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鵬
在首都博物館藏明清時期的水陸畫中,能夠見到兩幅《監(jiān)門:清源妙道真君像》。一幅為明代萬歷年間作品(圖1),絹本,縱170、橫88厘米。繪一年輕的武將站像,其相貌英武、俊朗,頭戴黑紗巾幘,身著暗紅色鎧甲,外罩淡黃色袍服,袍子的胸腹部有圓形紅色龍紋補子。右手在身體側(cè)后持“三尖兩刃槍”,左手撫玉帶。畫面左上角有墨書楷書“大明萬歷□乙□酉□年/慈圣□皇太后□繪造”款識并鈐朱色方形璽印。據(jù)此款識和璽印可知這是一幅明代宮廷水陸畫作品。另一幅為清代初期作品(圖2),絹本,縱155、橫88厘米。圖中清源妙道真君亦為年輕武將形象。與明代不同的是:其右手于胸前持三尖兩刃槍。后有一侍衛(wèi)、一童子,分別舉旗、張弓。畫面以五彩祥云為背景。畫面左上角有榜題,在一金色長方框內(nèi)書金字楷書“監(jiān)門清源妙道真君”。這兩幅畫像均分別是明清時期漢傳佛教兩堂“水陸畫”中的一幅。這類畫像通常在佛教舉行水陸法會時懸掛,用以舉行水陸道場科儀。
圖1 明萬歷 監(jiān)門清源妙道真君 首都博物館藏
圖2 清 監(jiān)門清源妙道真君 首都博物館藏
據(jù)《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下)》介紹:“清源妙道真君為梨園所供祖師,相傳為隋朝道士趙昱,煬帝時為嘉州太守,入水?dāng)仳詾槊癯Γ迥壒匐[居。后嘉州江水大漲,蜀人見趙昱騎白馬夾彈弓牽獵犬從江上越流而過,百姓感德,于灌江口立廟,稱‘灌口二郎神’。宋真宗時封為‘清源妙道真君’?!?/p>
兩幅“清源妙道真君”像中的“真君”形象不由得使人聯(lián)想起明代小說《西游記》對“二郎神”形象的描述:
(第六回)儀容清俊貌堂堂,兩耳垂肩目有光。頭戴三山飛鳳帽,身穿一領(lǐng)淡鵝黃??|金靴襯盤龍襪,玉帶團花八寶妝。腰挎彈弓新月樣,手執(zhí)三尖兩刃槍。斧劈桃山曾救母,彈打鋌羅雙鳳凰。力誅八怪聲名遠(yuǎn),義結(jié)梅山七圣行。心高不認(rèn)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赤城昭惠英靈圣,顯化無邊號二郎。
圖4 宋 搜山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圖3.1 清 彈弓 首都博物館藏
圖3.2 彈弓兜碗特寫
《〈西游記〉資料匯編》一書雖羅列了若干條關(guān)于“二郎神”與“清源妙道真君”的文獻(xiàn)資料,但都無法說明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能確切說明明代人們所信奉的“清源妙道真君”就是“二郎神”的文獻(xiàn),則是明代沈德符所著《萬歷野獲篇》:“又蹴鞠家祀清源妙道真君,初入鞠場子弟必祭之,云即古二郎神……”
在清初《監(jiān)門:清源妙道真君像》中,真君身邊童子所持的弓也是真君的武器之一。此弓的弓身部分并無特別之處,但其弦的中部是分為兩股的,兩股弦直接夾著一個較淺的硬質(zhì)圓柱狀兜碗。這種弓不發(fā)射箭矢,而專門發(fā)射彈丸故被稱為“彈弓”。人們通常用其發(fā)射泥丸來射擊飛鳥,亦有使用金屬彈丸的。首都博物館收藏有一張這樣的彈弓(圖3)。
圖5 明 陸治 搜山圖 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館藏
圖6 清 郎世寧 竹蔭西圖 沈陽故宮博物院藏
小說《西游記》中的二郎神也正是依靠這種“新月樣”彈弓發(fā)射彈丸擊中孫悟空所變化的鳥類(花鴇),而最終將其擒獲的:
(第六回)二郎見他變得低賤……故此不去攏傍,即現(xiàn)原身,走將去,取過彈弓拽滿,一彈子把他打個蝤踵。
提到與“二郎神”相關(guān)的文物,《二郎搜山圖》系列繪畫作品是一定要提到的。這是一個宋代以來常見的繪畫題材,表現(xiàn)的是民間傳說中二郎神搜山降魔的故事。據(jù)《增修灌縣志·人物·仙釋》的記載和戲曲傳本,二郎神是被神話了的隋代嘉州太守趙昱。他具有“斬蛟”“降妖”的本領(lǐng)。
二郎神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在許多文藝作品中也有反映。元代有《二郎神醉射鎖魔鏡》的雜劇,描寫二郎神與九首牛魔王、哪吒及金睛百眼鬼比試高低,最后拿住二洞妖魔的故事。據(jù)記載,最早有北宋畫家高益畫的《鬼神搜山圖》,受到皇帝的重視。在明清兩代不斷有傳本出現(xiàn)。
