后期修復
《宋史·職官志》載,宋代皇帝特設講經(jīng)制度,定期請大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翰林侍講學士等熟悉四書五經(jīng)的官員任講官,設講筵。就如我們現(xiàn)在的專家講座,為傳播文化、普及科學、傳授學術前沿成果之用。講經(jīng)結束后,皇帝會設宴款待當庭講官及眾官員。所謂小酒怡情,每次經(jīng)宴都會為官員們準備好酒,而裝酒的瓶子,就是這種小口深腹的“梅瓶”,由于特殊的使用場所和功用,久而久之也就把這種瓶子叫做經(jīng)瓶。
西夏是兩宋時期割據(jù)于中國西北地區(qū)的一個地方政權,黨項族統(tǒng)治者積極效仿宋朝的禮儀文化,在制瓷業(yè)方面受鄰近山西、陜西等地瓷窯工藝的影響,燒制出了兼具中原與西北地方特色的瓷器。所謂西夏經(jīng)瓶,就是這類瓷器代表器型?,F(xiàn)存西夏經(jīng)瓶,均為寧夏靈武磁窯堡窯址出土,雖然多為殘破器,但從復原器型看,其造型特征為小口,束頸,寬肩,修腹,暗圈足,與中原同類器物形制基本相似,但也有地域特色,在紋飾及裝飾手法上也有一些地方特色。寧夏博物館館藏有此類西夏經(jīng)瓶件。器型可分兩式。
I 式經(jīng)瓶
器型特征為直口,平折沿,方唇,束頸,折肩,修腹,假圈足。芒口。腹部兩組開光,內剔刻折枝牡丹紋或菊花紋,少見腹部無開光者。香灰胎,胎質致密。施釉不到底,有褐釉、黑釉和白釉三種釉色??趶?.3 ~10厘米,底徑9.5 ~10.5 厘米,器高29 ~32 厘米。
II 式經(jīng)瓶
①褐釉剔刻花葉紋經(jīng)瓶尺寸:高31cm 口徑8.5cm 底徑9cm說明:館藏二級文物。直口,平折沿,方唇,束頸,折肩,長弧腹下收,假圈足。三組雙弦紋將腹部分為三部分,上部剔刻折枝花葉紋,葉片肥碩,左右舒展。其下刻劃一周卷葉紋,其下光素。內外施褐色釉。殘存腹部一半,其余為后修復
②黑釉剔刻菊花紋經(jīng)瓶尺寸:高31.2cm 口徑9.8cm 底徑9.7cm說明:館藏二級文物。直口,平折沿,方唇,束頸,折肩,長弧腹下收,假圈足。腹部兩組花形開光,內剔刻一朵折枝菊花紋,花朵飽滿,左右各蔓延一枝花葉。開光外刻劃花葉紋和弧線波浪紋。其下刻劃一周卷葉紋?;野滋?,內外施黑釉。殘存肩及腹部大半,其余為后修復
①白釉經(jīng)瓶尺寸:高34cm 口徑9.5cm 底徑10.4cm說明:館藏三級文物。直口,平折沿,方唇,束頸,折肩,長弧腹下收,假圈足。通體光素無紋?;野滋?,施白釉不到底,肩部釉色泛黃。殘存肩、腹及底部大半,其余為后修復
②白釉剔刻牡丹花紋經(jīng)瓶尺寸:高33cm 口徑9.5cm 腹徑17cm 底徑10.5cm說明:館藏一級文物。直口,平折沿,方唇,束頸,折肩,長弧腹下收,假圈足。腹部前后對稱剔刻兩組開光折枝牡丹花紋,中央一朵牡丹花,四周環(huán)繞葉紋。開光外刻劃花葉紋和弧線紋。其下刻劃一周卷葉紋。內外施白釉。殘存腹部大半,其余為后修復
③褐釉剔刻牡丹花紋經(jīng)瓶尺寸:高33.5cm 口徑7cm 底徑11cm說明:館藏二級文物。腹部剔刻纏枝牡丹花紋。施褐釉。殘存口及腹部一小塊,其余為后修補
器型特征為斜唇口、束頸、豐肩、修腹、假圈足。肩部一周澀圈,腹部剔刻牡丹花紋,內外施褐釉或黑釉,未見白釉。高30 ~33 厘米,口徑7 ~9.5 厘米,底徑10 ~12厘米。
西夏經(jīng)瓶是靈武窯最具特色的西夏器類之一,其器型瘦長,肩部最寬,下腹?jié)u收,平底,假圈足。胎質細膩致密,外壁施釉均不到底,內壁施滿釉,釉色以褐釉為主,也有黑釉,白釉少見,白釉瓷均施化妝土。紋飾以牡丹花為主,也有菊花,少見海棠花,輔紋以海水波浪紋和斜線紋為主,花紋細膩,構圖流暢,疏密得當。整體構圖大量使用開光,搭配合理,講究對稱。
