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昌武
作為佛教文學作品的佛傳
在一般被稱為“佛教文學”或“佛教的翻譯文學”的作品中,佛傳是重要一類。無論是作為宗教圣典對弘揚佛法發(fā)揮巨大作用,還是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供人欣賞并對世俗文學、藝術造成廣泛影響,都成就顯著,形態(tài)又是十分典型的。
饒宗頤先生有一篇文章,《馬鳴佛所行贊與韓愈南山詩》。馬鳴是古印度著名佛學家、文學家,在佛教歷史上他是位大菩薩。他大約生活在公元二世紀,最著名的作品是《佛所行贊傳》。這是一部佛陀傳記即“佛傳”。翻譯成漢語,這是一部二十八品、約九千三百句、近五萬字的五言長篇敘事詩。這也是古代漢語最長的敘事詩。饒宗頤在文章里說這部書“特具文學意味”,并舉出其行文不止一處“連用‘或字之例”作為例子。如《破魔品》的“或一身多頭,或大腹身長,或面各一目,或復眾多眼……”云云,連用三十余“或”字句來形容“魔軍之異形,千態(tài)萬狀”。文章又進一步拿來和韓愈的《南山詩》相比較。韓愈的詩風尚奇好異,唐代當時人說“元和已后,為文筆則學奇詭于韓愈”(李肇《國史補》),他的《南山詩》極力逞其才華,典型地體現(xiàn)這種“奇詭”風格。詩中連用“或”字句來描摹長安南終南山景致,如“或連若相從,或蹙若相斗?;蛲兹翦舴?,或竦若驚雊”等等,饒宗頤說韓愈“乃從佛書中吸取其修辭之技巧,用于詩篇,可謂間接受到馬鳴之影響”;進而又論及“唐代中印文學之相互關系……文學作品之取資釋氏,亦文人技巧之一端”。這則涉及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史的大課題了。
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即佛陀出生在迦毗羅衛(wèi)國(在今尼泊爾南部),這是個很小的部族國家。據(jù)傳他是這個國家凈飯王的太子(這是漢譯適應中國傳統(tǒng)觀念的譯法)。當時印度半島列國紛爭,思想活躍,有許多游行求道的人,稱為“沙門”。釋迦牟尼就屬于這一類人。他活了八十歲,由修道而成道,進而召集門徒傳道,建立僧團,形成佛教。他作為教主,是導師,是榜樣,但并不是創(chuàng)世主或救世主;他的教義得自自己的探索、“覺悟”,沒有天啟的意義(這是佛陀與一般宗教教主大不相同的地方,也形成佛教的一系列特點)。當他寂滅的時候,大弟子迦葉帶領眾弟子追憶佛陀在世言教,阿難誦經(jīng),優(yōu)波離誦律,追憶他們的導師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對什么人、說了什么教法或制定了什么戒條,這就形成了最初的“經(jīng)”和“律”。據(jù)考可以確認如今所傳幾部《阿含經(jīng)》(“阿含”,梵語譯音,“傳承的說教”的意思;巴利文五部《阿含》中漢譯四部,即《雜阿含經(jīng)》《中阿含經(jīng)》《長阿含經(jīng)》《贈一阿含經(jīng)》)的基本內(nèi)容是比較忠實地傳述了佛陀在世所傳言教的。其中已經(jīng)包含不少有關佛陀生平事跡的段落。如漢譯《中阿含經(jīng)》卷五六《羅摩經(jīng)》里有一段:
我時年少,童子清凈,青發(fā)盛年,年二十九。爾時極多樂戲,裝飾游行。我于爾時,父母啼哭,諸親不樂,我剃除須發(fā),著袈裟衣,至信舍家,無家學道。
這描述的是佛陀出家情形,是第一人稱的簡單陳述。
