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一嘉
《孔乙己》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名篇,其敘述者與敘述語言的建構(gòu)及選擇,是眾多學者熱衷探討的經(jīng)典案例之一。
一、誰在敘述
在作為第一人稱回憶敘述的《孔乙己》中,有兩個“我”:一個是二十年前的小伙計,一個是二十年后回憶的“我”。那么,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敘述主體呢?毫無疑問,二十年后成年的“我”才是敘述主體。首先,從敘述時間來看,文章開篇“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而后“所以至今還記得”,最后“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都直接把敘述者的時間線推移到二十年后。其次,從敘述事件的邏輯關(guān)系來看,文中前半部分斷裂式地記敘孔乙己的生平時所使用的語匯:“在這些時候”“有一回”“有幾回”“有一天”“中秋過后”,要么是重要意義的時間點(如中秋、年關(guān)、端午等),要么是關(guān)鍵性事件(如偷東西、文言文、茴香豆等),都是羅列鋪展,而非歷時成長。這種追憶視角所帶來的語言特征,無疑說明敘述者是二十年后的“我”?!拔摇敝皇墙柚』镉嫷目磁c笑來回到文學場景,而參與到文學場景里的小伙計也成了小說人物與前景,也就是說,小伙計也在被敘述。最后,從敘述視角來看,被記敘的孔乙己與“我”有直接對話并在精神情感層面有交流的場景中,孔乙己要教小伙計“茴”的四種寫法,小伙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之后孔乙己“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以已經(jīng)“走遠”的小伙計視角是無法敘述這一場景的,這恰恰是敘述者“我”二十年后的心象。綜上所述,二十年后的“我”是敘述者,二十年前的小伙計僅僅是敘事者。
我們大張旗鼓地分辨敘述者是誰的問題,一是想從文本層面看清楚魯迅的寫作意圖,二是文中很多關(guān)鍵信息(小說前三分之一的“閑筆”的作用)只有借助真正的敘述者才能得以了解。陳平原認為:“‘五四第一人稱敘事小說中頗多傾訴性作品,作家盡量與第一人稱敘事者認同;但也有不少小說借作家與敘述者的間離來造成另一個潛在的審視角度。……值得注意的是‘五四作家喜歡逼著‘我敘述過去的故事。對人生世相的理解,過去的‘我不等于今天的‘我,讀者往往可以從今天的‘我不動聲色但又包含傾向性的敘述中,領(lǐng)悟過去的‘我認識的局限?!被诖?,小伙計所提供的視覺和感覺生成二十年后“我”的記憶和想法,更重要的是,厘清敘述者的問題,我們才得以讓小伙計從背景走上前臺,從旁觀者變成親歷者,可以讓我們從更高的層面看到,小伙計與短衣幫、掌柜、丁舉人一道,成為孔乙己從生到死的參與者。這是我們盲點的清除,更是魯迅帶著我們反思“領(lǐng)悟過去的‘我認識的局限”的深度。
二、從小伙計的身世說起
孔乙己的故事被敘述,是由三個方面組成的:一是道聽途說,二是親眼所見,三是小伙計的評價。如果仔細劃分,道聽途說而來的關(guān)于孔乙己的言論,充斥著短衣幫與掌柜對孔乙己的負面信息(如綽號的緣由、傷疤的揭露、肆意的取笑等);親眼所見則相對客觀,大部分都由外貌的狀摹和不欠酒錢的記錄構(gòu)成,核心是生活的潦倒、自尊的敏感和精神的頹唐;小伙計的評價只有一句“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么”??滓壹涸谙毯嗑频甑纳矸?,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種與周遭人際不兼容的尷尬與被排斥,是孔乙己悲劇的一個體現(xiàn)。但我們往往沒有關(guān)注到,在這個故事里面,還有一個人與孔乙己一樣尷尬,那就是小伙計。
文章開篇,借由回憶談起,“我”十二歲在咸亨酒店當伙計,掌柜覺得“樣子太傻”便從伺候長衫顧客轉(zhuǎn)而去外面做事。接著糊弄不了短衣幫便又被掌柜支派去做溫酒這樣的“無聊職務”。憨厚的長相成了“傻”,“誠懇”的買賣卻被教育要欺詐,最后之所以能留下來繼續(xù)做事,“幸虧薦頭的情面大”,自己的價值體現(xiàn)卻要依賴別人的存在。因此,飽受人性的第一次考驗后,“我從此便整天的站在柜臺里,專管我的職務”。用語有怨,用詞冷漠,這是小伙計人性的蛻變。
小伙計在咸亨酒店的地位和身份,與孔乙己在大家眼中的地位和身份有著結(jié)構(gòu)上的相似性,這是小伙計能夠關(guān)注到孔乙己的重要原因。但相似的生存體驗并沒有給小伙計帶來一點兒對孔乙己的同情,相反,在敘述的過程中,雖然“溫酒”與“抄書”在生產(chǎn)勞動中都不占有決定性的位置,但從小伙計那一句“幸虧薦頭的情面大”可以看出,小伙計天然地認為他比孔乙己更有資格與大家站在一起。他也參與到孔乙己的悲劇里。
