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吳貽芳是吳貽芳是20世紀中國著名的教育家,是金陵女子大學的校長,在其執(zhí)掌金陵女大的23年間,將“厚生”思想融入校訓并將其貫徹于教育教學之中。本文通過介紹吳貽芳的“厚生”思想的內(nèi)容,分析“厚生”教育思想對于當今教育的啟發(fā)。
關鍵詞:吳貽芳;“厚生”思想;金陵女子大學;
吳貽芳是20世紀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1928年受邀擔任金陵女子大學的校長,成為金陵女子大學歷史上的第一位華人女校長。在她擔任校長的23年間,面對社會巨變和種種辦學壓力,她不畏艱難,不斷協(xié)調(diào)各方的關系,擴大金陵女大的影響,并且感染一批又一批學生,為社會進步作出貢獻。吳貽芳在擔任校長期間,形成了獨特的教育教學思想,包括“培養(yǎng)健全人格,造福社會”辦學觀;“全面發(fā)展,博專兼顧”的人才培養(yǎng)觀;“尊重差異,以生為本”的學生管理觀;“剛性與彈性并重”的教學管理觀,其中“厚生”思想作為其教育理念的核心指導金陵女大的整個教育教學安排。
1 吳貽芳的“厚生”思想
“1913年10月6日,美國教會美北長老會、美以美會、監(jiān)理會、美北浸禮會和基督會決定在長江流域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一所女子大學”[1],選定南京作為女子大學的校址,推薦德本康夫人作為校長負責大學的籌備事宜。1915年,金陵女子大學正式開學,是中國第一所本科女子大學。1919年,金陵女子大學將“厚生”思想寫入校訓中。
“厚生”選自《圣經(jīng)·約翰福音》中的第十章第十節(jié)‘我來了,是為了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豐滿,1928年,吳貽芳接任校長后,將“厚生”精神重新定義并賦予新的含義。吳貽芳認為“人生的目的,不是光為自己而活,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來幫助他人和社會,這樣不但有益于別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豐滿。學校用這個目標來教導學生,并通過學校生活的各個方面以潛移默化地方式引導學生向這個方向努力?!盵2]
吳貽芳之所以認同“厚生”思想并且賦予其新的含義,吳貽芳在金陵女子大學上學期間,經(jīng)常因為國家正逢戰(zhàn)亂而導致家庭不幸、寄人籬下的狀況而郁郁寡歡,同學徐亦蓁則經(jīng)常用“厚生”等基督教信條開導她,介紹其加入基督教,使得吳貽芳體悟到“厚生”的含義,“厚生”就要忠厚老實,講求奉獻,不求回報,報效社會,這使得吳貽芳找到走出坎坷經(jīng)歷的方法,只有投身于奉獻他人的事業(yè)中,才能找到生命的意義。在吳貽芳執(zhí)掌金陵女子大學23年間,“厚生”思想一直貫徹在其辦校教學育人的過程中,為中國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女性人才。
2 吳貽芳“厚生”思想的實踐
吳貽芳的一生都在踐行著“厚生”思想,除了在教育理念上的盡力追求,還有在教學措施上著力改革。
2.1 注重人格教育
吳貽芳注重女性的人格教育,主張將女性培養(yǎng)成“具有高尚理想,不圖個人私利,掌握一定專業(yè)基礎知識,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同學互助合作,對社會有至誠服務的態(tài)度,對國家從愛國主義出發(fā),在各自的崗位上盡到應盡的責任”。[3]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人格教育,吳貽芳提倡開展多種社團活動,培養(yǎng)她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如金陵女子大學實施的“姐妹班”制度,增強高低年級之間的交流,在日常的學習呵呵生活中互幫互助。吳貽芳認為教職人員的言傳身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人格教育的實現(xiàn),因習慣貴在‘慎之于微,學校尤當注意慎微方面的熏陶”,吳貽芳不僅要求教職人員樹立模范,自己也以身作則。除此之外,吳貽芳還注意對學生進行愛國注意熏陶,她不僅支持學生的愛國行為,同時也將愛國列為辦學宗旨之一,把愛國教育與教學管理結(jié)合起來。
2.2 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吳貽芳認為要服務奉獻他人,充實自己就很重要,既要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又要有一定的眼界,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為了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金陵女子大學設置了許多專業(yè)如文史哲、數(shù)理化、音樂、體育、經(jīng)濟、家政、宗教等專業(yè),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除此之外,金陵女子大學還設立主修和輔修專業(yè),主輔修制度為學生按照興趣挑選專業(yè)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吳貽芳就任金陵女子大學的校長后,加強學校與外界的聯(lián)系,吳貽芳經(jīng)常邀請國內(nèi)外知名人士到學校進行演講,演講內(nèi)容涉及國內(nèi)外的時事政治、社會熱點、學科前沿等,如邀請陳立夫演講《信仰與力量》;邀請王季高博士演講《國際局勢與中國地位》;邀請美國天文學教授羅佛司來校演講,加強對外的學術(shù)交流,提高了學生的眼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吳貽芳還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金陵女子大學開設心理學課程,
