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威
以前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短文,探討一個叫“算什么東西”的問題。
我們在公共空間里看到的各種“實體的”口角,或線上的“對撕”,多數(shù)情況下都不是因為真正的是非之爭。人們都有一種驚人的能力,把幾乎所有的矛盾都迅速轉(zhuǎn)化為同一個問題—“你算什么東西”。正是這個與是非和規(guī)則都不相干的問題,每次都成功地把矛盾無謂地升級。
舉個例子,A在電梯里抽煙,B說了他一句,A感覺不好意思,滅掉煙道個歉就完事了。這就是按照是非和規(guī)則來處理問題。但事實往往并不這么發(fā)展,而是在B說了一句之后,A心里無名火起,腦子里或嘴上冒出來一句“你算什么東西”,然后雙方大吵一場。
所有的關于是非、規(guī)則的實體問題,最后都可以變成一個關乎人格、地位、尊嚴的虛擬問題,后者還非常敏感。過去的閭閻、鄉(xiāng)土,有族長、長老一類的權(quán)威人物,他們起著平息爭端的作用,但大部分時候,事情不是以分清是非對錯、懲罰規(guī)則破壞者結(jié)束,而是以各打50大板、和稀泥收場,很大程度上就是這個原因。
城市空間由陌生人組成,彼此不知底細,這種“偷換概念”的矛盾沖突就更是常見。此時的權(quán)威變成了警察,因此中國的警察就會非常頭大。人民警察和他國警察不一樣的地方,是還要糾纏于這種特別的“人民內(nèi)部矛盾”。
是非與規(guī)則,究竟在什么情況下才會起作用?且用事實說話。
感慨之余,不由思考其起源。他們抵制還是服從,看兩個因素:1,對方牛不牛;2,規(guī)則對自己是否有利。
數(shù)月前,我去看一場國際頂級馬戲表演。同一個團隊的,都是資產(chǎn)以億計的富裕人士,因為入口人太多,而有的團員一家四五口的門票還都集中在一個人手上,導致查票現(xiàn)場非?;靵y。年輕的工作人員—大概是從當?shù)嘏R時雇來的小伙子—大聲喊叫起來。很快他就招致了強烈的反彈:“喊什么喊!不就幾百元錢的事,用得著這么大聲嗎?什么東西!”
道理似乎沒錯,除了“什么東西”這幾個字。
不過我想起了另一件事。同是這批人,在前一個晚上圍著一名歌星合影,為了維持秩序,合影的人要一個一個上,而且得由歌星的助理安排。
那位中年女助理的嗓門可比查票小哥要大上幾倍,而且凄厲如夜半鬼哭,是真正意義上的“鬼吼鬼叫”。不但如此,她的聲音里還帶著明顯的蔑視、呵斥乃至侮辱。有的人未經(jīng)安排湊了上去,還沒拍成照,就被女助理扯住胳膊猛推了出去,厲聲喝道:“你是什么東西,一邊去!”
然而人們并沒有反彈,被訓斥的人都是尷尬地笑笑,繼續(xù)鬧哄哄往前湊。都是維護秩序,前面的小哥維護的是公共秩序,后面的助理維護的是私人秩序,但前者被抵制,后者被服從。
感慨之余,不由思考其起源。他們抵制還是服從,看兩個因素:1,對方牛不牛;2,規(guī)則對自己是否有利。“牛不?!庇挚磧蓚€因素:錢多不多,官大不大。在答案為肯定之情況下,規(guī)則就生效,是非便清晰,反之就變成一鍋粥。
這時再回頭看讓警察“頭大”的問題,還有了一點新的進展:他們不但處理糾紛很難,而且在對單獨的對象執(zhí)法時,自身還會成為糾紛的一方,因為在許多人眼里,警察既不牛,規(guī)則又常常對自己不利。
前段時間,深圳那個神奇的樓盤認籌,交500萬誠意金才能參與抽簽。一批人感嘆,像我們這種能拿出5000萬現(xiàn)金去全款買房的人,這時也只能在墻角蹲一下。
閱后暗笑,他們是去炒房賺大錢的,對方既很牛,規(guī)則又對自己有利,所以就蹲到墻角去了,臨了卻還不忘“裝精”,回頭對只能圍觀的大多數(shù)說:“你們算什么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