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其
興趣是獲得知識的內(nèi)驅(qū)力,它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行為與效果。中學生物教學中,激發(fā)、調(diào)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形式與手段很多,如野外實習、標本的采集與制作、生態(tài)調(diào)查、課外活動等等。本文僅就生物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和體會。
一、以實物、實驗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講“魚的形態(tài)”時,先讓學生觀察活鯽魚的外形、體色、體表結構及其運動狀態(tài),然后分別剪掉 它們的胸鰭、背鰭和尾鰭,再讓學生觀察其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學生們看到剪掉背鰭的魚會失去平衡而側翻,剪掉胸鰭的魚只能向前游動而不會轉彎,剪掉尾鰭的魚游動速度明顯減慢、身體搖擺不定。這些現(xiàn)象使學生們異常興奮,自然激發(fā)了他們對理論學習的濃厚興趣。
又如,講“酶的特性”之前先做一個實驗:把少量的新鮮動物肝臟剪碎放入試管,然后加入一定量的過氧化氫溶液,試管中頓時發(fā)生劇烈化學反應,產(chǎn)生大量氣泡。這時再放入帶火星的木條,即可看到木條復燃現(xiàn)象。用這個有趣的演示實驗導入酶的高效性的講解,效果很好。
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精心設計好新課的導入,一開始就能緊緊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起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
二、生物科學研究的新成就及發(fā)展前景,給學生以啟迪。
生物科學是當代科學的前沿,生物技術是世界范圍內(nèi)新技術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正以空前的魅力吸引著無數(shù)科學家為之獻身,生物領域中眾多的未知數(shù)正期待著年輕一代去探索,去尋求答案。因此,在課堂上適 當介紹生物科學研究的新成就,可以有效地給學生以啟迪。
例如,當人們的器官發(fā)生了不可逆轉的病變,生命受到威脅時,挽救生命的唯一辦法就是器官移植。為了解決器官的來源問題,也為了預防移植后出現(xiàn)的排異現(xiàn)象,科學家們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出帶有人類某 些基因的動物。經(jīng)過基因工程改造的“豬心”、“豬腎”等,可望在不久的將來進入人體執(zhí)行正常的生理功能 。
再如,DNA是遺傳物質(zhì),具有特異性,利用該特性可以做親子鑒定,還可利用DNA的檢測結果給罪犯定罪。 目前正在研究注射DNA攻克癌癥的途徑。研究人員從病人身上取出DNA,在實驗室進行改造后,再在實驗室內(nèi)培養(yǎng),然后根據(jù)需要注射到病人的癌腫中去,以治療癌癥。此項研究在動物試驗中已取得了成功,癌腫生長開始緩慢,有的甚至完全消失。
事實證明,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在學生中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非常關注生物科學發(fā)展的動向,科學成就成了學生們談論的話題。我的學生中有許多人進入高等學府的生物專業(yè)、醫(yī)學專業(yè)學習,準備為21世紀生物科學的騰飛貢獻一臂之力。
三、加強實驗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學實驗。通過驗證性實驗可以鞏固課堂知識,通過探索性實驗可以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加強實驗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時也培養(yǎng)了 學生敏銳、細致的觀察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加強演示實驗
例如,講光合作用的產(chǎn)物有氧氣時,我們經(jīng)常演示的是金魚藻的放氧實驗。當學生看到成串的氣泡從葉片表面冒出時,興奮得不得了,當收集在試管中的氣體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時,這些接觸實驗甚少的初一學生中有的竟吃驚的“??!”了出來。
2.邊講課邊實驗
例如,講骨的成分時,每個學生取兩條魚肋骨,分別放在火上燒和放進稀鹽酸中浸泡。實驗過程中利用學生初一時學過的無機物和有機物的知識,引導他們觀察骨的變化,啟發(fā)他們自己總結骨的成分及無機物和有機物的特性。并且實驗前后分別稱重,計算出無機物和有機物的比例,進而讓學生分析骨的成分與比例和骨特性的關系,歸納出骨的特性。
課本中大多數(shù)的驗證性實驗,我都將其提前與新課的講授結合進行。這樣的授課方式使學生的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交替,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不會感到疲勞,難怪學生們說:“一堂課 45分鐘,怎么這么快就下課了?”
幾年來,我把許多演示實驗改為學生的分組實驗,分組實驗盡可能做到每人一組,增加了動手機會,在動手中動腦,這不僅增長了知識,也增長了才干。
四、加強理論聯(lián)系實際
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它聯(lián)系社會、生產(chǎn)實踐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實際,它不僅可以解釋一些現(xiàn)象,還可以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
例如,講“性別決定”時,講到x染色體與y染色體的不同,導致男、女在某些性狀上的差異,以及生男生女的原因和包括我國在內(nèi)的第三世界國家男女性別比例失調(diào)的現(xiàn)狀,將會成為社會不安定的因素之一。在學生中普及這方面的科學知識,通過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以增強學生對某些社會現(xiàn)象的正確認識和改變這種現(xiàn)狀的責任感。
再如,講“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時,補充了世界及我國的人口狀況、環(huán)境污染、資源短缺等內(nèi)容。特別增加了人們認識較晚的噪聲和電磁波污染給人們帶來的危害,使學生對污染的認識更為全面。同時引導學生分析 種種尚未引起人們足夠認識的錯誤作法,如講述森林的作用后,引導學生認識燒樹葉的危害,以喚起學生的生 態(tài)責任感,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
多年來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利用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是提高教育教學成績一條重要途徑。但這一過程的實施必須從生物學科本身的特點出發(f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已有的知識結構特點,及不同年級學生對知識的不同需求,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