又佛陀寂滅前后情況,漢譯《長阿含經(jīng)》卷二至四《游行經(jīng)》(同本異譯有西晉竺法護譯《佛般泥洹經(jīng)》、失譯《般泥洹經(jīng)》)記述相當詳細。說佛陀即將寂滅,阿難(佛弟子,佛陀從弟,“多聞第一”,隨侍佛陀十五年,佛寂滅后眾弟子結集佛所說法的頌出者)“在佛后立,撫床悲泣,不能自勝,歔欷而言:‘如來滅度(逝世、涅槃),何其駛哉!世尊滅度,何其疾哉!大法淪曀(沒落昏昧),何其速哉!群生(眾生)長衰,世間眼滅。所以者何?我蒙佛恩,得在學地(佛弟子修證的一個階段,尚未證得涅槃,修學尚有余地),所業(yè)未成,而佛滅度”;佛陀得知阿難悲痛欲絕,勸告他:“止!止!勿憂,莫悲泣也。汝侍我以來,身行有慈,無二無量;言行有慈、意行有慈,無二無量。阿難,汝供養(yǎng)我,功德甚大。若有供養(yǎng)諸天(天神)、魔(魔羅,欲界第六天主)、梵(色界諸天)、沙門、婆羅門(古印度四種姓之首,以祭祀、誦經(jīng)、傳教為專業(yè),為神權代表),無及汝者。汝但精進,成道不久?!保ǚ鸾?jīng)里有一部重要經(jīng)典《大般涅槃經(jīng)》,反映大乘佛教的觀念,記述佛陀涅槃和這種具有寫實性質(zhì)的記述全然不同,是完全出自懸想的)如是等等,描摹相當真切感人。在這類經(jīng)或律里的佛陀行事片段基礎上,到部派佛教(佛教史上把佛陀寂滅后百年左右的時間稱為“原始佛教”;其后由于對戒律的紛爭發(fā)生分裂,形成二十個左右部派,稱為“部派佛教”;到公元一世紀大乘佛教形成,統(tǒng)稱前二者為“小乘佛教”)時期,佛教各部派紛紛創(chuàng)作敘述佛陀一生業(yè)績的完整的佛陀傳記,篇幅更長,內(nèi)容更豐富,描寫更為神奇瑰麗,也都具有相當?shù)奈膶W價值。
日本哲學家和辻哲郎在所著《佛教倫理思想史》里說:
“佛像”就原理說與在文學作品中同樣,是賦予“神”以人的姿態(tài),而不是人的姿態(tài)的神化。
這種以“人”的相貌來繪制教主佛陀形象的做法,體現(xiàn)了把佛陀當作現(xiàn)實的“人”的觀念。這種觀念同樣體現(xiàn)在佛傳創(chuàng)作中。佛傳也是描寫佛陀作為“人”的一生業(yè)績,作為經(jīng)典,遂成為傳記文學的一體。
佛教什么時候傳入中國,異說很多。文獻上有確切記載的年代是《三國志》注所引《魏略》,記載始傳于“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尹存口授《浮屠經(jīng)》”。元壽元年是公元前二年;大月氏原居于我國西部敦煌、祁連一帶,西漢初受到北匈奴侵逼,遷徙至阿姆河流域,早在公元前一世紀其部族已傳播、信仰佛教??梢院侠淼赝茰y,漢武帝時期張騫“鑿空”,通使西域,“絲綢之路”開通,漢地與西域諸國往來頻繁,信佛的大月氏使臣(或者是商人)來到中國傳授佛經(jīng),應當是事實。不過,根據(jù)一種宗教向另外的國度、另外的民族傳播的一般規(guī)律,開初會有個長短不一的逐漸滲透過程。為佛教傳入中國確定一個年代、一個事件,只是歷史記載的方便而已。但鑒于有《魏略》這樣的文獻記載,中國佛教也就確定輸入年代是公元紀年前二年。所以1998年我國曾紀念佛教傳入兩千年?!段郝浴酚涊d大月氏使者口授《浮屠經(jīng)》,“浮屠”即“佛陀”的異譯,《浮屠經(jīng)》應是佛傳一類經(jīng)典。佛教初傳,沒有經(jīng)本,靠使臣“口授”,拿敘述佛陀生平的故事性強的經(jīng)典作為傳教材料,人們?nèi)菀捉邮?,是合乎情理的。也正因此,從東漢后期開始成規(guī)模地翻譯佛經(jīng)為漢語,就把傳譯佛傳類經(jīng)典作為其中的重要部分。
現(xiàn)存翻轉(zhuǎn)漢譯的,按所出年代主要有:東漢竺大力譯《修行本起經(jīng)》(約197;異譯吳支謙《太子瑞應本起經(jīng)》、劉宋求那跋陀羅《過去現(xiàn)在因果經(jīng)》),東漢曇果、康孟祥譯《中本起經(jīng)》(207)、西晉竺法護譯《普曜經(jīng)》(308;異譯唐地婆訶羅《方廣大莊嚴經(jīng)》),東晉迦留陀伽譯《十二游經(jīng)》(393),北涼曇無讖(385—433,意譯“法護”)譯、馬鳴作《佛所行贊》(異譯劉宋寶云《佛所行經(jīng)》),隋阇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jīng)》(587—591),宋法賢譯《佛說眾許摩訶帝經(jīng)》(973—1001)等。有些缺本不存。另有更多經(jīng)典包含佛陀生平的描述,例如《賢愚經(jīng)·須達起精舍品》,寫舍衛(wèi)國長者須達請佛、為造祇樹給孤獨園事,就是一個十分生動的佛傳片段。
