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旭 張海倫
摘 要:作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徑之一,文字閱讀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初中語文閱讀的問題出發(fā),結(jié)合課堂實踐,分析初中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可行性,總結(jié)出初中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方法。
關(guān)鍵詞:初中閱讀教學;文本細讀;可行性;方法
目前,在我國初中語文的教學中,由于教師的水平存在差異,導致每個教師對于文本的解讀能力也各不相同。有的教師只是單純的追求教學結(jié)論,或是沒有深度的泛化歸納,導致把豐富內(nèi)涵的文學作品概念化的解讀,使學生與文本造成分離。還有一些教師疏于思考,使課堂教育流于表面,使學生失去閱讀的興趣。另外還有些教師忽視了學生的發(fā)展,將教師自己的解讀硬加給學生,并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因此必須要強調(diào)語文教學和文本的聯(lián)系,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一、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可行性
1.英美新批評下的文本細讀概述。
英美新批評理論的“文本細讀”,具體指要能夠細致的研究到文本詞句的上下文聯(lián)系及言外之意。要求批評家要能夠解釋每個詞的含義,通過詞語的選擇搭配和隱含意義來發(fā)現(xiàn)詞句之間的精妙聯(lián)系,他們認為通過這樣的細致分析,才能真正的理解一部作品的整體含義,并且判定它的文學藝術(shù)價值。
2.閱讀教學下的文本細讀闡釋。
在閱讀教學下的文本細讀并不是原封不動的以英美新批評的“文本細讀”為模式來實行的,而是以其為基礎(chǔ),結(jié)合我國閱讀教學的實際需求進行了改造。新批評下的文本細讀更注重強調(diào)文本的內(nèi)部含義而忽視了外部因素,具有一定的狹隘性。我們在立足文本的基礎(chǔ)上,融入了作者與讀者的生活體驗,并在將其由狹隘轉(zhuǎn)變?yōu)殚_放的路上,加以參考其他的文學批評方法。語文閱讀教學下,文本細讀是一種教學方法,可以體現(xiàn)出每個人的閱讀需要,也能夠為其他的文學研究提供服務(wù)。
3.閱讀教學中的文本細讀形象描述。
在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除了具有以文本為主,重視語言和整體等特色外,還具有了顯著的閱讀教學特性——包容性。這時的文本細讀尊重文本但是并不是只尊重文本,對于文本和作者、文本和讀者、作者和讀者之間的聯(lián)系同樣重視。另外重視語言但是又超越語言,對于其他“知人論世”、“敘事學”等閱讀方法可以一并采用。第三便是立足于理性的分析,在閱讀中融入了個人感受和生活體驗。
4.文本細讀與新課程概念。
新課程在閱讀教學中所提倡的便是感受性閱讀,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感悟和感受,使閱讀成為學生自己主動積極的良好習慣,重點培養(yǎng)學生理解、感受、評價和欣賞的能力。這些與文本細讀的概念目標是一致的,可以說新課程概念提倡的就是一種文本細讀,兩者之間的實質(zhì)和理念都是重合的,新課程概念下實行的閱讀方法也就是文本細讀的實際應(yīng)用。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文本細讀方法
1.感動于文本細讀。
在教學中,教師既要傳授知識,同時也要將自身的情感和體驗融入課堂,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要讓學生被文本感動,教師便要真正的理解文本含義,引導學生進入狀態(tài),走進學生的心靈,使文本、教師和學生可以很好的融合一起,體會到文學作品的魅力。
首先細心誦讀。從課題入手,以思維和文本的語言特點為出發(fā)點,細心品讀文本,逐漸的將學生引導入文本所營造的文學世界里,感受到作者的思維和風格模式。同時引導學生做好詞好句的摘抄,體會文字所營造的環(huán)境氛圍。最后引導學生體會。結(jié)合學生的自身體驗引導學生對于文本的感悟,比如說通過作者對春光的描寫,可以體會到年華青春、珍惜時光等感想。
2.常醒于文本比較。
教師在備課時要特別注意考慮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學生在閱讀文本時都需要進行比較,通過比較來鑒別,有利于更好的融入文本。細讀文本比較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到文本的內(nèi)涵。例如在《濟南的冬天》的教學中,教師首先進行細讀,由教師的情感體驗來帶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細讀有了目的性,這其中有教師見解和學生見解的比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不同的東西,實際也是一種比較過程。同時在文本內(nèi)部通過不同用詞的比較來學習作者的表現(xiàn)手法。例如《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里并沒有用通常描寫冬天的“冰封”“大學紛飛”等詞語,而是寫出了濟南冬天的溫暖和美好。然后通過討論思考文章的主題,并且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語言表達能力,感受到作者的構(gòu)詞精妙之處。
3.還原文本于作家。
還原文本,意味著要深入到文本深層,重新體會作者的寫作思路,將文本中所蘊含的情感和情境聯(lián)系到現(xiàn)實生活中,通過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來理解文本中的邏輯性和合理性,挖掘文本心意。
細讀還原是在充分閱讀的情況下將文本中的情景進行經(jīng)驗還原,這有利于我們從文學理論的角度來提升學生的語言積累和寫作能力。例如在《觀潮》這篇文章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之前的閱讀體驗,李白《將進酒》中有“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的詩句,而通過《觀潮》的描寫,我們知道錢塘江的水并不是這樣,每年八月會從東海倒流回來一次。通過文中所寫的觀潮情景與我們的感想相結(jié)合,學生就會有比較深刻的理解,明白文本的意圖。然后通過討論和體會,引導學生感悟到文本語言的藝術(shù)效果。
在初中文學文本的教學中運用文本細讀法,可以回歸文本,去冗除繁,有利于教師和學生開創(chuàng)語文教學的新局面,為閱讀教學帶來了新的方法和指引。在教學中如何更好的實施文本細讀,這還需要理論和實際的相互結(jié)合,通過大量實踐來分析研究,從而達到新課程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真正領(lǐng)悟到文本的意義情感,得到知識的提升和思想的升華。
參考文獻:
[1]隗薇.初中文學類文本細讀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2]趙宗平.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法的實施策略[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3):49-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