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輝 林道磊
摘要:《水滸傳》中武松豐富多彩、復雜多變的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景陽崗打虎,為兄報仇,表現(xiàn)出他勇猛膽大 爭強好勝的性格。武松的形象也有著深刻的意義,他暢行江湖、我行我素在生活中可以盡顯豪爽氣概,可以報朋友之恩,可以血仇人之恨,武松這個人物深受人們喜愛。
關鍵詞:武松;《水滸傳》;形象特征
武松,《水滸傳》中人物,綽號“行者”,因為排行第二,又名武二,山東清河縣人,武松從小父母雙亡,由兄長武大郎撫養(yǎng)長大。
武松自小習武,武藝高強,性格急俠好義。一次醉酒后,在陽谷縣景陽崗赤手空拳打死一只猛虎,因此被陽谷縣令任命為都頭。武松兄長武大郎是一個侏儒,其美貌妻子潘金蓮試圖勾引武松,被拒絕,后被當?shù)馗粦粑鏖T慶勾引,奸情敗露后,兩人毒死了武大郎。為報仇,武松先殺潘金蓮再殺西門慶,因此獲罪被流放孟州。在孟州,武松受到施恩的照顧,為報恩,武松醉打蔣門神,幫助施恩奪回了快活林。不過武松也因此遭到蔣門神勾結官府進行的暗算,被迫大開殺戒。在逃亡過程中,得張青、孫二娘夫婦幫助,假扮成帶發(fā)修行的“行者”。武松投奔二龍山后成為該支“義軍”的三位主要頭領之一,后三山打青州時歸依梁山。在征討方臘的戰(zhàn)斗中,武松為包道乙暗算失去一臂,后班師時武松拒絕回汴京,在六合寺出家,金兵入侵時戰(zhàn)死。
武松出身低下,早年父母雙亡,只和懦弱的哥哥武大相依為命。在顛沛流離的生活里飽嘗人間的酸甜苦辣,他的內心特別渴望親情,渴望擁有一個安定、溫暖的家。
在景陽崗空拳打虎之后,武松從一個無名小輩變成一位身懷絕技的打虎英雄,他的生活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發(fā)生轉變的。知縣愛惜他是個人才賜酒賞錢,又感武松:“忠厚仁德?!本陀行脑耘嗨鰝€都頭。武松聽后跪謝道:“若蒙恩相抬舉,小人終身受賜?!本瓦@樣武松從一個無業(yè)游民一下子變成了有身份的官吏。生活也漸漸步入正軌。顛沛流離的日子畫上了句號,安定的生活在向他招手。這時的武松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但好景不長,當他得知唯一情人武大慘死,悲痛欲絕,發(fā)誓要找出兇手。但武松沒有因此而失去理智,而是先找到驗尸的何九叔和知情的琿哥,取得了人證物證。當他得知之知縣借故不理后,他隱忍不發(fā),模擬整個審判過程,試圖與法律盡量靠攏。首先借答謝鄉(xiāng)鄰的名義,安排嫂嫂設宴,拉來眾街鄰以作證人,然后審問潘金蓮、王婆并當眾錄下口供,最終手刃潘金蓮和西門慶。特別是當眾明確王婆的罪行后,武松沒有殺死王婆,而是把必死無疑的王婆交給官府去處理,整個過程縝密細致,雖不合法,卻也有理有據,將報仇雪恨之事堂堂正正的完成了,不同的是他一個人就包攬了縣官捕快與儈子手的角色。
武松有個性格懦弱,身材短小的哥哥武大。他與武松從小相依為命,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們這對兄弟與《水滸傳》中的孔明、孔亮,穆宏、穆春,孫立、孫新等兄弟完全不同。前者同屬好漢級別,而武松、武大不一樣,武松神勇超凡,而武大短小丑陋,懦弱善良,被人戲稱為“三寸丁谷樹皮”,因此武松對這個無辜,軟弱的兄長的骨肉深情,更能讓我們體味到武松剛猛血性之外的人倫溫情。
武松在陽谷縣做都頭時遇見哥哥武大,“武大道:‘我怨你時,當初你在清河縣里,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時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隨衙聽候,不曾有一個月凈辦,常教我受苦,這個便是怨你處。想你時,我近來取得一個老小,清河縣人不怯氣,都來相欺負,沒人做主;你在家時,誰敢來放個屁?我如今在那里安不得身,只得搬來這里賃房居住,因此便是想你處。從武大的這些話里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兄長特別是像武大這樣懦弱還需要弟弟做主的兄長對于兄弟深沉的愛和復雜的情感。
武松在江湖掙扎的太久了,他看慣了,也看透了一切。他本來也注重恩仇,本想也找個大哥作為依靠,但經歷了梁山大團圓,排座次,招安,平四寇,他隱約感覺到官場和江湖除了一個在朝一個在野,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區(qū)別。兄弟之間,不要說義兄義弟,就是親哥哥武大郎又給了他多少溫暖呢?只有他剛搬到哥哥家時嫂嫂的一番話,真是有點親情的溫馨,但其中又包裹著多少邪惡。
特別是宋江流露出招安的意思的時候,本來對朝廷十分厭惡的武松第一個站起來反對:“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兄弟的心。”端望遍布的世界,他從原先的渴望到后來的寂滅,這其中的苦痛,卻無處于人說。只能斯人獨憔悴。
在征方臘結束后,武松看到梁山兄弟死傷慘重,他對征方臘的意義表示懷疑。當宋江找到武松時,武松已經萬念俱滅:“小弟今已殘疾,不愿赴京覲見,盡將身邊金銀賞賜都納此六和寺,倍堂公用,已作清閑道人,十分好了?!边@時的武松已是看破紅塵,大徹大悟,終歸佛門。
武松被動或主動地改變著自己的生活,也被生活改變了自己,作者抓住了這一點,才更深入地塑造了武松的光輝形象。這就是武松,一生光明磊落,敢作敢為,富于正義感和反抗精神,盡管也曾被人利用,但終究從殘酷的現(xiàn)實中,從迷失的自我中醒悟過來,一步一步地克服自己的弱點,漸漸地走向成熟。
生活自有其本身的規(guī)律,真正偉大的藝術也不可能脫離生活來胡編亂造,成名之前,他為了逃避人命官司到柴進莊上,回家途中,在景陽岡打虎成了英雄,這是假逃亡成真英雄。此時他卻是真逃亡,成了假英雄。武松在小酒店喝得“大醉,正要尋事,恨那只狗趕著他只管吠”,于是他打狗。極其狼狽,此時有誰知這人曾經打死過一只虎呢?打狗,是對武松英雄形象的一次解構,使他復歸于一個真實的人,一個有缺點的英雄。有缺點的英雄才是真英雄。
武松不僅是一個英雄的形象,而且是一個復雜的形象。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盛極而衰,物極必反的觀念,這種觀念在武松形象上得到了驗證和暗示。人生充滿艱辛,有著太多的不幸、痛苦與無奈,人們希望能夠像武松那樣快意恩仇;人生也有許多束縛,使得人們不能夠像武松那樣做。于是,武松就成了人們潛意識中的自我。盡管武松有許多不英雄的地方,但是人們都給予了理解,他仍然是人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參考文獻:
[1]周先慎:《明清小說》,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辜美高 黃森:《明代小說面面觀》,學林出版社,2002年版。
[3]施耐庵:《水滸傳》,中華書局,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