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新
有個朋友曾經(jīng)跟我描述她跟孩子之間的一段互動。
孩子從幼兒園放學(xué)后回家,告訴媽媽:“媽媽,今天吃午飯的時候我把湯碗打翻了?!眿寢岄_口就問:“老師有沒有兇你?”孩子想了想回答:“A老師沒說什么,B老師瞪了我一眼?!边@個媽媽就有些難受,覺得自己孩子的小心靈受到了B老師的傷害。
她的孩子是個很乖巧的小男孩,但總覺得有些過于靦腆。在過于靦腆的背后,會發(fā)射出一種不自信的氣息:我還不夠好,我不容易令身邊的大人、小朋友喜歡我……這種氣息,令成年人心疼,也有可能令他身邊霸道跋扈的小朋友對他無所顧忌。這種氣息,不可能是天生的,而是源于媽媽一次次覺得自己的孩子“沒被善待”“被人欺負”和“受傷了”,并從媽媽這端傳遞到孩子那端。孩子年幼,無力抗拒,只能被動接納,并漸漸成為他人格的一部分。
如果是我,我第一句話會問:“寶寶,你有沒有被湯燙到?”然后我會去檢查他的身體,看看有無燙傷痕跡,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第一時間在意的是他當時的處境和他的身體——而不是別人對他的態(tài)度。孩子感受到媽媽對自己的在意,也就能夠充分感受到媽媽的愛,他才會有更多的安全感,才會更自信。我朋友那樣問孩子,孩子太年幼,他們大多數(shù)時間會去努力回應(yīng)媽媽的提問。B老師有沒有瞪孩子一眼,都值得推敲,很可能并不是事實。而且,這樣問,容易讓孩子心理更脆弱,更在乎他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今天孩子的回答讓媽媽覺得“我的孩子受傷了”,而媽媽的這種情緒會立刻遷移到孩子那里。他會真覺得B老師對他不友善,有可能導(dǎo)致從此看到B老師就退縮。
我的朋友很難過。她是個善于自省的人,她覺得我的分析是對的,甚至覺得孩子在人前的退縮的確與自己有關(guān)。
也許,世間有一種受傷,叫作“媽媽覺得你受傷了”。孩子的心靈其實本沒有受傷,或者傷得沒那么嚴重,但因為家長的消極情緒與不恰當?shù)膹娀尯⒆訜o意識地去迎合家長的感受,從而真正“被受傷”。家長可以、也應(yīng)該試著去淡化孩子的“受傷的感覺”,孩子才可能有力量對抗離開父母后的各種所謂的“傷害”。
小女辰辰,在高三那年為了更靜心學(xué)習(xí),新學(xué)期初的時候申請調(diào)換到二人間的宿舍——之前兩年住的是四人間。因為是選課制,新室友跟辰辰只是同一年級,并無相同課程,且不屬于同一個中方課程行政班,之前兩年互不相識。新學(xué)期剛開學(xué)的時候,辰辰每個周末回來會跟我提到新室友種種奇怪的、讓她不舒服的言行,甚至對她的惡言惡語。我總是開導(dǎo)她:“別往心里去?!薄澳阋樗?,她不會正確表達自己?!薄皩Ρ人?,你這么通情達理,就是老天爺對你最好的獎賞。”“她對你不禮貌,你生氣就會被她傷害到;你在心里一次次寬恕她,她就傷害不到你?!薄八龑Ω改?、對老師的各種偏執(zhí)看法,會讓她自己有更多煩惱?!?/p>
漸漸地,辰辰回家提起室友的頻率減少許多。偶爾提起,倒像是講述無關(guān)緊要的一個人的閑話而已。辰辰自己情緒波瀾不驚,我卻聽得暗暗心驚肉跳。有些言論與行為實在可怕——比如,隨身帶著刀。我總覺得那個孩子需要看心理醫(yī)生或者精神科醫(yī)生,我也為此向辰辰的班主任反映過那個孩子平時的言行,希望學(xué)校能夠更多關(guān)注她,以確保她的自身安全和辰辰的人身安全。
真有一夜嚇到我。