這樣,佛傳是后世佛教信徒為教主創(chuàng)作的傳記,是嚴格意義的佛教經(jīng)典;這些作品大體又都具有相當濃厚的文學意趣和文學價值,又可視為文學作品;翻譯成漢語,又是“佛教(典)的翻譯文學”(這是梁啟超、胡適、陳寅恪等人一致的說法)創(chuàng)作。它和本專欄前面介紹的仙傳一樣,是兼具宗教經(jīng)典和文學作品雙重性格的著作。而就文學價值講,下面將介紹的《佛所行贊》是其中成就最高的一部。
馬鳴的《佛所行贊》
馬鳴是公元一至二世紀人,是印度文學史上古代六大詩人之一,也有人評價他是古代世界十大詩人之一。根據(jù)佛教方面記載,他活躍于貴霜帝國迦膩色迦王朝(迦膩色伽生卒年不詳,大約自公元一百四十年在位,在位期間的貴霜王朝是部派佛教傳播中心),是著名佛教思想家和文學家。有關他生平的傳說頗具戲劇性:據(jù)說他出生在中天竺,原是婆羅門(印度古代宗教,約形成于公元前七世紀,以《吠陀》為主要經(jīng)典,崇拜創(chuàng)造神梵天、持護神毗濕奴、破壞神濕婆三大主神,相信“吠陀”天啟,實行種姓制度)外道信徒,后來皈依佛教。迦膩色迦王進攻中天竺,他被帶回犍陀羅(中亞古國,領地在今巴基斯坦之白沙瓦、阿富汗至喀布爾、坎大哈以東一帶)。印度阿育王(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王朝的國王,約公元前268—232年在位)弘揚佛教,請他為沙門、外道說法,據(jù)傳馬匹都垂淚傾聽,不再念食,故稱“馬鳴”。按佛教部派劃分,他屬于有部(全稱“說一切有部”)。這個部派主張“三世實有”“法體恒有”,過去、未來、現(xiàn)在皆為實體,諸法各有不變不改的自性,主張人無我而不承認法無我;同時又肯定有造果之因,因此又稱“說因部”。這種觀念體現(xiàn)在《佛所行贊》里,人物構思、描寫富現(xiàn)實性。這個部派又富文學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馬鳴本人博通眾經(jīng),明達內(nèi)(佛學)、外(世俗學問)學,又特別富有文學才能。上世紀初德國梵文學者亨利·呂德斯(Heinrich Lüders)率領探險隊在吐魯番考察,在發(fā)現(xiàn)的貝葉吐火羅文、回紇文文本里有馬鳴所作《舍利弗故事》等三個梵劇殘卷,在國際學界轟動一時。有人據(jù)以推測中國戲曲的形成和發(fā)展受到古印度戲劇的影響?,F(xiàn)存馬鳴所著還有一部譬喻類經(jīng)典《大乘莊嚴論經(jīng)》,也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水準。另有論書《大乘起信論》,是介紹大乘佛教基本教理的綱領性著作,漢譯有梁真諦和唐實叉難陀兩種譯本,在中國歷史上流行很廣,影響很大,題為馬鳴撰。近世中外部分學者認為是中土撰述的“偽論”,發(fā)生長期爭執(zhí),至今沒有定論。馬鳴對詩歌和戲劇造詣精深,又具有世間和出世間雙重教養(yǎng),加之深諳人生奧秘,保持對于現(xiàn)世的高度熱情。這些都成為他寫作《佛所行贊》成功的基本條件。這部經(jīng)典漢譯者曇無讖(385—433),中天竺人,學養(yǎng)高深,是鳩摩羅什之前成就最大的譯家,所譯北本《大般涅槃經(jīng)》《大集經(jīng)》《悲華經(jīng)》《金光明經(jīng)》等,都是重要大乘經(jīng)典。中國古代成規(guī)模的佛典翻譯事業(yè)從東漢后期的安世高算起,到曇無讖,已經(jīng)積累二百年左右的經(jīng)驗。曇無讖有成熟的翻譯技巧可以借鑒,本人又有杰出的才華和出眾的能力,也就成為翻譯馬鳴這部佛傳杰作的不二人選。這部長篇詩體作品,內(nèi)涵義理豐富而艱深,單是把那些專門的佛教概念,還有音譯人名、地名、外國的典故等等納入漢語五言詩體之中,難度就是相當大的。況且這是佛教圣典,而不是文學作品,譯文要求忠實于原典,就更增加了翻譯的難度。特別是曇無讖譯筆風格以文辭華麗著稱。翻譯《佛所行贊》這種敘事詩,能夠充分發(fā)揮他修飾文字的才能。他的譯文利用講究文采,一定程度上又保持了外語翻譯作品格調(diào),在譯經(jīng)史上成為一代范本。后來沙門道朗稱贊他“臨譯謹慎,怠無遺隱,搜研本正,務存精旨”(《涅槃經(jīng)序》)。這樣,從文學角度看,曇無讖這部經(jīng)的譯本的藝術水平是相當高的,在全部佛典翻譯文學里也堪稱典范。
