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軍
從1992年大學畢業(yè),分配鄰家鄉(xiāng)鎮(zhèn)參加工作以來,除了擲筊輪流值班,留守除夕之夜外,每年照例回老家石井過年。
記憶里的年,訪親探友必不可少。奶奶在世時,每年都往探望,噓寒問暖,奉上小小的心意紅包。以后,四叔成婚,獨立組成家庭,父親接上老奶奶住鰲峰邊石頭房,早年喪偶操勞一輩子的奶奶終于可以頤養(yǎng)天年,過上幾年舒心日子。那幾個春節(jié),是最無憂無慮和充滿歡聲笑語的。妹妹們總是陪上勞碌一年的父親打上幾輪愜意麻將,度過寒冷的嚴冬。
然而好景不長,父親不幸早殤,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傷心的奶奶又搬回老宅,繼續(xù)獨自度過孤獨的春節(jié)。而我們只在周末或逢年過節(jié)前往探望。有時帶上剛出生的兒子同行,稍撫慰老人寂寞半生的心。
奶奶辭世后,記憶中的年,變成每年回家探望母親,與一年難得聚會的妹夫們一起,圍爐煮酒。孩子們則在山麓下亂放鞭炮,揮霍禮花。飽嘗滿桌美食后,吵鬧著“跳火群”,繼續(xù)歡樂禮炮之旅。一開始是用枯藤做火引,以后找不著,就用干稻草,孩子們從門外縱火跳入門內(nèi),口中念念有詞,“災難跑出去,財富跳進來”。其后,眼巴巴盼望著大人們派發(fā)厚厚的新年紅包。我和妹夫們則吃完團圓飯,凌晨各自往同學處燃放鞭炮(閩南風俗曰“開正”)。依例拜訪師長,茶話春晚,樂在其中……
記憶中的年,再也不用擔心大年三十搭不到回家的公交,取而代之的是自家舒適的小轎車;記憶中的年,似乎人丁較少,年味日淡,再也不蒸糕炸棗,包五香卷、做海蠣煎,琳瑯滿目的超市和外賣占據(jù)大壁江山。
記憶中的年,鞭炮聲漸弱漸遠,微信拜年取代了電話問候,微信紅包撒落如雨,年夜飯易為酒店聚餐,唯有同學會一如既往,火熱依舊……
時光荏苒,節(jié)關迫近,年復一年,歲歲今朝。記憶中的年,遙遠陌生卻又咫尺熟悉,只有鰲峰腳下,略顯老舊的石頭危房,瑤琳衍派,許家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