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當我們在觀看一個東西時,我們從來不只是在看這個物,我們是在審度物我之間的關(guān)系?!?/p>
——約翰·伯格
去向京工作室的那天是初夏,天氣晴朗明亮,向京的院子中的樹木還沒有更多的郁郁蔥蔥,工作室的建筑以紅磚為主體,曲折迂回,間或有一只兩只的狗,樓上樓下的穿梭,好似給客人指路。
向京一如剛認識的那幾年的樣子,還是那么瘦,不管長發(fā)短發(fā),都是瘦的精神,瘦的飄逸。
這一次發(fā)現(xiàn)她的飄逸是有一些根源的:立體的五官僅僅是一個方面,她身體中有一種罕見的柔韌度,就是沒有經(jīng)過任何的體育鍛煉,卻一彎腰手掌就能輕松碰觸到地面,甚至可以碰觸的更深入一些,那是很多鍛煉的人都難以企及的柔韌度。除此之外,多年從事雕塑這一藝術(shù)門類的特殊性,使得她手指的力量也很大。
在廣袤的空間和體型闊大的雕塑中間,向京凸自在那里飄逸著,敏感著、文藝腔十足、個性十足,又有一點嚴肅的不合時宜。
向京在龍美術(shù)館的展覽叫做《沒有人替我看到》。這是一個朋友圈分享的時代,人們通過手機度過自己的大部分生活體驗,讀書上學買東西交朋友。那么為什么我們要到藝術(shù)展覽現(xiàn)場去呢?向京說,“你需要一個時刻跟自己面對面?!闭嬲鎸φ褂[這個命題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不知道這件作品完成的年份,你卻依然能夠感知它;不知道這件作品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它時有怎樣的企圖和訴求,你卻依然被它感動,我們到達現(xiàn)場的意義就在于此,“沒有人替我看到”,便是這種認知的過程,要通過自己的肉身去完成。
美國評論家費恩-伯格如此評價,“向京是那種特別忠于自我體驗的藝術(shù)家,其他的一切對她來說都不重要。她才不在乎趨勢、潮流是什么,她也不在乎行業(yè)內(nèi)的人怎么評價。她的作品最觸動我的一點是,你可以從中看出她自己在自我認知、自我道路上的演進和成長,從童年到成年,她都用很私人的方式訴說了出來:成長意味著什么?如何體驗這個世界?這種真實性很打動人。這有別于我看到的其他任何作品?!?/p>
這樣的評價其實非常真實,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向京是記者朋友中唯一一個使用老式手機的人,這一次見面向京終于用上智能手機了,這讓她很順暢的能夠跟其他人聊上天,而不是她發(fā)短信過去很久,別人因為看不見而沒有回復。可是,她一點也不覺得自己“古老”,因為她有更古老的朋友。向京這樣講述作家殘雪的故事——“她用電腦寫作,用郵件聯(lián)系,我倆有一段時間發(fā)郵件的頻率跟發(fā)短信似的,即便是一句‘好的也要發(fā)一封郵件。她住在密云的一個小區(qū),過著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因為有嚴重的風濕病,她家每間屋子都有一個空調(diào)、兩個抽濕機。她每天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鍛煉和跑步,從20歲到現(xiàn)在60歲,每天跑5000米?!?/p>
殘雪頑固地拒絕掉了所有的東西,過著一種比向京更加封閉自律的生活——她每天都在工作,大概能寫作一兩個小時,也正是為了每天能夠?qū)懩敲袋c東西,所以她靠這樣嚴格自律健康的生活來保持身體的好狀態(tài)。《三體》的作者劉慈欣也是這樣的人,在山西一水電站默默工作幾十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就生活在高密特別普通的鎮(zhèn)子上,好像優(yōu)秀的作家都是這樣的?!盎蛘哒f大城市的環(huán)境太打擾他們創(chuàng)作了。我覺得他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盡量減少打擾,減少讓他們分心的東西?!毕蚓┱f。
他們有一種共性便是不瘋魔不成活的精神,這一點和向京驚人相似,這位也是這樣一個人啊?!案麄円槐?,我太世俗了,我真的太羨慕了,我覺得那種完全不懷疑的,不受打擾的生命的專注度一定很嚇人。”
戴錦華寫向京的文章的題目叫《語言之內(nèi),歷史之外》,她說向京是她碰到的非常獨特的一個,在她基本的解讀的語境里,向京簡直就像生活在真空里一樣,她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命題,每一個實踐階段都有她自己的脈搏。
“我有一個特強迫癥似的習慣,每三年就要做一個系列,面對一個嶄新的工作方法?!毕蚓┱f她這么多年才發(fā)現(xiàn)沒有人這么干,一般藝術(shù)家不會這么自律,這么強迫癥的要求自己一定要做一個什么東西,很難有這么一個清晰的工作板塊。評論家戴錦華說,這是少有的一種自我建構(gòu)的方法。她沒有什么參照,都是我自己硬憋出來的一個自己的體系,也在一點點推進當中固化,自我的建構(gòu)也這樣一點點的搭起來了。
“我也沒辦法解釋這個由來,但這樣的工作方式對我?guī)椭Υ蟮摹慰匆粋€或者兩個系列,這是特別不成立的,當你雄心勃勃地做出一大片作品的時候,這種‘烏托邦也就馬上建立起來了。”
所以,要到向京作品的現(xiàn)場去,因為你看到的,是向京的烏托邦,也是你自己的。
Q:《北京青年》周刊
A:向京
我從來都是不回頭看,一直往前走,然后驚覺——哇,一大堆命題等著我。
Q據(jù)說《沒有人替我看到》是你自從大學畢業(yè)后,最大最全的一個展覽?
