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賀春,李昆,盧淑霞,董立平,李占軍,劉雅娟
北京市大興區(qū)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北京 102600
腦卒中是由腦動脈系統病變所引發(fā)的腦血管痙攣、閉塞或破裂,導致患者急性腦局部循環(huán)障礙,從而產生以偏癱為主的肢體功能損害和高級功能損傷等癥狀的疾病[1]。我國當前主要對腦卒中患者住院治療期間進行有針對性的臨床護理,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需要回家進行后續(xù)的治療和康復,國內外研究顯示,腦卒中患者在家期間仍具有較高護理需求,平均需求在65%以上[2-5]。延續(xù)護理是指為保障患者在出院回歸家庭與社區(qū)后能夠繼續(xù)接受專業(yè)化的護理服務而采取的包括出院指導、電話隨訪、康復訓練等一系列干預措施[6-8]。腦卒中延續(xù)護理的實施可以確保護理服務延伸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中,促進患者遠期神經功能恢復、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該實驗選擇2017年3—8月于該院接受治療后出院的首發(fā)腦卒中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對部分患者實施了延續(xù)護理方案,通過深入分析首發(fā)腦卒中患者的院外護理需求,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的延續(xù)護理干預措施,以期提高患者的康復質量,也充分體現優(yōu)質護理的內涵,現報道如下。
選取于該院接受治療后出院的首發(fā)腦卒中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77例,女性患者 43 例;年齡 40~67 歲,平均年齡(53.1±9.5)歲;腦出血患者52例,腦梗死患者68例。對照組男患者35例,女患者25例,年齡區(qū)間為40~67歲,平均年齡(53.1±9.5)歲,腦出血31例,腦梗死29例。觀察組男患者33例,女患者27例,年齡區(qū)間為41~68歲,平均年齡(54.3±9.8)歲,腦出血28例,腦梗死32例。所有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2組患者經統計學處理,在性別、年齡、卒中分型上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檢查確診為腦出血者或經頭顱MRI確診為腦梗死;②所有患者均無精神病病史且意識清楚;③排除有嚴重肺部感染、智力障礙、心力衰竭、腎衰竭等疾病的患者;④患者知情同意參加該研究。該實驗通過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患者知曉實驗組過程,同時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患者在出院時由責任護士詳細告知康復鍛煉、飲食、用藥等相關注意事項,出院1、3、6個月進行電話回訪。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給予出院后延續(xù)護理,具體方案如下:①組建延續(xù)護理小組:成立由溝通能力強、臨床經驗豐富的醫(yī)師、副主任護師、主管護師、護士、康復治療師、心理咨詢師組成的延續(xù)護理小組。醫(yī)師負責腦卒中診斷,副主任護師、主管護師、康復治療師、心理咨詢師負責制定腦卒中患者延續(xù)護理方案并對護士進行培訓。②腦卒中患者延續(xù)護理檔案的建立:患者出院前3 d與患者進行詳細溝通,對患者相應資料進行分析,評估患者醫(yī)學知識 (腦卒中發(fā)生、發(fā)展、常見并發(fā)癥、康復方法等)、藥物知識、飲食、運動及自我保健等知識的認知度,根據患者出院時的自理能力及患者的護理需求制定個性化延續(xù)護理方案。③個性化健康教育:患者出院前5 d,對患者及家屬進行一對一健康教育,主要對腦卒中危險因素的預防和腦卒中后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家庭康復訓練情況進行深入細致的指導和講解;培訓結束后發(fā)放《腦卒中患者家庭護理手冊》,使患者在康復治療的同時可以方便及時的查閱手冊,提高對疾病知識的掌握水平與自我管理水平。④偏癱側肢體功能鍛煉: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開始指導患者進行四肢關節(jié)的被動活動,主要包括幫助患者做關節(jié)的伸展、內旋、外展運動,關節(jié)在被動活動時宜循序漸進,活動順序從大到小,活動幅度從小到大,訓練2次/d,20 min/次,待患者肌力超過2級后,給予上肢、手功能以及站立和步行等訓練。護理人員鼓勵患者在家期間主動活動,根據具體情況增加運動量,讓患者自己刷牙、洗臉、穿衣。⑤微信指導:患者出院前一天護士指導患者加入腦卒中患者延續(xù)護理平臺及使用方法,延續(xù)護理小組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定時推送腦卒中相關知識的文字資料、護理及康復訓練視頻,指導患者和家屬做好日常的護理工作。⑥電話隨訪:在患者康復期間進行1次/月電話回訪,詳細記錄患者二級預防、康復訓練及康復情況,通知定期回院復診,檢查患者肢體康復情況,指導下一步康復鍛煉計劃。
于患者出院6個月后評估患者肌力等級、日常生活能力及再入院率。①肌力等級:采用Brunnstrom偏癱運動功能評定量表進行評價,分為6級,0級:肌肉無任何收縮現象(完全癱瘓),1級:肌肉可輕微收縮,但不能活動關節(jié),僅在觸摸肌肉時感覺到,2級:肌肉收縮可引起關節(jié)活動,但不能對抗地心引力,肢體不能抬離床面,3級:肢體能抬離床面,但不能對抗阻力,4級:能做對抗阻力的活動,但較正常差,5級:正常肌力。②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包括進食、洗澡、修飾、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如廁、床椅轉移、平地行走、上下樓梯10個維度,總分 100 分,獨立:100 分,輕度依賴:75~95 分,中度依賴:50~70 分;重度依賴:25~45 分,完全依賴:0~22分。③再入院率:患者出院后6個月內因腦卒中再次發(fā)病再入院的發(fā)生率。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統計描述,計數資料采用頻數、百分位數進行統計學描述,分別采用t檢驗、非參數檢驗、秩和χ2檢驗進行差異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延續(xù)護理干預后,腦卒中患者運動能力顯著改善,兩組患者Brunnstrom分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肌力等級比較