我們可以篤定地說,回憶孔乙己的開始,敘述者“我”并沒有對孔乙己的悲劇有絲毫反思。在“掌柜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場面“教人活潑不得”的時候,敘述者之所以能想起孔乙己,是因為“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才記得”?!靶茁暋钡男袨?,具體而精確,與其說是單純的回憶,不如說在二十年后回憶時,還帶著把玩和咂摸孔乙己悲劇的意識,這種深思后令人膽寒的感覺恰恰構(gòu)成了孔乙己悲劇的助推。小伙計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呢?這要從咸亨酒店說起。
三、空間對時間的救場與救贖
咸亨酒店的出現(xiàn),在敘事上,是呈現(xiàn)人與人的關(guān)系,約束人物行動的空間,更是把非連續(xù)的事件統(tǒng)攝于一處的焦點;或者說,“是一種組成分子生活所依賴的對象,是先于任何個人而又不能脫離個人的共同意志”。
咸亨酒店的空間布局,敘述者用了“格局”一詞,并在整整一段中詳細描述。簡單來說,在結(jié)尾之前,“當街的一個曲尺形的大柜臺”把咸亨酒店的空間劃分為三:一是長衫客“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二是短衣幫所在的“外面”,三是小伙計和掌柜所在的“柜臺里面”。酒店作為商業(yè)性場所,天然地是“賣家一商品一買家”的關(guān)系,而決定這一關(guān)系變動的就是金錢和身份。
孔乙己的長衫是文化尊嚴的堅持,“又臟又破”是文化階層沒有接納的隱喻,“站著”是現(xiàn)實生活窘困的催逼,“喝酒”是精神狀態(tài)中逃避的顯露,“一碟茴香豆”是維護自尊的努力,皺紋問的傷痕是現(xiàn)實生活帶來的創(chuàng)痛以及不堪的過去?;诖?,孔乙己在眾人眼中成了一道奇觀,觀賞性遠遠大于悲劇性。這樣寫下去,孔乙己還能引起我們的思考嗎?
魯迅借由二十年后的“我”所羅列的故事,如果沒有咸亨酒店,就成了雜亂無章的擺設。通過咸亨酒店,“在這些時候”“有一回”“有幾回”“有一天”“中秋過后”等時間節(jié)點才從日常的瑣屑變成孔乙己生活的常態(tài)。但在這些事件的羅列中,卻充滿了矛盾和裂縫。而孔乙己的悲劇正是借由這些矛盾和裂縫才滲透給讀者的。
矛盾一:文中的“我”評價孔乙己時說“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但是羅列孔乙己所說之話就可發(fā)現(xiàn),他是有兩套語言系統(tǒng)的:一是日常交流的白話文,二是特殊情景下的文言文。經(jīng)過比較可知,文言文的出現(xiàn)意味著孔乙己逃避世人嘲弄的選擇,是他的精神家園,是他的安全地帶,是走投無路時的有話可說,情急之下的“之乎者也”,更帶有孔乙己溫情的復雜的人性(不論是否認偷書,還是捂著茴香豆)。在另一場景中,孔乙己教小伙計“茴”字寫法,雖然全程白話,但也是借由文言知識才得以進行,這是他的嘗試,卻也失敗了。白話文的世界讓孔乙己無所適從,要么是虛張聲勢的“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要么是無地自容的“頹唐不安的”灰色。這些全在“小伙計”的眼里。敘述者沒有表達成“他對人說話,有時候是之乎者也”,而用了全然的肯定“總是”和“滿口”,這不能不說是敘述者在回憶孔乙己悲劇時的一個逃避。在倫理上躲避讀者的審判,卻不經(jīng)意間在敘述的過程中泄了天機。
矛盾二:前文在分析敘述視角時談到小伙計“不耐煩,努著嘴走遠”,孔乙己那“極惋惜的樣子”無法看到。或者說,這是二十年后的“我”所補充的一個“不可信”的“樣子”?!拔摇钡难a充暗含著對孔乙己悲劇的懺悔,只有孔乙己流露出情感上的反饋,敘述者才能經(jīng)由此“惋惜”達到救贖。全篇小說,孔乙己一旦面露難色,眾人都會充盈在笑聲之中。偷書事件的哄笑,撈不到秀才時大家的快活,就連小孩子聽了“不多也”也在笑聲里散去。唯獨在敘述他與小伙計發(fā)生的這件事時,是沒有笑聲的。不清楚是敘述者有意為之而篡改,還是敘述者選擇性遺忘而無法面對。不論怎樣,都是敘述者“我”和人物小伙計對孔乙己的看法在前后二十年間發(fā)生的巨大變化。
另外,咸亨酒店的流動性、漂泊性與鄉(xiāng)土社會所需要的經(jīng)驗穩(wěn)定恰好沖突,卻與本篇小說非線性的回憶方式非常貼合。
這些矛盾的呈現(xiàn),都是敘述者無法擺平心中對孔乙己的愧疚,最突出的莫過于前半部小伙計還與掌柜、短衫幫一起“觀賞”孔乙己,接著話鋒一轉(zhuǎn),“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樣過”。在這句話里,“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還帶著剛剛戲弄完孔乙己的興奮,“可是沒有他”稍顯遺憾,重要的是“別人”一詞的出現(xiàn),把敘述者“我”(以及小伙計)與看客們一分為二,身上的道德壓力頓時消解。正是這一句話,讓敘述者找到了敘述的節(jié)點,可以從容地按照線性事件來敘述了。
那么,敘述者是怎樣在后半程的小說中又回到“中秋一年關(guān)一端午”的時間軸上呢?