當時已經(jīng)深夜快12點,辰辰給我發(fā)微信,讓我第二天早上打她電話,確保她平安無事。她說:如果我不接電話,我有可能會出事。在驚嚇之余,我打電話給她,她不接,只用微信告訴我室友恐嚇她。鑒于這個室友平時諸多極其偏激的、出格的言論,我的確無法鎮(zhèn)靜。于是,我聯(lián)系到那一樓層的生活老師,拜托生活老師把辰辰從宿舍帶離,當夜借宿生活老師的房間。
當?shù)掠魅闻c生活老師去宿舍帶走辰辰的時候,那姑娘毫不畏懼,居然開口要兩個老師“滾出去”。辰辰倒是心平氣和跟著老師們“滾”出了宿舍,帶走了第二天要穿的衣物、洗漱用品及電腦,在隨后跟我的電話交流中情緒也很平靜。第二天,辰辰正常去上課,同時在課間去德育處申請調(diào)換宿舍。整個過程里,她并沒有半點委屈、難受的狀態(tài)。
而在這一天中午,辰辰剛在德育處確認好新宿舍,生活老師給辰辰打電話,告知:室友趁生活老師去吃飯的時候,把辰辰所有的東西都扔到了走廊里,包括床上用品。聽聞這個消息,身為母親的我,第一時間也有些緊張。辰辰這么大的姑娘了,自己的東西被人當垃圾一樣扔出宿舍,會不會感覺很難堪?。砍匠竭€有輕微的潔癖,她會不會心里很難受啊?……
我問辰辰:“你需要我來學(xué)校一次嗎?”從我工作的單位到她學(xué)校,需要在高速公路上開車一個半小時,路途并不近。
辰辰淡定地阻止我:“媽媽,你不用特意過來。我沒事,整件事我沒有錯。她這么扔我的東西,不是出我的丑,而是她自己丟臉。我們沒必要跟她爭執(zhí)。她也不可能道歉,強迫來的道歉也沒有意思。你不是一直讓我同情她嗎?我覺得她是很可憐,這么大了這樣不懂事、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我沒有必要跟她糾纏。而且,如果不是她這么折騰,我不會有機會和某某人做室友(調(diào)整新宿舍后的新室友,辰辰一直很喜歡)……”
辰辰的班主任和生活老師都跟我電話聯(lián)系,告訴我:“你的孩子情緒很穩(wěn)定,很淡定。”而我在此同時,也一再稱贊辰辰:“你能夠這樣理性,我覺得很了不起。比媽媽17歲的時候成熟、大氣多了!”
如果我這個母親覺得孩子在這次事件中很受傷,并放任這種情緒蔓延到孩子那里,那么后續(xù)也許沒完沒了:我們這邊的家長,要求找對方孩子的班主任、找學(xué)校領(lǐng)導(dǎo)、找對方家長,要求道歉;而對方家長有可能會要求各種取證,來證明他們家孩子真的恐嚇過辰辰??峙伦詈蟊舜硕紩A撸速M的是大家的精力,消耗的是我們自己對生活的好心情。
在不觸及人身安全的情況下,有些“傷害”大概還是跟你如何去看待有關(guān)。你覺得被傷害了,那就是個深深的傷口;你的內(nèi)心世界足夠有力量,那就只是淺淺一道小劃痕,毫不痛楚。
辰辰在應(yīng)對此次事件時的那種力量,不可能在“媽媽一直覺得你被他人傷害到”的熏陶中滋生出來。我一直不夠智慧,辰辰也并非學(xué)業(yè)出眾的孩子,但我仍然為那一刻的辰辰驕傲,為自己曾經(jīng)給過她那種力量而驕傲。
當孩子感覺被他人傷害的時候,父母最好保持客觀的評述,不要過分地卷入孩子的情緒,而是幫助孩子建立強大的自我認知力量,讓孩子漸漸有能力去理解甚至同情他人的脆弱。如果孩子自己并沒有感覺受傷的時候,父母絕對不要去誘導(dǎo)孩子感覺到“某人傷害了我,爸爸媽媽很心疼”,這只能讓孩子在精神上越來越羸弱。
事實上,我們真的可以相信:孩子不是有些父母以為的那么脆弱,事實上,他們并非父母以為的那樣“容易受傷”。
作者系江蘇省蘇州市工業(yè)園區(qū)青劍湖學(xué)校教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中國而教”首批培訓(xùn)師,多個教育媒體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