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丹華 黃樂
中國的舟船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獨木舟的出現(xiàn)。隨著生產(chǎn)工具的不斷演進,舟船的體量、種類也在不斷增加,從春秋時期的大翼戰(zhàn)船到秦漢時期的樓船,從隋煬帝的龍舟到明代的鄭和寶船,中國古代的船舶,在數(shù)量、形制等各方面都處于同時期世界領(lǐng)先水平。
浙南及福建沿海因多山、優(yōu)質(zhì)木料取材便捷等方面的地域特點,木船制造業(yè)特別是遠洋木船制造業(yè)相當發(fā)達,在船型、體量、數(shù)量、技術(shù)等方面都堪稱中國傳統(tǒng)木船建造業(yè)內(nèi)的佼佼者,同時也形成了特定的木船建造文化,其中較為有趣的一項就是以中國傳統(tǒng)十二生肖來稱呼木船上的部件?!伴}人多云舟中有十二生屬,系在何處?然皆土音,以難明了。惟習水務(wù)者每以此為問難之由,以顯熟識之能?!?/p>
位于上海滴水湖畔的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擁有大量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沿海傳統(tǒng)木帆船模型,類型豐富、龐雜,且忠實于傳統(tǒng)造船工藝,具有較好的還原度,是研究中國傳統(tǒng)木帆船較好的素材樣本。
筆者就以館藏的多艘中國傳統(tǒng)木帆船模型為例來簡單介紹一下這種有趣的命名習俗,同時也普及一下古代木帆船上的主要部件,感受一下豐富多彩的中華航海文化。
一、與“鼠”相關(guān)的船舶部件
1.固定桅桿的插銷(圖1.1)
福船的桅桿頂部往往設(shè)計有瞭望臺或裝有風向旗,這些部件并非與桅桿一體成型。為保證兩種部件插接處的穩(wěn)定,需要用插銷進行固定,這里所用的插銷稱之為“老鼠伏”。溫州當?shù)胤Q之為“鼠橋”,舟山一帶則稱之為“老鼠尾巴”。
2.船頭的大八字船角(圖1.2)
有些木船船頭呈敞開式,凸出的木板呈中文“八”字型,稱之為“老鼠角”。由于各地風俗、發(fā)音、習慣的不同,有些地區(qū)以“龍椏頭”稱之。
3.艉樓頂部甲板(圖1.3)
福船艉部大官艙上方建有艉樓,艉樓頂部甲板因為狹窄且中間隆起,兩側(cè)有坡度,在上行走需小心翼翼,顧有“鼠橋”之名。
二、與“?!毕嚓P(guān)的船舶部件
1.串聯(lián)帆和繚繩的滑輪(圖2.1)
“帆”是古代木帆船的動力部件,用來操縱、懸掛帆的繩索稱作繚繩,由于風帆面積大、豎直高度高,需要用滑輪進行連接,進行力的方向和大小的改變,以方便風帆的升降操縱,這種非常重要的小部件就稱之為“篷鈕(牛)子”。
2.固定在船桅桿上或艉部,形似牛角,用來拔篷時纏繞繩索的部件(圖2.2)
繩索是木船上的重要部件,無論是風帆的收放、操縱、船錨的控制,都離不開繩索,當需要風帆或船錨固定在某個高度或位置時,需要就近進行繩索的纏繞、收集和固定,這些部件就稱之為“牛頭”。舟山地區(qū)漁民亦稱之為“羊角”。
3.固定主桅桿和船艙板以防止主桅桿傾倒的部件(圖2.3)
主桅桿用來懸掛主風帆,當風帆全部張開受風時,整個主桅桿將承受巨大的力量,若桅桿材質(zhì)、固定方式等因素不過關(guān),桅桿就會被風吹倒,陷整船于危險境地,因此造船工匠會在船舶主桅桿和船艙面上連接一根木質(zhì)部件,以防止主桅桿傾倒。在舟山一帶,這個部件就被稱為“牛壓伏”。
三、與“虎”相關(guān)的船舶部件
1.船頭軋錨機的插銷,稱之為“老虎軋”(圖3.1)
