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盼
【摘要】課堂教學,其核心是教學的推進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下,產(chǎn)生的效果問題。有效教學,始終是一線教師的不懈追求。本文以新課程的理念為基石,結合數(shù)學學科的教學特點,從捕捉機會、拓展應用、梳理歸納三個方面淺談有效教學的有關舉措。
【關鍵詞】新課程 數(shù)學教學 有效性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4-0134-02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教與學正在悄然發(fā)生變化。課堂變活躍了,學生在課堂中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自主探索等方法主動去獲取知識。如何在教學中多一份實在,少一份做作,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恰如其分的找到新課程與傳統(tǒng)教學的結合點,是目前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下面我想結合幾個教學實例,談談自己的一點心得。
一、有效教學策略之一——捕捉機會,激活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由于認知水平的局限性或受以往一些負遷移等因素的影響,往往會生成一些片面的或錯誤的認知和見解。教師要積極捕捉這種動態(tài)資源,以科學的角度去認識學生在學習中出現(xiàn)的各種偏差,以發(fā)展的眼光理解這些信息的價值,引導學生自己去剖析,以錯引正,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案例1]
這時,全班每一位學生臉上都蕩漾出開心的笑容。因為他們已經(jīng)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從正反兩個方面對錯誤進行了剖析,課堂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這個過程,既有規(guī)律可循,又有靈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預測性。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思維狀況、學習狀況,將課堂上的動態(tài)資源作適度的開發(fā)和有效的利用,及時地改變原先設計好的教學方案,以促進預設目標的高效完成或新的更高價值目標的生成,這就需要教師即時捕捉課堂教學中的有效信息,并施展自己的教學機智,讓“有效”在教師的引領下自然生成。
二、有效教學策略之二——拓展應用,回歸生活
重視拓展性內(nèi)容的訓練,能使學生的思維拓展,想像豐富,對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探究力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大有裨益。要搞好拓展教學,首先要利用好學習活動中的拓展內(nèi)容,并針對不同的拓展內(nèi)容決定拓展的不同程度,以達到科學、有度的拓展,從而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的高度,并為學生的后續(xù)發(fā)展奠定扎實的基礎,同時當知識和技能與生活實際相沖突時,我們更應該尊重和傾向于生活的現(xiàn)實,因為學是為了用,是為了學生的社會性回歸。
[案例2]
示題 王叔叔早晨得做的幾件事:起床穿衣5分鐘,整理床鋪4分鐘,用電飯煲煮稀飯10分鐘,用煤氣灶燒開水6分鐘,刷牙洗臉5分鐘,吃早飯10分鐘。他應該怎么安排,你有什么建議?
這是一道關于統(tǒng)籌的題目,很多學生以“時間最短”作為本題的主攻方向,所以很快得到一個方案:
1.起床穿衣——5分鐘;
2.用電飯煲煮稀飯10分鐘,同時整理床鋪4分鐘,刷牙洗臉5分鐘——10分鐘;
3.吃早飯10分鐘,同時燒開水6分鐘——10分鐘。
結論:總共用時25分鐘。
是的,如果脫離生活的實際,這確實是一個省時的方案,而且學生已經(jīng)意識到,有些事可以同時進行,而有些事并不能盲目隨意地合并處理。
我沒有及時去指明其中的缺憾,而是環(huán)顧了四周。果然,有幾個細心的學生發(fā)現(xiàn)了這里的欠妥之處,我叫其中的一名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他首先分析了時節(jié),如果穿衣需要花去五分鐘的時間,這不像是夏天,接著他又分析燒水的環(huán)節(jié),既然早上那么緊張的時間要燒水,那肯定是為了急用,那么這里的急用就是為了刷牙洗臉,所以燒水的環(huán)節(jié)最好是放在刷牙洗臉的前面,用很冷的水刷牙洗臉總不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
他的分析帶有很強的個人色彩,卻很有生活味兒。我點了點頭,對他的大膽質疑表示贊許:大家聽懂了嗎?這位同學說出了自己的見解,而且接近生活的現(xiàn)實,那么我們就從生活現(xiàn)實出發(fā),分成兩個版本再次討論,一個是溫暖版的,另一個則是寒冷版的。
討論成果展示:
相比一開始得到的結論,在時間上是沒有了優(yōu)勢,但是不難看出,其間透出的生活味兒更濃了,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有了根本性的改變,這種改變正是新課程在呼喚的心音,是教師迫切需要去捕捉、贊美和發(fā)揚的亮點。
三、有效教學策略之三——梳理歸并,納入系統(tǒng)
教師應努力讓學生掌握知識系統(tǒng)的結構,而不是零星的知識片斷。教學中突出重點、掌握結構,讓學生領會原理、融會貫通,可以避免知識龐雜而不得要領。同時,系統(tǒng)的知識是記憶的支柱,又便于聯(lián)想和應用。因此,及時地組織和指導學生歸納出有關知識的一般結論,并結合必要的講解,揭示這些結論在整體中的相互關系和結構的統(tǒng)一性,并納入知識系統(tǒng),這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也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策略。下面我要講述的這個案例就可以很好地說明這一點。
[案例3]
單位間的進率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它涉及到多個方面,如:長度單位、重量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貨幣單位、時間單位等。每一種類別的單位又包含有很多種不同的進率,那么如何才能將這么多形形色色的單位進率牢固掌握,并達到熟練應用呢,我作了如下嘗試:
專門利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讓學生先自己回憶所學過的所有單位的類別,我將它們列于黑板之上。然后我提問:你能在這些單位中找到所有進率是10的兩個單位嗎?怎樣做到不重復不遺漏?
我進行板書:
進率10——長度單位:毫米與厘米、厘米與分米、分米與米
貨幣單位:分與角、角與元
匯報之后再次提問:仔細想想,其它類別的單位里還有進率是10的嗎?
那么進率是100呢?
整個過程持續(xù)半個小時左右,我們的單位間進率分類歸并的成果便一躍于黑板之上,學生驚嘆,原來發(fā)現(xiàn)也不過如此而已。
整理成果如下:
將所有列舉的單位分成重點識記和轉化識記兩類。重點識記的是最常用的也是要求更嚴格的,轉化識記的(加*表示區(qū)分)希望學生能夠通過基本進率的二次或多次轉化得到即可。通過分類歸并之后,集成成果,學生人手一份保存。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每位實踐者的執(zhí)著追求,盡管需要我們在很大的領域內(nèi)作出艱辛的努力、刻苦的鉆研和反復的實踐,但是只要我們從日常教學的每節(jié)課、每個環(huán)節(jié)做起,少些浮躁,多點耐心,少些埋怨,多點反思,養(yǎng)成追求教學有效性的敏銳意識,不斷深入課堂進行教學的探究和實踐,有效的課堂教學將不再成為空喊的口號而變成輝煌的現(xiàn)實。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制訂,《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王麗杰、關文信編著,《新課程理念與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實施》,首都師范大學出版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