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澳大利亞特約記者 張清淼 本報記者 鄭璇
“他坐在椅子上,身子向后一靠,指著我的臉朝我吼叫。”據(jù)澳大利亞廣播公司5月31日報道,澳衛(wèi)生部長亨特被指在與凱瑟琳市市長談話期間語言粗魯,被批性別歧視和厭惡女性。
報道稱,去年12月,凱瑟琳市市長米勒女士來到堪培拉,希望亨特能夠給該市撥發(fā)更多資金,來應(yīng)對當?shù)氐奈廴締栴}。米勒表示,亨特的回應(yīng)是充滿污言穢語的咆哮:“你×××就別想了,你×××要跟斯庫林參議員處好關(guān)系……”
米勒表示,亨特的言行是對自己的侮辱,因此于去年12月寫信給他,要求他對自己的言行做出解釋并道歉。不過亨特2月份才回信,信中不僅沒有表示道歉,反而指責米勒行為不當。米勒于是再次致信亨特和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這次才換來了亨特30日的道歉。
其實,性別歧視和厭惡女性現(xiàn)象在澳大利亞并不少見。英國《獨立報》2013年報道稱,澳大利亞是個“爺們至上”的國家,性別歧視比其他西方國家更加明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便是該國媒體和時任反對黨領(lǐng)袖阿博特對于前總理吉拉德的系列攻擊和羞辱。2010年,吉拉德成為澳大利亞首位女總理,雖然做出不少成績,但她還是常常遭到媒體的冷嘲熱諷,從身材到家人到私生活,媒體對吉拉德的攻擊可謂“全方位無死角”。2012年,吉拉德父親去世,播音員艾倫·瓊斯甚至表示,吉拉德的父親是“死于羞愧”,因為他有一個整天在議會撒謊的女兒。數(shù)天之后,阿博特在一次議會辯論中甚至表示吉拉德政府應(yīng)該“死于羞愧”。
這句話引起了吉拉德的強烈反擊,她指責阿博特多次稱呼自己為“賤人”,還認為男性比女性更適合做領(lǐng)導(dǎo),“我父親并非死于羞愧,我的政府也不會死于羞愧。如果阿博特想知道什么叫厭惡女性,他只需要照照鏡子?!边@段15分鐘的演講被觀看數(shù)十萬次,甚至讓該國權(quán)威詞典把“厭惡女性(misogyny)”一詞的含義擴展,從傳統(tǒng)上的“對女性的仇恨”變?yōu)椤皩ε愿畹俟痰钠姟!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