船錨是船舶用來停泊的重要屬具,一般布置在船頭,中國古代木帆船一般配有木錨和鐵錨,分別用在泥地和沙地,由于錨的體量和重量較大,一般需要用工具才能進行收放,軋錨機就是用來收放船錨的部件,相當于現(xiàn)代船舶上的卷揚機,插銷用來將船錨固定在一定的深度。
2.船舵葉上的限位繩索稱之為“虎尾”(圖3.2)
舵是控制船舶方向的重要部件,為保證舵效,一般需要控制船舵的入水深度,這就需要通過船舵葉上的繩索來進行升降和限位。
四、與“兔”有關(guān)的稱呼
1.堆放篷索的艙面,稱之為“土(兔)地堂”(圖4.1)。
2.披水板(圖4.2)
披水板又稱腰舵,裝在船舷兩側(cè),目的是增加水阻力,使船不發(fā)生偏航。逆風行船時輪流將下風一側(cè)的披水板放入水中,以減少船舶偏航。在中國古代船舶上,帆、舵和披水板的巧妙配合,使船舶有全風向航行的能力,古人根據(jù)其形狀稱之為“兔耳”。
3.主桅與船底的固定處(圖4.3)
古代木帆船的主桅桿從船的龍骨或中板上垂直豎起,也就是說穿過甲板直貫船底,以榫接的方式與龍骨相結(jié)合。以正確的方式固定主桅桿底部和船底龍骨,是保證主桅桿不易傾倒的重要步驟。
主桅桿與船底的結(jié)合固定處被稱為“土(兔)地堂”。
五、與“龍”相關(guān)的稱呼
1.船頭的兩只角型木板(圖5.1)
與之前“老鼠角”所指為同一部件,由于各地風俗、發(fā)音、習慣的不同,有些地區(qū)以“龍椏頭”稱之。
2.船體的基底中央連接船艏柱和艉柱的一個縱向構(gòu)件,位于船底部,稱之為“龍骨”(圖5.2)。
3.龍骨接近船艏處使之上翹的連接部位稱之為“龍根”(圖5.3)。
4.船頭兩側(cè)的船眼,稱之為“龍目”(圖5.4)。
5.船頭橫擋凸出部位的三五個齒狀物,是用于起落錨時的導(dǎo)向槽,舟山當?shù)赜小褒堁例X”之稱(圖5.5)。
六、與“蛇”相關(guān)的稱呼
1.連接篷帆和撐風的活絡(luò)竹圈(圖6.1)
活絡(luò)竹圈用來將風帆的橫向活動范圍控制在以桅桿為中心的一定范圍內(nèi),既方便風帆的收放,又可防止風帆在使用過程中被風吹離桅桿,方便船帆進行360度圓周運動,因其外形酷似蛇類褪下的殼,因此將其形象地稱為“蛇脫殼”。
2.櫓繩
從“兔耳”方向連接舵葉的兩條粗大的纜繩,稱之為“水蛇”(圖6.2)。
七、與“馬”相關(guān)的稱呼
1.橫放桅桿的木架子,在船艉支起一個木架,高度與風帆底部最后一根橫桿處一致,作為收帆時風帆的擱置處。正面看形似馬鞍,因此稱之為“馬鞍子”。舟山等地又稱“馬前槽”(圖7.1)。
2.收放船錨的轉(zhuǎn)盤
木船放碇靠的是人力推著轉(zhuǎn)盤進行,就好像是馬、牛推磨一樣,故稱之為“車馬”或“馬面”(圖7.2)。
八、與“羊”有關(guān)的稱呼
1.固定風帆的插銷(圖8.1)
當木帆船在海上遇到風向穩(wěn)定的情況下,需要將風帆固定在一定的角度上,以保證風效的充分利用,通過將連接主帆的繩索束縛、固定在這個部件上,就能控制主帆的旋轉(zhuǎn)范圍,這個重要的部件就稱之為“羊角伏”,其作用與之前的“牛角”相同。
2.主桅桿下方,用以鎖住帆上繩索的小部件;舟山當?shù)胤Q之為“羊角”(圖8.2)。
九、與“猴”有關(guān)的稱呼
1.掌舵的艙面(圖9.1)
船舵一般安裝在船艉處,船的后方,故取名“后(猴)八尺”。
2.升降篷帆用的滑輪
與之前“篷鈕(牛)子”所指為同一種部件,比喻其作用如猴子般靈巧,故名“猴頭”(圖9.2)。
3.船艉擋水的部件
因其位于船艉,顧名后(猴)兜水、后(猴)梁頭、后(猴)斗水(圖9.3)。
十、與“雞”有關(guān)的稱呼