各種佛傳具體內(nèi)容、寫法有所不同,但基本內(nèi)容和結構是一致的,即傳主佛陀的一生經(jīng)歷由八個部分構成(具體作品有的是完整的,有的不完整,還有的超出了八段的內(nèi)容,如寫到佛陀寂滅后到三十三天說法等)。
這八個部分被稱為“八相成道”“八相作佛”。這“八相”是:
下天:佛陀原住兜率天(佛教宇宙觀中欲界六天的第四天?!疤臁笔怯星檩喕氐牧乐?。兼有天界和天神二義),在那里度過四千歲,時機成熟,乘白象降此娑婆世界;
入胎:佛陀乘白象由迦毗羅衛(wèi)國(在今尼泊爾南部)凈飯王(音譯為首圖陀那,從名稱就知道這是個農(nóng)業(yè)立國的地方)王妃摩耶夫人左脅入胎;
住胎:在母胎內(nèi),行住坐臥、一日六時(日、夜的早、中、晚,計六時)為諸天(天神)說法;
出胎:四月八日在藍毗尼園由摩耶夫人右脅出生,七步能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七天后,摩耶夫人去世,由姨母波阇波提(意譯大愛道)撫養(yǎng);
出家:二十九歲出家,苦行修道;
成道:修道六年,來到摩揭陀國苦行林,在尼連禪河畔菩提樹下覺悟成道,遂名此地為菩提迦耶(今印度比哈爾邦伽耶城南);
轉(zhuǎn)法輪:成道后,在鹿野苑向當初一起修道、意志不堅而離去的向陳如等“五比丘”說《轉(zhuǎn)法輪經(jīng)》?!稗D(zhuǎn)法輪”意謂傳播佛法。其后四十五年間游化各地,普度人、天,包括不同派別的外道和家人,組成大迦葉等“十大弟子”為核心的僧團;
入滅:晚年游化至拘尸那迦城(今印度北方邦哥拉克浦縣西郊外),在希拉尼耶伐底河畔娑羅雙樹下入于涅槃,世壽八十歲?;鸹蒙崂纸o八族,各起塔供養(yǎng)。
有的經(jīng)典里“八相成道”或無第三“住胎”而有“降魔”,位列第五“出家”之后,說佛陀在菩提樹下修道過程中,有魔王率魔將、魔女前來騷擾,佛陀降伏之,次日,佛陀大悟。
雖然所有佛傳總的構成不出“八相成道”,但具體內(nèi)容、寫法和藝術水平不同。這當然也和不同佛傳結集年代前后有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和不同時期佛陀觀的變化有關系。大體說來,越是往后,對于佛陀神圣化、神秘化的表現(xiàn)更為充分:部派佛教時期的作品里基本還是把佛陀表現(xiàn)為此娑婆世界中的現(xiàn)實人物,不過是極其優(yōu)秀的特異人物;而到大乘佛教時期,依據(jù)大乘教理,佛陀有三身:法身,即佛法,乃是佛的自性身、真身;經(jīng)過歷劫(梵語譯音“劫波”的省略,極長遠的時間)修行而成佛,是為報身,如阿彌陀佛,本來是過去世的法藏國王,發(fā)愿修行終于成佛;現(xiàn)世的釋迦牟尼則是化身(或稱應身),乃是法身應化到此娑婆世界的示現(xiàn)。又三世十方有無數(shù)佛,他們各有自己的佛國土。釋迦牟尼只是降臨此娑婆世界的佛陀之一。這樣,佛陀地位大為提升了,增添了更多神圣、神秘性質(zhì)。所以結集佛傳時在對他的描寫中就增添更多超人的神通、奇跡。又佛傳的結集,與所有藝術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情形相一致,大體也是后出轉(zhuǎn)精。到馬鳴時代,已有眾多佛傳可資借鑒,他本人又有出眾的才華,也就有可能創(chuàng)作出佛傳里文學價值、藝術水平更高的作品。漢譯佛傳里篇幅最大的一部是隋出《佛本行集經(jīng)》,是一部長達六十卷的經(jīng)典,是由不同佛傳匯集而成的,藝術成就遠不可與《佛所行贊》相比。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