A聽上去也挺驚悚的,這是我最近幾年來最大的一個展覽??赡苁且驗檫@樣大的空間很難碰到,這對我的生活來說就像一個節(jié)點一樣。2017年,我一年沒做作品,但是我用一年的時間做了我的全集畫冊,我?guī)缀醪粫肴セ仡欁约旱膭?chuàng)作歷程,就像是看別人的人生一樣,是純文本化的,挺特別的,我要徹頭徹尾的梳理它,就像是孕育的過程,從你生命里出來的這種感受清清楚楚地有邏輯有線索地勾勒出來了,用一個別人的眼光去看自己的創(chuàng)作,看我走過的道路。
我做作品的時候是非常懵的,完全解釋不了,別人寫文章要我解釋一下我做的是什么,每次我都解釋的亂七八糟,完全說不出來,連個線索都沒辦法給他,因為這個東西完全沒辦法文本化,它就是一團非常模糊的東西,但是我自己有個很清晰的直覺,就覺得這樣做是對的。
Q《沒有人替我看到》的觀看順序是怎樣的?
A我把入口的地方改動了一下讓人可以慢慢進入(展廳)。走到大空間之前要有一個預熱的過程,這個路線設(shè)計完之后,(參觀者)遇到的作品就會相對清晰一點;所謂的身體性,就是當你行走在這樣一個緩慢的動態(tài)過程中,你可以遇到(作品),又會發(fā)現(xiàn)遠處的另一個作品,會不知不覺被它吸引繼續(xù)往前走。我就想通過這樣的方式給觀者一個相對感性的體驗。我的東西本來就敘事性挺強,這可能是一種相對適合它的方式,把敘事的東西做足,不需要任何的解釋,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解釋了,就是憑你自己去感受它。當然展覽盡頭有一個文獻區(qū),這時候你再看就知道是哪一個系列有哪些內(nèi)容。我把紀錄片變成了大家可以單獨戴著耳機自己聽的這樣一種方式。當然這些都是輔助,你可以在最后有一個歸整,但我希望在參觀時能有一個最自然的感受。
Q你怎么看你之前的那些展覽,對于你來說有怎樣的意義?
A以前的展覽對我來說都是某種意義的過去式了。對于初看的人可能會有點新鮮,但這新鮮也是有限的。我主要是想制造一個新鮮的看展經(jīng)驗,作品在做的時候和拿到現(xiàn)場展的時候是兩個概念。比方說你在臺下不停的排練,到了臺上就是一個完整的表述,因為你知道那個情境都在了,這個延伸是相對完整準確的。
我試圖在這個重新制造出來的場域里,讓作品發(fā)聲。我們目前的命題是怎樣去做一個好展覽,這次作品這么混雜,差別這么大,時間跨度這么大,基本的命題已經(jīng)不適用了,但你還是要拿出來展,要與一般的觀者發(fā)生一種溝通。
Q你的作品也可以讓人置身在里面去,這是怎么實現(xiàn)的?