1.舵桿露出水面的部分叫雄雞頭(圖10.1)。
2.固定船舵的部件
為控制船舵左右擺動的幅度,防止船舵的脫落,一般木帆船在船舵的兩邊會裝有部件用來固定船舵,這種小部件就被稱為“雞冠扣”或“雄雞扣”(圖10.2)。
3.主帆和桅桿之間的限位箍索
與之前“蛇脫殼”所指為同一部件,有些地方則稱之為“雞脛”(圖10.3)。
十一、與“狗”有關(guān)的稱呼
1.升降篷帆的滑輪
與之前“蓬鈕子”所指為同一部件,有些地方則稱之為“鉤(狗)螺”(圖11.1)。
十二、與“豬”有關(guān)的稱呼
1.搖櫓的木柱子
放置在船邊的一個木釘子,釘子的頭部呈球狀,方便連接點呈360度旋轉(zhuǎn),適于搖櫓,又稱為“球釘”,古代船工稱之為“櫓鳴嘴”(豬)(圖12.1)。
2.桅桿根部的基座
木船的主桅桿通常直通船艙與龍骨相結(jié)合,以保證桅桿和船體的強度,而桅桿根部的基座則是與龍骨相結(jié)合的重要部件,關(guān)系到全船的安全。古人把這個基座稱之為“桅豬”(圖12.2)。
圖13及附表將生肖部件在木船上的位置進行了標注,以便于讀者對其能夠有一個整體概念。
古代船工為什么用生肖來命名木帆船部件呢?筆者推測可能有以下兩點原因:首先,方便記憶及溝通。一艘完整的木帆船通常有上百種各類結(jié)構(gòu)部件,而古代船工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在師徒傳承、口耳相授的信息傳遞模式下,采用喜聞樂見的事物來記憶相對專業(yè)的物件,對于不識字的古代工匠來說是一種簡單且有效的方式,是古代匠人智慧的體現(xiàn)。
其次,為船舶注入生命的內(nèi)涵。古人講究“天人合一”,把船整體稱為“龍木”,為船舶裝上“魚眼”,將船舶擬人化,為船舶注入生命內(nèi)涵,賦予吉祥的寓意,一方面體現(xiàn)了對船舶的重視,一方面也體現(xiàn)中國人豐富的精神世界。
用十二生肖來命名船舶部件并非古代造船的標準,只是造船工匠之間的一種記憶、交流方式。筆者在整理資料的過程當中發(fā)現(xiàn):有的是同一種生肖動物稱呼不同的部件,也有用不同的生肖來稱呼同一部件;有根據(jù)其當?shù)匕l(fā)音來稱呼,也有根據(jù)其外形特征來稱呼,這可能和古代造船特點有關(guān)。古代木船建造帶有很強的地域特點,造船工匠用當?shù)胤窖詠矸Q呼相關(guān)部件,筆者所查詢的資料有來自清末福建綠營的水師記錄、有浙江溫州、舟山當?shù)貪O民的俗語,正所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地域的變化導(dǎo)致稱呼的變化。古代造船工匠一般屬于社會的底層,不善于文字記錄。傳統(tǒng)造船業(yè)中,凡領(lǐng)頭掌管設(shè)計和建造的工匠,被稱為“掌線師傅”或“掌墨師傅”,其決定船型、尺度、用料、取材、用工等細節(jié),各有一套自身的經(jīng)驗和代代相傳的營造法式,無需精確的圖紙和量度數(shù)據(jù),僅靠言傳身教,加上師傅們對賴以謀生的技術(shù)和手藝都不輕易外傳,以至于民間很少流傳造船譜牒,少見文字記載,導(dǎo)致流傳過程中產(chǎn)生變異。
中國古代船舶建造屬于“非標”生產(chǎn)。俗話說,“一澳頭師傅造一澳頭船?!泵總€澳口都有自己擅長的船形,各地造船工匠以世襲經(jīng)驗和營造法式,在生產(chǎn)過程中經(jīng)過反復(fù)的實踐,形成了各自的特點,帶有強烈的工匠個人色彩,同樣的船型,若干部件或造型或有不同,甚至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