實施實施延續(xù)護理干預后,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顯著改善,Barthel指數由 (28.4±7.5) 提高至(62.3±9.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實施實施延續(xù)護理干預后,腦卒中患者再入院率由21.7%降低至1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再入院率比較[n(%)]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目前腦卒中的救治率已得到了明顯地提高,然而其仍舊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致殘率高達60%~80%,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也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9-10]。延續(xù)護理作為腦卒中患者院外康復的有效護理手段,可以改善腦卒中患者的身體機能,降低患者再住院率、死亡率和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然而當前全國社區(qū)醫(yī)療條件分配不平均,腦卒中患者的社區(qū)康復長期處于受限狀態(tài),且醫(yī)療機構為腦卒中患者提供的延續(xù)護理形式較為單一,導致醫(yī)院延續(xù)護理服務供給與患者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矛盾。因此,研究腦卒中患者出院后的護理需求,建立有針對性的延續(xù)性護理服務,對改善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質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該研究目的是通過組建延續(xù)護理小組,與患者及其家屬共同探討建立適當的個性化延續(xù)性護理措施,腦卒中患者運動能力顯著改善,Barthel指數由(28.4±7.5)提高至(62.3±9.1),患者再入院率由 21.7%降低至 1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鄒素珍[11]等分析了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綜合護理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功能康復的效果,其將101例腦卒中后遺癥者分為2組,對照組行康復訓練和藥物治療,觀察組由經過??婆嘤柕纳鐓^(qū)護理人員1次/周上門進行功能訓練與心理指導,并對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ADL)與Brunnstrom偏癱功能進行評定。結果指出: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Brunnstrom分級以及ADL評分明顯較高 (P<0.05)。干預后1年,對照組以及觀察組Brunnstrom 分數為(2.58±0.23)分和(3.11±0.02)分。 干預1年,對照組以及觀察組ADL分數分別為(40.12±8.92)歲以及48.91±9.89)歲證實開社區(qū)綜合護理能提升病患日常生活能力和運動功能。饒蓉等[12]分析了腦卒中康復期患者院外接受延續(xù)性護理服務的研究情況,證實開展延續(xù)性護理,能提升康復期腦卒中者掌握相關知識程度,加強自我護理能力,提升醫(yī)院內床位周轉率,減少患者家庭負擔,值得推廣。
通過分析認為:①通過有效的健康教育與微信平臺的建立,腦卒中患者對于自己疾病的認知有了充分的認識,患者對于出院后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和不良心理情緒等也能夠及時有效地采取措施進行早期預防性干預,患者再入院率得到有效降低。②早期運動功能鍛煉的實施減輕了患者的關節(jié)攣縮,擴張了肌肉張力,進一步加快了患者肢體功能的康復,提高了生活質量和生活自理能力。③定期電話訪視使護士的護理工作由被動轉變?yōu)橹鲃?,有效促進了護患的溝通交流,護士產生了強烈的責任感,對患者疾病的恢復情況能夠得到及時的了解并提供反饋,促進了患者的康復進程。
綜上所述,首發(fā)腦卒中患者,以常規(guī)治療為基礎,開展延續(xù)護理方案,有助于提升病患運動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可全面改善病患臨床治療效果,值得進一步推廣。因該實驗樣本量較小,研究時間過短,日后需進行大樣本實驗,證實首發(fā)腦卒中患者延續(xù)護理方案實施效果。
[1]封自慧.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功能的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9):136-137.
[2]趙俐紅,楊蓉,涂雙燕,等.腦卒中病人出院-回家過渡期管理模式初探[J].護理研究,2014,28(5):608-609.
[3]顏美霞,程瑞蓮,張晴,等.針對性護理干預對重癥腦卒中伴吞咽困難病人營養(yǎng)狀態(tài)的效果分析 [J].全科護理,2017,15(1):37-39.
[4]王晶,牟淑玲,劉立波,等.腦卒中患者照顧者疾病相關知識認知調查及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16):1939-1941.
[5]邱玉春,劉春梅.腦卒中患者社區(qū)康復護理的效果評價[J].醫(yī)學信息,2016,29(27):222.
[6]王穎,單偉超,閆宏偉,等.我國開展延續(xù)期護理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12):1078-1081.
[7]楊紹平,曾婧,段振燕,等.延續(xù)護理對改善宮頸癌根治術后患者生活質量的效果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4,14(10):698-700.
[8]徐璐,胡竹芳.基于微信平臺為風濕免疫疾病出院患者提供延續(xù)護理[J].護理學報,2014,21(18):70-71.
[9]李琳,王旋,酒曉盈.早期康復干預對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功能恢復的作用[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1):140-141.
[10]叢壯,張偉新,郝春艷.強制運動結合音樂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4,29(9):862-864.
[11]鄒素珍.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綜合護理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功能康復的效果探討[J].中國臨床護理,2014,6(5):426-428.
[12]饒蓉,葉頔,胡軍.腦卒中康復期患者院外接受延續(xù)性護理服務的研究[J].中國康復,2014,29(6):45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