A這就相當于你制造了一個場域,體驗是一個層層撥開的過程,你可能會上樓下樓,有一個身體運動的變化,龍美術(shù)館的空間特別大,所以特別難做,它不是占墻面,是占空間。很多東西都是靠與空間的關(guān)系去獲得這樣一個完整的體驗,而且又是以人的肉身為尺子去丈量這個空間。這個美術(shù)館是建筑師的作品,它所有的美感都是建筑本身的,所以特別不好用。每次去看龍美術(shù)館都覺得好美呀,但這種美是太強烈的一個點。所有深深淺淺的外光的設(shè)計、層次,就像我們說的黑白灰關(guān)系,都非常好看??臻g尺度太大了,什么作品擱里面都嫌小。所以我這次就弱化這個空間本身的意識形態(tài)和語言,讓它變得更虛擬,沒有那么實體,這樣能更把焦點聚焦在我的作品上。如果這一點能做好,你就會發(fā)現(xiàn)它能拉長人在每一件作品上的時間。我覺得展覽之所以存在,這個必要性肯定來自于你需要體驗,要不然我們知道就行了。當然你說的參與就是另外一個傳播概念里面的東西,傳播的有效性,什么東西是可以被傳播的,當然你在展覽中能獲得的傳播上可能還體現(xiàn)不了,當然這些都挺有意思的,像我做展覽這么久,我覺得展覽本身還是有吸引我的地方,這個工作本身,它跟作品完全不一樣。
Q我覺得你的作品好像都是生命體,都是活的。
A是,面對一個命題,你可以這樣做,也可以那樣做,你不能說它不對,但怎么你就做出這樣一個東西,轉(zhuǎn)換出這樣一種視覺形象了呢。有的作品你覺得特別好,你并不是很清楚它好在哪里,而是你當時不知道為什么非要這么做,那種感覺強烈到像拉著你去這樣做,我覺得這是完全屬于創(chuàng)作者的一種直覺,你不知道它為什么對,但它就是對的。
Q你現(xiàn)在再看這些作品的時候,當初那種感覺還會出現(xiàn)嗎?
A我經(jīng)常也會覺得,哇!這個作品怎么做這么好。那種感覺特別陌生,好像不是我做的一樣,感覺自己再做不出那樣的作品來了。但你用特別理性的眼光去看的時候,你發(fā)現(xiàn)這些都是很意外的,不是在你的控制范圍和邏輯范圍之內(nèi)的。
這些也是跟生命強度有關(guān)的,在做的時候特別專注,把生命所有的能量調(diào)動起來,轉(zhuǎn)換到里面,它就這么成立了。現(xiàn)在看,我只有旁觀者的感覺,就像一個我?guī)Т蟮男『?,我看著他感覺自己不是他的母親。作品本身也有自己獨特的生命力,這可能多半來自各種各樣對它的闡釋。展覽的意義就在于把作品呈現(xiàn)出一種開放性,任何人都可以賦予它意義和解釋,哪怕是曲解和誤解都是成立的,都是在塑造和作品有關(guān)的生命力,這種東西對創(chuàng)作者本身來說已經(jīng)失控了。
Q你怎樣看雕塑這個媒介?
A對此時此刻的我來說,都有點沒法面對雕塑這個媒介了,媒介就是表達的一個載體,當想法和命題變了之后,這個載體其實意義不大。我有時候覺得換了一個命題之后,你連媒介這個東西都會換掉。影像一定是這個時代非常鮮活、有力量的東西,但它也在乎你怎么去用它。也不是所有影像都是先進的,有的影像也是無效的。
藝術(shù)它有一個嶄新的面貌,有時候會跟人非常的近,它不再是非常圈子化的形態(tài)。但另一方面,好多曾經(jīng)的命題確實在這個時代失效了,我覺得這個東西必須要兩方面都好,一方面它確實要有通俗化能流通的成分,慢慢的隨著媒體的改變,確實會有這種傾斜。另一方面必須要保持前瞻性和嚴肅性,內(nèi)核還必須得在。要把這些通過一個通俗的方法給人講明白。從這個層面上來講,我覺得現(xiàn)在的藝術(shù)太有問題了。 現(xiàn)在很多人完全是消費主義的邏輯,很多事都是在這種邏輯下發(fā)生的。當你試圖把工作推進,把你的作品通過展覽給大家看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太多東西被消解掉了,它的語言詞匯命題,一切的一切都跟你無關(guān)了。中國就像一個失憶的國家一樣,沒有記憶的,永遠是新生的樣子。
Q我覺得做雕塑的人本身也是有控制空間的野心。
