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近期,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中國2017年出生人口1723萬人,比2016年減少63萬人。按此前國家衛(wèi)計委及一些專家預測,2017年中國出生人口最低預測為2023萬人,實際出生人口比這個數字少了近300萬人。
低生育率的結果,是中國勞動力人口的下降。自2012年始,中國勞動年齡人口逐年下降,2017年更是下降了548萬之多。從2011年到2017年,勞動年齡人口在7年間減少了約4000萬。不改變人口全面下滑的趨勢,勢必影響到中國經濟增長并加重養(yǎng)老難題。面對2017年的生育率陡降,全社會不得不警惕。
第一,人口“青黃不接”的直接后果,是適齡勞動人口的不斷減少,勞動人口急劇萎縮導致“劉易斯拐點”提前到來。日本在1990年進入這個拐點,從此開始了長達25年的經濟衰退與疲軟。
第二,新生人口減少,人口結構得不到優(yōu)化,老齡化挑戰(zhàn)日益嚴峻,中國未來將面臨養(yǎng)老壓力大、社會活力不足等問題。社會活力不足,又進一步抑制生育水平。
第三,大家注意到,2017年中國出生人口和出生率雙降,首次出現二孩出生數占比超50%,并超過一孩出生數。也就是說,出生人口的下降,并非因為適齡夫婦二孩生育意愿不夠,而主要是年輕夫婦不愿意再生育一孩。所以,當前的人口問題,是年輕世代即85后尤其是90后這代人的生育意愿低下的問題。
盡管我們可以提高人口素質,以“素質紅利”取代“人口紅利”,延續(xù)經濟增長勢頭,我們還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以機器取代人力,來升級中國制造的模式,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過往的中國經濟奇跡,得益于龐大的年輕人口——正是從1962年到1970年連續(xù)8年的高人口出生率與增長率,為中國提供了30年的勞動適齡人口,而年輕世代的創(chuàng)意和想法,更是中國近40年經濟高增長的發(fā)動機——這一點或許更為重要。
當然,隨著經濟增長和社會發(fā)展,國民的生育意愿都會降低,這在全世界都具有普遍性,中國并不特殊。前有歐洲,后有日韓,這些國家的生育率長期保持在1.5之下。而且,從這些國家的經驗來看,當生育率跌到1.5以下之后,幾乎就難以回到保證世代更替率的2.1以上了。為保持足夠的勞動適齡人口,唯有引進“外勞”人口,而這又將引發(fā)移民問題。
人口問題是個復雜的社會問題。解決低生育率需要系統(tǒng)思維,需要找到年輕世代的“痛點”,切實解決他們“不愿生育”的痛點問題。
相關調查顯示,民眾不愿生育的原因主要是養(yǎng)育成本高、托育服務短缺、女性職業(yè)發(fā)展壓力大等。那么,政府想要實施鼓勵生育,就需要在直接給予育齡夫婦優(yōu)惠的經濟措施以及延長產假和陪產假等方面出手。我們不妨參考一下世界各國的相關經驗。
第一,現金補貼政策。例如,在法國,生第二個孩子可領取665法郎,生第三個孩子可領取1578法郎,以后每多生一個孩子可多領取852法郎。這一點視各地方財力而定。
第二,稅收減免,或針對多子女家庭實施分等級稅收政策。例如,美國規(guī)定,每個孩子每年可減免400美元;西歐國家按家庭子女數設計不同檔次的個人所得稅稅率;德國等國家還規(guī)定子女多的家庭,夫妻一方可免除個稅。
中國關于家庭撫養(yǎng)費用可抵扣個稅的議案,兩會上曾有多次討論,但始終沒有落實。
第三,產假是鼓勵生育的好辦法。德國的政策比較典型。1927年時,德國婦女的產假是6周,1992年時,延長到3年。俄羅斯的產假時間更是從初始的12周,延長到了4年半。另外,男性的陪產假和育兒假也相當重要,如瑞典就規(guī)定,在孩子滿8歲前,父母有權享有共計480天的育兒假。
中國針對女性的職場歧視以及法定產假不能得到落實,主要原因是讓企業(yè)獨自承擔應由全社會承擔的成本,這當然是不合理的。針對員工生育,政府應該給相關企業(yè)減稅減費的扶持政策。
低生育率的危害無須多言。盡早解決年輕世代惜生、不生的痛點,現在還來得及。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