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市新興縣實驗中學)
要讓學生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教師首先要實施創(chuàng)造性教育。實踐證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關鍵在于教師,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老師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教育一定能培養(yǎng)出創(chuàng)造性的學生,而教師對實驗的創(chuàng)新又是落實這一目標的一個關鍵。筆者立足自身的實踐教學,在演示實驗的創(chuàng)新實施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具體做法如下:
由于教育理念、教學大綱、教材的巨大變化,使得部分學校特別是鄉(xiāng)村中學的實驗儀器無論在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都與新教材不相適應,能夠按照新課標要求實驗儀器配置齊全的中學很少,有些學校現(xiàn)有的器材比較陳舊而且比較復雜,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操作過程復雜會使理解實驗原理感到困難,這些都會影響實驗效果。如果教師能利用學生比較熟悉、簡單的器材自制教具來演示,而且做到不但操作過程簡單,而且更能讓學生看到儀器的內(nèi)部構造,了解儀器的工作原理,不但能補充儀器的不足,而且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zhì)量。
例如:用一段漆包線、一節(jié)7號電池,6塊短圓柱形的磁鐵自制小小電動機。
把銅線做成一線圈(如圖),6塊磁鐵合在一起與電池的負極相吸,把線圈套在磁鐵上,用手輕輕撥動線圈,線圈就會轉動起來。若改變磁鐵的南北極,線圈轉動的方向跟著改變,改變電池的正負極,線圈的轉動方向也會跟著改變;若增加磁鐵的數(shù)目,線圈轉動的速度就會加快。
再如,在演示大氣壓強的存在的實驗時,我們可以用一個礦泉水瓶來代替鐵桶(人教版八年級下冊40頁圖9.3-2),實驗時,往礦泉水瓶裝入適量的熱水(溫度不能太高),上下?lián)u幾下后馬上把水倒掉,很快我們會觀察到瓶子變扁了,從而說明大氣壓的存在。
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系”這個實驗中,若根據(jù)教材設計的實驗方法進行實驗,則測量和記錄的數(shù)據(jù)太多,而且要通過計算才能得到浮力和排開液體的重力,實驗結果不夠直觀。針對這個問題,本人對測量浮力和排開液體重力大小的方法的改進:1.把圓柱形測力計換成沒有標刻度值的長方形演示用測力計;2.把物體掛在彈簧測力下,把指針所指的刻度標為“0”刻度(表示此時物體受到的浮力為0,如果指針沒有對準某個刻度,可以通過調(diào)零的方法使指針對準某個刻度后,再標“0”刻度),依次向上貼上標度“0.5”“1”“1.5”到相應的位置。當物體受到浮力時,指針向上移動,指針所指的刻度值就是浮力的大小。用同樣類似的方法可以直接在測力計上讀出排開液體受到的重力。這樣做的優(yōu)點是:1.可以直接測出浮力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2.減少測量和記錄的數(shù)據(jù),不需要再進行計算即可得出F浮與G排的關系。
在物態(tài)變化的教學中,對于“在夏天或在冬天,空調(diào)汽車的玻璃窗上會蒙上一層霧氣,霧氣是在窗的里面還是外面”這個問題學生覺得比較抽象,就算聽明白了也很容易忘記。為了讓學生有個形象的理解我設計了一簡單的演示實驗:用兩個平時生活用的透明玻璃水杯分別裝半杯冰水和熱水,一會兒的時間,我們會觀察到裝冰水的水杯外面蒙上一層霧(小水珠),現(xiàn)象很明顯。教師接著解釋,裝著冰水的水杯相當于夏天開著空調(diào)的汽車,里面溫度低,外面相對溫度高,通過觀察實驗現(xiàn)象可知,霧氣形成在夏天空調(diào)車玻璃的外面。這時,我們會觀察到裝有熱水的水杯里面的上半部分有小水珠產(chǎn)生。教師解釋,裝有熱水的水杯相當于冬天開著空調(diào)的汽車,里面溫度高,外面溫度相對低些,通過觀察實驗現(xiàn)象可知,霧氣形成在冬天空調(diào)車的里面。
在學習完“物體受到液體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后,有些學生會提出疑問:1千克的水能不能浮起2千克的木塊呢?有些學生認為可以,大多數(shù)學生會認為不可以。到底可不可以呢?如果教師只是從理論上向?qū)W生分析解釋,學生會很難理解和接受。
因此,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演示實驗:準備兩個礦泉水瓶,其中一個比另一個稍微小些,小瓶子裝滿水后放入大瓶子里,這時兩瓶間會留有一點縫隙,往大瓶子里倒水直到小瓶子剛好能浮起,把小瓶子拿出來我們會發(fā)現(xiàn)大瓶子里的水很少。教師接著可解釋:就是因為兩個瓶子的大小差不多,使得小瓶子在大瓶子里排開水的體積比較大,受到浮力也比較大。通過觀察實驗,學生就會明白少量的液體也能浮起比它質(zhì)量大很多的物體了,也能理解物體受到液體浮力的大小與液體本身多少無關,只與液體的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
[1]王光義.實驗教學理念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8).
[2]張學軍,王鎖萍.全面改革實驗教學 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