這一系列畫作流傳有幾種本子。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幅宋代絹本設(shè)色《搜山圖》(圖4),縱53.3、橫533厘米。此卷為較早較好但不完整的藏本之一。人物用工筆重彩,衣紋用鐵線描,剛勁有力,形象刻畫生動傳神。山林樹木皴法豪縱,近乎南宋劉松年的風(fēng)格。此圖描繪二郎神(畫中未出現(xiàn))率領(lǐng)力士神將搜山除魔的情景。畫面動感強烈,氣氛緊張,寓意正義必定戰(zhàn)勝邪惡。構(gòu)思新奇,卷后有“蘇漢臣制”四字偽款。此卷《搜山圖》是南宋末或元初人的手跡。與同一題材的各種不同本子比較,此卷是個殘本,其中缺少主要人物即二郎神部分,但是其繪畫技巧卻高出其他各本。圖中描繪神兵神將們耀武揚威地搜索山林中各種魔怪。魔怪們均是各種野獸變化而來的,有虎、熊、豕、猴、狐貍、山羊、獐、兔、蜥蜴、蛇及樹精木魅等。這些妖怪,或是原形,或化為女子,他們都在神將們追逐下,倉惶逃命,或藏匿山洞,或拒絕受擒。而神將們則手持刀槍劍戟、縱鷹放犬,前堵后截,使妖怪無處逃身。原本二郎神是被作為正面人物來歌頌的,而看了此卷之后,卻得到了一個相反的印象:神兵神將們一個個兇神惡煞,令人憎惡;而妖怪們卻面目和善,對其驚怖逃生的內(nèi)心刻畫令人同情。不禁使人聯(lián)想到當(dāng)時社會官府對百姓的欺壓情形。
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館也藏有一卷《搜山圖》(圖5),從畫面表現(xiàn)來看屬于明代摹本。通過仔細(xì)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波士頓美術(shù)館的這卷藏品所描繪的內(nèi)容正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搜山圖所遺失的前半卷內(nèi)容。因是明代摹本,無論是在造型還是設(shè)色上都與原作有或多或少的偏差。但其所提供的信息仍使這卷作品擁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讓世人得以一窺搜山圖全貌。
由于自宋至明都流行“搜山圖”這一題材,故而推測小說《西游記》故事中二郎神在捉住孫悟空之后,又讓其梅山六兄弟搜山的情節(jié)應(yīng)與這類繪畫題材有關(guān):
(第六回)真君道:“賢弟,汝等未受天箓,不得面見玉帝。教天甲神兵押著,我同天王等上界回旨。你們帥眾在此搜山,搜凈之后,仍回灌口。待我請了賞,討了功,回來同樂。”
這段看似平常的一句描寫,也是有豐富內(nèi)涵的。因為小說作者吳承恩自己就作有一首名為《二郎搜山圖歌》的題畫詩。由此可知,其寫作的小說內(nèi)容是有民間傳說和圖像作為依據(jù)的。
提到“二郎神”還要提及他的獵犬。獵犬本就是構(gòu)成有關(guān)趙昱神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說《西游記》中二郎神的獵犬被稱“細(xì)犬”。
(第六回)被二郎爺爺?shù)募?xì)犬趕上,照腿肚子上一口,又扯了一跌。(孫悟空)他睡倒在地,罵道:“這個亡人!你不去妨家長,卻來咬老孫!”
細(xì)犬只是一類犬種之名,而非具體的犬名。它是我國古代的著名獵犬,其特征是身軀細(xì)長成流線型。細(xì)犬的肌肉十分發(fā)達(dá),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快的犬類之一。其時速可以達(dá)到64公里,在追捕獵物時最快可達(dá)到每小時100公里。中國細(xì)犬最早在西漢時期經(jīng)絲綢之路由阿拉伯國家傳入。經(jīng)過多年演化后分成河北、山東、陜西三個不同的品種。清康熙帝十分喜愛這種獵犬。沈陽故宮博物院就收藏有郎世寧為康熙帝獵犬畫的《竹蔭西狑圖》(圖6)。圖中的細(xì)犬胸腔大、腿細(xì)長,身材呈流線型,這些都是細(xì)犬協(xié)調(diào)性好的重要特征。
以上,本文從人物形象來源及所用武器、有關(guān)搜山的民間傳說故事等幾方面闡述了明代小說《西游記》中“二郎神”的形象來源,愿這些信息能對《西游記》的研究者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