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輝|文
5月14日,由重慶至拉薩的四川航空公司3U8633航班,在成都區(qū)域巡航階段,駕駛艙右座前風擋玻璃破裂并脫落,造成飛機客艙失壓,旅客氧氣面罩掉落。盡管當時駕駛艙部分設備受損,副駕駛和一名乘務員受傷,但機組第一時間實施了緊急處置程序:聯(lián)系空管、檢查飛機和機上人員情況。最終在民航各部門配合下,飛機安全備降成都雙流機場,所有乘客平安落地,有序下機并得到妥善安排。備降期間右座副駕駛面部劃傷腰部扭傷,一名乘務員在下降過程中受輕傷。
5月15日,中國民用航空局對這次“史詩級”備降給予了高度肯定,稱機組“臨危不亂、果斷應對、正確處置,避免了一次重大航空事故的發(fā)生”。同時,民航局通報確認,脫落的右側風擋玻璃為該機原裝件,投入運營至事發(fā)前,未有任何故障記錄,也未進行過任何維修和更換工作。
在近萬米的高空中,在風擋玻璃破裂,瞬間失氧、失壓、失溫等種種困難下,機組人員“臨危不亂、果斷應對、正確處置”,成功挽救了上百人的生命,這種“史詩級”備降,著實可贊!可敬!中國政法大學航空與空間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起淮甚至稱其為“人類飛行史上罕見的成功備降,實屬奇跡”。對于這種“史詩級”備降,確實就像民航局在回答媒體提問時表示的“怎么獎都不為過”。
機組成功安全備降誠然“可敬”,但這起事件同時也著實讓人“可畏”。顯然,安全并不能寄希望于“奇跡”,這種“史上罕見”的“史詩級”備降,也并不會總能出現(xiàn),不然也就不會稱之為“奇跡”。
不管導致此次事件的原因,是設備本身的質量問題,還是在運營過程中疏于檢修,抑或其他因素。想要最大限度確保安全,相關責任單位還是應該本著“預防為主”的原則,通過嚴格審核產(chǎn)品質量,加大包括風擋玻璃在內各項設備設施的檢維修力度等方面的工作,從源頭把好安全關,最好不給機組英勇備降的“機會”。畢竟一旦發(fā)生“航空事故”,后果往往都不堪設想。
此次事件對于企業(yè)的安全生產(chǎn)工作也同樣具有借鑒意義,“史詩級”備降必然基于機組人員高超的專業(yè)素養(yǎng)。因此,對于企業(yè)來說,只有通過培訓、演練等手段,不斷加強全員的應急處置水平,才能確保在出現(xiàn)突發(fā)事件時,能夠“臨危不亂、果斷應對、正確處置”。當然,在培養(yǎng)全員應急處置能力的同時,更應該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從源頭把好安全關,不給其以“用武之地”。
總之,不管是航空安全,還是企業(yè)的生產(chǎn)安全,對于成功的應急處置“誠可敬”,但對于事件本身“亦當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