四、孔乙己真的死了嗎
非線性敘事呈現(xiàn)的是敘述者的心理圖景,也就是孔乙己留給敘述者最深的印象。線性敘事則全用在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場,說明是敘述者精心營構(gòu)的場面。在最后的四段當中,所有人物一起上陣,以孔乙己為紐帶,串聯(lián)起咸亨酒店這樣一個文化奇觀。
首先,咸亨酒館的三個階層空間終于把孔乙己擠壓出去,獨立成為“柜臺下對了門檻坐著”的第四空間。而孔乙己也從以前“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落魄成“溫一碗酒”。對孔乙己來說,不論在高度上、距離上、數(shù)量上、地位上,都無異于一次崩塌——讀書人最后的體面也蕩然無存。
其次,敘述者事無巨細地敘述二十年前的那一幕,絲毫不帶感情地等著全文結(jié)束,但還是在與孔乙己發(fā)生互動時顯露了態(tài)度?!拔覝亓司?,端出去,放在門檻上”,而非讓孔乙己用手接著,加之前文“不耐煩”“不再理會”的鄙夷和輕蔑,這個放在門檻上的動作更加深了敘述者自己的愧疚。這一行為直白地參與進掌柜與短衣幫謀殺孔乙己的事件當中。
最后,敘述者在結(jié)尾說: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主流的分析集中于“大約”和“的確”的品析,如果從整句話的意味來看,敘述者是遺憾孔乙己的沒有出現(xiàn)(二十年),又心理暗示般確定孔乙己已經(jīng)死了。這種矛盾揭示的是敘述者人性的復雜,既懂得孔乙己的悲劇的緣由,又無法承擔這個后果。這是小伙計參與“謀殺”之后,敘述者也無法進行反思的悲哀??滓壹涸谶@個時候死了,在敘述者心中,還希望能看到他,否則也不會在長達二十年后的回憶中說:“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薄暗浆F(xiàn)在”“終于沒有”兩個詞不也很耐人尋味嗎?
五、“我”為什么耿耿于懷
參與孔乙己悲劇的不只有小伙計,為什么二十年后的“我”卻耿耿于懷?
其一,孔乙己是文中唯一對他熱情與尊重的人。教其寫字,希冀其將來能成掌柜。與此相反,小伙計語言的諷刺,行為的傲慢,眼神的冷漠,都成了二十年后扎向自己的匕首。是小伙計掐滅了他身邊唯一帶有人性溫度的蠟燭。
其二,孔乙己的兩次付賬,一次“排”,一次“放”。前者討論較多,故不贅述。后一個“放”,是在小伙計把酒擱在門檻上之后,孔乙己“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里”??滓壹簩π』镉嬛\懇,直到最后還留著沉甸甸的分量。
敘述者之所以通過長達二十年的回憶來重塑孔乙己,在不斷修正回憶,填補空缺的過程中,昭示了不為人知的一面,原來自己心中的愧疚來自曾經(jīng)對孔乙己犯下的過錯。直到孔乙己消失,才意識到這種渴望通過建構(gòu)新的回憶來達到自我救贖的努力是失敗的。這篇小說,第一層故事是眾人觀看孔乙己,第二層故事是小伙計觀看眾人與孔乙己,第三層故事是敘述者經(jīng)由二十年來觀看自己,第四層故事是魯迅筆下建構(gòu)出來的蒼涼人世。魯迅小說最為特殊的品質(zhì)之一,恐怕正在于由克制的理性導泄出一種徹底的而非融合了不同質(zhì)素的決絕情緒。四層故事,經(jīng)由讀者重啟,展示了孔乙己的豐富,小伙計的逃避,“我”的懺悔,只有這種掙扎在自救與他救,懺悔與逃避邊緣的人性,才能代表魯迅反思的徹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