A雕塑,其實是一個非常身體性的工作。它是一種勞作,你永遠對著一個真實的身體的尺寸,它比你大還是???你都是用身體本身去體會它。雖然你不一定在做一個所謂的自雕像,但所有的東西都一定是從你的內(nèi)心發(fā)酵,再把它轉(zhuǎn)換成用你作品作為載體的這樣一個形象。其實有太多的想法不值得去做,只有很重的東西才能最終轉(zhuǎn)化為一個好作品。太輕浮的點子,也很難做出一套好東西來。
Q我有次去上??茨愕恼褂[,覺得你就是里面的一部分,活脫脫是一個雕塑,因為你的雕塑還挺具象的。
A每個人在里面都是一個雕塑。這種具象,還挺容易獲得觀者的自我投射的,我很想達成這種非常好的轉(zhuǎn)換,把觀者的主動性給調(diào)動起來。
Q我覺得在一個特別大的空間里,把你的作品像人的進化一樣排列也挺壯觀的,感覺那里面的雕塑都是活生生的。
A按時間線來排列也挺像生命史。比如S系列,在當時算是很前瞻的,不知道我什么時候把這些作品很好的解釋出來,這些東西對我來說是一個絕對語言上的推進,還有些命題,我試圖想去沖破一點,我整個工作方法都在一個無線索的狀態(tài)里,S系列是我真正意義上的語言突破,還是我命題的一個轉(zhuǎn)變,我只是在講普遍的人性,以前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的一個命題就是主題性的建構(gòu),如何去建構(gòu)一個看世界的主體,我去認知世界的主體,是一個非常恒定的東西,但我現(xiàn)在突然發(fā)現(xiàn)在這個時代里,在藝術(shù)領(lǐng)域你可以找到很多例子,主體也變得多元和復雜了,它不是一個簡單恒定的主體,是流動的。整個S系列里我試圖在反映這個命題。結(jié)構(gòu)化的東西完全不適合雕塑表達,但我硬性地用雕塑去做了這樣一個東西,時間空間交錯,你一眼看上去就是一條河,一個船隊,它的每一個片段都是碎片式的,這是一個表象,內(nèi)核的東西完全是切碎的,疊加的。
Q太龐雜了。
A龐雜是一個表象,如果沒有表達意思或者沒有表達好,那是我的能力不夠,因為在雕塑這個媒介里,這種語言太突破了,我此時此刻不能很好的解釋它,但我覺得它很有意思。當然雕塑本身對我來說也是個命題了,就是雕塑能做什么,它完全在講現(xiàn)在線上線下的人性,完全拋開了所謂倫理的命題,不是說什么東西好什么東西壞,比方說像在那個《這個世界會好嗎》里面我一定是有傾向性的,我更傾向于動物,而不是人,我認為人性在這個時代很多是被異化的,我有自己很強烈的這種判斷,二元對立的判斷。但在S系列里完全打破這種東西,如果這是一個起點,我以后還能做很多。
雖然這些東西沒有以前看到的那么有明顯的張力,但我覺得現(xiàn)在的這些更有意思,在自我的表達里更成熟?,F(xiàn)在這套東西是完全嶄新的,復雜的,更接近我所理解的當下那種不確定的因素,以前我是特別強的古典主義,帶有哲學的思想,我覺得流動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東西,你此刻是這樣的觀點,持這樣的心態(tài),可能瞬間就消失,主體也是不停在轉(zhuǎn)換,在變動,你不管把它當成一個語言結(jié)構(gòu)還是當成一個主題,都特別有意思。
Q你曾經(jīng)是我唯一一個短信聯(lián)系的朋友。
A真的嗎?我覺得藝術(shù)家這樣的還挺多的。藝術(shù)家還挺二的,缺乏社會性。我經(jīng)常說我自己只不過是有條件任性。
Q其實這個挺有意思的,以前看展覽都只是對藝術(shù)感興趣的人,現(xiàn)在是對生活感興趣的人去看展覽。那些漂亮姑娘們?yōu)槭裁匆凑褂[?她就到里面照個相,去踩個點兒。但是藝術(shù)就是要有這樣的開放性給大家去分享。
A有利有弊吧,弊就是所有的東西都是淺層的,認知也是淺層的。我作品的命題相對嚴肅,我總是想把人帶到那個嚴肅的氛圍中去。有時看到小網(wǎng)紅,穿個粉色裙子、戴個兔耳朵,拿著自拍桿兒對著我的作品在那照相,我也很崩潰。
但是我明白,我無法拒絕和排斥這些東西,這也不是以我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我只能試圖去理解和了解它。
Q這跟你的主題非常貼切。
A這相當于給自己一個新命題吧,因為這跟我以往的命題是沖突的。很多命題也是在時代的變化當中不停失效。但即便你負隅頑抗,也改變不了它的基本方向。
Q對于年輕的這—代人你怎么看?