金陵女子大學十分重視體育鍛煉,將體育課列為必修課,組織多種體育活動,學校積極舉辦運動會,鼓勵學生參與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zhì)。
2.3 注重社會服務與實踐
金陵女子大學以“厚生”思想為校訓,就是希望學生們能夠在享受豐盛生活的同時也能與其他人分享這種生活。吳貽芳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金陵女子大學的學生響應號召,積極從事鄰里服務。如開辦鄰里學堂,為附近的婦女兒童傳授知識、家政和手工藝等技能;金陵女子大學還籌款新建鄰里中心,學生們走出校門探訪鄰里家庭,為鄰里們提供幫助。除此之外,在遭遇災害和戰(zhàn)爭時,金陵女大的學生們同樣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設立基金,盡力幫助他人。金陵女子大學的學生們從事社會服務和實踐活動,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社會的責任感義務感和實際工作能力,又為國家和社會盡了一份綿薄之力。
3 吳貽芳“厚生”教育思想分析
“厚生”思想作為校訓指導著金陵女子大學的學生們把自己的工作與國家需要積極聯(lián)系起來,積極投身到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奮斗的事業(yè)中。吳貽芳曾說“金陵女大的畢業(yè)生雖不算多……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在我國的教育工作、科技工作以及其他領域有一定的貢獻”,
如首屆校友徐有蓁,取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教育碩士學位,將其一生都奉獻給中國婦女的教育事業(yè);校友劉恩蘭獲得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自然地理學家,女海洋家;校友徐秀英畢業(yè)后一直任教,后來遷至臺灣,創(chuàng)辦私立金陵女中,一直將“厚生”精神發(fā)揚光大。
金陵女子大學在吳貽芳的“厚生”思想的指導下,關注女性發(fā)展,堅持獨立辦學,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為社會服務、具有高尚品質(zhì)的人才為目標,強調(diào)獨立自主觀念、奉獻精神、服務于社會和國家的意識,與以往封建社會宣揚的“三從四德”觀念相比,促進了女性的自由和解放,同時也促進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以及女子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吳貽芳的“厚生”思想的內(nèi)容如尊重學生的專業(yè)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服務他人和社會的精神等方面也為當今的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的啟發(fā)。
吳貽芳的“厚生”教育思想指引著一屆又一屆的金陵女大的學生們,成為我國近現(xiàn)代教育寶庫中閃亮的明珠,對我國近代的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張連紅.金陵女子大學校史 [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2]程思輝,孫海英等。厚生務實巾幗楷模-金陵女子大學校長吳貽芳[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3]鄭爽.吳貽芳及“厚生”精神[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3,(5).
[4]顧衛(wèi)民. 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社會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得. 金陵女子大學 [M].珠海 :珠海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陳曉睿(1995-),女,碩士,揚州大學17級中國史專業(yè)近現(xiàn)代史方向,專業(yè):中國史近現(xiàn)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