牡丹自古以來被譽為“富貴之花”,自唐以來“世人甚愛牡丹”,代表了吉祥富貴之意,牡丹紋也成為大眾喜歡的瓷器裝飾紋樣,不論官窯或是民窯,多用在瓶、罐、盤、缸等器物的裝飾上。五代越窯、宋代定窯、耀州窯均有刻劃牡丹紋制品,磁州窯則為白地黑花品種。定窯器上常出現(xiàn)一枝獨秀的單朵牡丹,耀州窯瓷器上多見兩朵花左右相對的,磁州窯枕面常見繪畫三朵牡丹。耀州窯青釉碗內壁還見花枝相交的兩朵牡丹,牡丹紋以豐富的造型、多樣的構圖形式帶給人們祥和之美的感受。西夏作為受中原文化影響頗深的西北政權,同樣崇尚牡丹,視牡丹為富貴花,寄托著國家繁榮昌盛、人民生活美好幸福的寓意。在瓷器裝飾上往往多見牡丹花紋,剔刻花扁壺、經(jīng)瓶、罐、缽等器物均出現(xiàn)牡丹紋的裝飾,在表現(xiàn)形式上有獨枝、交枝、折枝、串枝、纏枝等,根據(jù)器型大小和構圖需要靈活地采用不用的表現(xiàn)方法。用剔刻工藝將牡丹國色天香、雍容華貴的精神氣質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此外,也有菊花紋飾,菊花是文人喜愛的花,“晉陶淵明獨愛菊”,并且它能輕身益氣,自古被認為是“長壽”之花,還被看作花群之中的“隱逸者”,贊它“菊殘猶有傲霜枝”,所以也常被喻為君子。菊花傲骨長存、高貴不俗的精神在西夏經(jīng)瓶上綻放出了灑脫氣質。
瓷器工藝的剔刻法,刻工纖細秀麗?!疤蘅獭惫に囀俏飨拇善髯铒@著的裝飾特征,代表了西夏瓷最高的制作工藝。剔刻技藝是刻和剔的有機結合,即先在上釉的器物上用刻刀劃刻出紋飾圖案,叫做“刻釉”,再用刻刀將要表現(xiàn)的紋飾圖案以外的釉面剔掉或刮掉,露出胎體,叫做“剔釉”??逃约妓嚺c青花、五彩等色釉工藝類似,但不同的是前者用刀刻,后者是用筆畫。剔釉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剔地留花,即將紋飾以外的釉都刮掉,用保留的釉色表現(xiàn)花紋;一種是剔花留地,即將紋飾刮掉,用露出的胎色表現(xiàn)花紋,類似篆刻中的陽刻與陰刻。主要是通過釉色和胎色形成的顏色反差和高低落差,來反襯圖案主題和色調,其裝飾性很強。刻釉和剔釉一般多用于褐釉和黑釉瓷器的裝飾上,尤其是經(jīng)瓶一類器型較大的高檔瓷器上較為常見。西夏瓷中剔地留花和剔花留地兩種表現(xiàn)方法都有,但經(jīng)瓶的裝飾上只見剔地留花,紋飾圖案的浮雕效果明顯,并且多采用開光構圖,把主體紋飾置于開光內,輔紋置于開光外,使主紋和底紋層次分明,給人強烈的視覺效果。白瓷的剔刻裝飾則稍有區(qū)別。一般白瓷胎體外都施一層化妝土,用來遮蓋胎體的本色使胎體更接近白色,也更柔和,再上一層透明釉燒出白瓷效果。白瓷上的剔刻是化妝土的剔和刻,用化妝土和胎色的差別來襯出紋飾。西夏瓷中白釉剔刻花經(jīng)瓶也是在化妝土上做的剔刻紋飾。
寧夏博物館館藏靈武窯該類器物造型端莊,制作精良,工藝水平較高,是供當時西夏皇家及達官貴人使用的御窯供瓷,體現(xiàn)了西夏制瓷的最高水平,屬于西夏瓷精品。
①黑釉剔刻牡丹花紋經(jīng)瓶尺寸:高32.4cm 口徑7.5cm 腹徑21cm底徑12cm說明:館藏一級文物。腹部對稱兩花形開光,內剔刻折枝牡丹花紋,莖左右彎曲,花頭沖上,花朵舒展,莖兩邊伸出褶邊復葉,葉簇擁花朵,婀娜生姿。開光外刻劃花葉紋和弧線波浪紋。殘存腹部大半,修復完整
②褐釉剔刻菊花紋經(jīng)瓶尺寸:高32cm 口徑8.8cm 底徑8.9cm說明:館藏三級文物。直口,平折沿,方唇,束頸,折肩,長弧腹下收,假圈足。腹部四分葵口紋內剔刻開光折枝菊花紋,花瓣細密舒展,四周花葉搖曳有動感。開光外刻劃花葉紋和弧線紋。其下為兩組雙線弦紋。施褐釉。殘存肩及腹部一半,其余為后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