A年輕一代壓根就是在這個消費時代長大。他們生成的藝術(shù)形態(tài)和使用的媒介,肯定是和通俗和消費主義有一種關(guān)聯(lián)。
我試圖弄明白年輕人,但是我至今還沒搞明白,或者說我對這種方式有太多的否定,以至于不客觀,所以我覺得是自己沒弄明白他們的生活方式。我最大的一個命題是對抗虛無。我現(xiàn)在看很多小孩,他們所有的東西在我眼里全是虛無的。我不怕死,但是特別懼怕虛無,因為我在用一生的時間去對抗這種恐懼,你知道它是個必然的事,你知道這個東西遲早會來,就像你知道你的生命有個有效期一樣。比死亡更可怕的是虛無本身,如果我被證明我所做的一切都是虛無的,毫無意義的,我立馬就去死,用死來終止虛無。
這是一個價值觀,是一個認識,或者說我只是在生命中尋找所謂的意義。
Q現(xiàn)在尤其失控,因為過去它還是一個小眾的事,小部分人熱愛藝術(shù),觀看藝術(shù),現(xiàn)在變成一個大眾的世界。
A我們?yōu)槭裁葱枰佬g(shù)館?美術(shù)館就是一個神殿。我的作品擱在工作室都已經(jīng)落了點土,亂七八糟的,但我知道這個意義是什么,這是屬于我能控制的一個生命,搬到了展廳,營造的場域能有效的產(chǎn)生作用時,就會激起觀者對作品升華。
或者是說把這個東西映射到跟觀者自己有關(guān)的某個部分里面。我覺得展覽始終是一個有意思的命題,尤其是在當代藝術(shù)這樣一個語境里,它不斷的在消減,用削弱敘事和煽情這樣的辦法,總要把那個東西給榨干,但是我覺得它在我的創(chuàng)作方法里始終有效。甚至我認為這始終才是藝術(shù)能夠自證的一個途徑,因為在當代藝術(shù)的一套闡釋機制里面,藝術(shù)必須被解釋,藝術(shù)已經(jīng)沒辦法脫離掉一套被解釋的邏輯而獨自存在。我說自證的意思是藝術(shù)自我存在,自我證明,是一種功能,有些藝術(shù)品擱那,人家會說這是啥玩意兒?一堆垃圾。但有些給解釋的特別高級,你看不懂就會懷疑自己智商有問題。這表明藝術(shù)已經(jīng)完全失去自制的能力了,如果可以的話,展覽對我來說是在還原藝術(shù)的這種自證力的。就把它擱在那兒,不解釋,它依然能觸碰到你的靈魂。當然這只是一套理論,我需要展覽去驗證這個東西。我之所以不停的做展覽,就是因為我需要這個現(xiàn)場。
Q你可以收集一些資料,包括攝影作品影像。
A得想幾個辦法,鏡像是我這次很重要的一個概念,鏡像意味著自我關(guān)照、自我映射,因為在這種反射下你總會停頓下來,自我審視,哪怕是出于一種簡單的自戀,在這里或許可以留下點什么。
Q你的作品都很有生命力,很擬人化,包括動物都很靈動,如果從高處俯瞰,也是在看眾生的感覺。
A是,大家說我做雕塑,我老說自己沒在做雕塑。他們問我那你做的是什么?我說是人啊,以前我的回答也是那種自說自話類型的,我也特別希望大家進入展覽的時候,看到旁邊都是人,你也是這其中之一。
Q現(xiàn)在的人更愛看自己。
A或者說所有的一套都可以解釋為一個人的自我投射,選擇性觀看,只選擇跟自己有關(guān)的來看,無關(guān)的不愛看。
Q不愛看,那有些人還自拍呢。
A自拍很神奇,智能手機、微信的發(fā)展,很多人到一個地方,都自拍一個自己和背景,我始終接受不了自拍,我覺得肉麻,我有一次約人在咖啡館見面,隔壁桌的一男—女,女孩拿手機自拍,男孩就一直拍那個女孩,就是一面白墻,我和朋友在那里談了兩個多小時,他們就在那拍了這么長時間。
那個女孩就一直假笑,我覺得這完全制造了一個景觀世界,沒有真實的存在,只相信假的東西,是被美化過的人設(shè),是角色扮演。
Q那作品有角色扮演,有人設(shè)嗎?比如你做的動物很美,比它本身還要美。
A雕塑人的時候我很警惕,怕把他們美化,我總是試圖尋找那些殘酷的東西,可真實又殘酷的東西并不讓人感到舒服,我做動物的時候就太抒情了,以至于我自己都懷疑,它讓很多人找到了詩意,那種在藝術(shù)里失去很久的美的感知力,這種美是比凡俗的東西美的,它聚集了很多在人這個領(lǐng)域難以釋放的一些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