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隱私的危機,還是生活的改善,?這都來源于“大數據”這把在人類的生活里越來越重要的雙刃劍
在這個越來越依賴大數據的世界,“隱私”會成為一個過時的概念嗎?每個人的隱私的邊界到底在哪里呢?在這個問題上,各國的大公司都有自己的預防策略。
德國 對泄露信息者嚴厲處罰
德國對于個人隱私的高度重視是有原因的:作為典型的歐陸法系國家,德國文化中有深刻的基督教傳統(tǒng)和康德的尊嚴概念,促使德國給予基本人權充分的保障。這種強烈的人性尊嚴意識,使德國對于作為基本人權的隱私權高度重視。德國在隱私保護方面堪稱現今世界的典范。早在1970年,德國黑森州就頒布了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數據保護法》,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隱私保護法。同年,16個州相繼通過與個人信息保護相關的法律。1977年,德國聯(lián)邦政府正式頒布《聯(lián)邦數據保護法》,全面保護德國公民個人信息。
在德國,對信息泄露行為的懲處格外嚴厲。根據《聯(lián)邦數據保護法》的規(guī)定,個人信息的具體內容包括消費者提供給企業(yè)的姓名、性別、身份證號碼、年齡、收入情況等。像銀行、電信公司這樣的企業(yè),若泄露其掌握的客戶資料信息都屬違法行為,將根據具體情況給予經濟和刑事處罰,重者甚至可使其傾家蕩產。
此外,德國還設有數據保護專員制度。數據保護專員在履職時保持獨立,并且只服從法律、只接受法律監(jiān)督,并不對其他權力機構負責。這一中立的立場保障了其職責的履行。
英國 擬推出新規(guī)加強監(jiān)管
自從“棱鏡門”曝光以來,社會的一大熱點話題就是:如何在數據時代權衡隱私保護和政府職責。英國國會2015年推出一項規(guī)劃,力圖賦予執(zhí)法部門新的權限,其中包括查詢人們訪問了哪些網站等非常個人化的信息。雖然英國首相出面表示此舉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但這一行為還是遭到了外界的不少批評。這項立法將要求通信服務提供商將用戶的網絡瀏覽記錄保留一年。一些專家認為,英國的這項立法議案賦予了執(zhí)法機構比美國同行更大的權限——美國的執(zhí)法機構并沒有類似的權限。不少英國民眾認為,在美國改革監(jiān)控措施的同時,英國卻似乎有加強政府監(jiān)控的趨勢。
法國 注重保護未成年人隱私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工智能越來越進入普通人的生活中,并且成為當下人生活的熱點之一。2017年12月人工智能兒童玩具成為家長們?yōu)楹⒆訙蕚涞氖フQ禮物的一個熱門選項。然而,據法國媒體報道,部分人工智能兒童玩具存在泄露個人隱私的安全隱患。
《歐洲時報》去年12月的報道稱,在一次部長會議上,法國司法部長提交了保護個人數據的相關法案。該法案規(guī)定年齡低于16歲的青少年在注冊社交網絡,如臉書、推特網站和其他一些照片分享應用程序時,需要提供家長的同意授權。這條措施旨在保護青少年隱私,避免其個人數據輕易被科技巨頭收集和利用。
法國能夠推出這一法案,也是在歐盟法律框架下進行的。2016年4月歐盟通過《歐洲公民數據保護條款》,確保單位和個人在處理個人數據時更加謹慎。法國方面需要遵循歐盟指示,2018年5月正式實施該法律。正是有了這一條款的基礎,法國才能對未成年人隱私保護做出更具體的規(guī)定。
韓國 實施網絡實名制遭打擊
提到網絡暴力,大家可能都不會忘記發(fā)生在21世紀之初韓國首爾的“狗屎女”事件。2005年6月,在韓國首爾地鐵內,一名女孩牽的寵物狗在地鐵車廂內隨地排便。鄰座乘客要求女孩清理狗的排泄物,女孩拒不清理而且惡語傷人。有人用手機拍下這一過程并上傳至互聯(lián)網。這個女孩的行為引起了公憤——大批網民發(fā)動“人肉”搜索。還沒有幾天,女孩的真實姓名、住址、就讀學校等個人信息就全部公之于眾。迫于鋪天蓋地的壓力,女孩公開道歉。她也無法繼續(xù)學業(yè),在退學后,甚至患上了精神疾病。她和她親人的正常生活都受到了永久的影響。
以“狗屎女”事件為契機,韓國民眾開始反思網絡個人隱私邊界和網絡暴力問題。2005年7月,韓國政府決定,將網絡實名制以立法形式付諸實施。2007年,韓國正式實施網絡實名制。用戶注冊登錄時須使用真實身份,發(fā)布消息可使用化名。韓國官員在解釋這一政策時表示,此舉是為了“減少以匿名進行誹謗等副作用”,并強調“為了不損害網絡匿名性的正面作用,制定細則時會把持平衡”。2007年7月,韓國正式推行網絡實名制。
2008年10月,也就是網絡實名制在韓國實施一年后,韓國女星崔真實在私人寓所的浴室內上吊身亡。這起自殺事件被認為與網絡暴力直接相關。有關崔真實的 “高利貸謠言”起于一個月前,韓國明星安在煥自殺身亡后,韓國某證券公司的兩名職員在網上散布消息,稱是崔真實向安在煥發(fā)放高利貸,間接逼死安在煥。這一謠言似乎令原本便患有抑郁癥的崔真實深受打擊,最終走上自殺的道路。這兩名職員被判刑,網絡實名制似乎使暴力的源泉可以追溯,能夠抑制網絡暴力。然而,這就是正確的答案了嗎?
2011年7月,一起信息泄露案件使網絡實名制遭到致命打擊。當月,韓國某門戶網站及某社交網站遭黑客攻擊,導致約3500萬名用戶的個人信息外泄。不幸的是,被泄露的資料極為詳盡,包括姓名、生日、電話、住址、郵箱、密碼和身份證號碼等。同年11月,韓國某游戲運營商的公司服務器被黑客入侵,1300萬名用戶的個人信息被泄露。一系列信息泄露事件給了韓國正在進行的“網絡實名制”以不小的打擊。數月后,韓國政府首次表態(tài)將逐步廢止網絡實名制。一場國家規(guī)模的“網絡實名制”的實驗,最終畫上休止符。
既要抑制網絡暴力,又要保護人們的信息安全,韓國在這兩者之間進退維谷的探索雖然沒有提供完美的解答,卻值得其他國家吸取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