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康德首次把世界觀這一概念引入哲學領域,并且把世界觀理解為人們對這個世界產(chǎn)生的感性知覺??档抡J為人在與世界打交道時是通過感性直觀認識世界的,在此基礎上,康德強調(diào)人認識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無法認識整個世界。無法被認識的那部分,康德稱之為“物自體”,這種把世界分為兩部分的做法,割裂了現(xiàn)象和自在之物的統(tǒng)一,造成了主體無法認識“物自體”,以至于使康德在對世界的把握上陷入了形而上學的泥潭。
關鍵詞:康德世界觀;特征;困境
有人用“超過康德可能有新哲學,略過康德只能有壞哲學”這句話來表達康德對哲學發(fā)展所做的貢獻??档率堑聡诺湔軐W的開創(chuàng)者, 在西方哲學的發(fā)展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研究康德哲學對研究西方哲學史具有重要意義,世界觀思想是康德哲學中的重要內(nèi)容,對康德世界觀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們真正了解康德哲學。
1 康德世界觀的基本特征
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世界觀”這個概念。康德把世界觀概念定義為:人們對這個世界產(chǎn)生的感性知覺。國外學者把康德對“世界觀”的定義理解為:“人們對世界的直觀,即深刻地思考呈現(xiàn)于感官的那個世界”,換句話說就是康德認為人們是通過感性直觀的方式認識世界的,這也是康德世界觀的一大特征。在康德之前,人們通過理性,對認識和認識對象之間的關系進行設定,主張懷疑理性以外的一切,但是康德根據(jù)對作為人們認識基礎的理性進行徹底的考察后,指出人們把理性作為徒勞的理論追求,是對理性的錯誤運用,以至于造成理性的危機,進而影響了對形而上學的認識。在康德看來,世界離不開形而上學,為了恢復形而上學的可能性,康德開始了理性批判??档率紫戎赋隼硇院戏ㄊ褂檬怯蟹秶徒缦薜模@個限度的研究問題是由形而上學來完成的??档鲁姓J理性是有限度的,對人們孤立使用理性進行了批判性研究??档聫臄?shù)學、物理學通過思維方式革命而成為科學中得到啟發(fā),哲學要想成為科學,也要經(jīng)歷一場思維方式上的革命,這場革命主要就是轉(zhuǎn)變對知識和對象之間的關系,康德認為,不是知識依照對象,而是對象依靠知識??档掳l(fā)起著名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目的就在于顛倒知識和對象之間的關系。對于知識的來源問題,康德認為,知識主要來源于兩方面:一是感受表象的能力,即感性直覺,一是通過這些表象認識對象的能力,即概念的自發(fā)性,也被稱為知性,由此,康德把感性和知性區(qū)分開來。在康德看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是通過感性直觀獲得的??档抡J為所有的“直觀”都是“感性直觀”,他主張用一些先驗的范疇、準則去整理外界現(xiàn)象,認為人們在認識自然時應運用先驗的直觀形式和知性范疇來進行??档逻€強調(diào)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認識自然的,認識自然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擁有先驗認知能力的人,自然也只能夠被擁有先驗能力的人所認識??档逻@里的“自然”指的是能夠被認識到的自然。在康德看來,自然是有能被認識的,也有不能被認識的,他把世界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能夠被人把握的世界,即能夠通過感性直覺把握的事物的“現(xiàn)象”,一部分是不能被認識的世界,康德稱之為“物自體”??档抡J為,“物自體”是存在于人們認識界限之外的那部分,是不可認識的。這種把世界分為兩部分的做法,割裂了現(xiàn)象和自在之物的統(tǒng)一,造成了主體無法認識“物自體”,以至于使康德在對世界的把握上陷入了形而上學的泥潭。
康德世界觀思想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認為世界是構(gòu)成性的。他認為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是一個動態(tài)的確認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主體通過直觀形式和先驗范疇整理“對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依據(jù)自己具有的先驗認知能力通過感性直觀來認識世界,其中,這種先驗認知能力是有限的;人們又是通過感性直觀形式認識世界的,說明人們擁有借助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也是有限的;人們在認識世界的時候又需要依賴知性范疇,說明范疇是有界限的,那么也就說明了,人的認識也是有界限的,人們不能認識界限之外的世界,界限之內(nèi)能夠被認識的世界也不是永遠不變的。把對世界的認識看作是一個動態(tài)的確認過程,把認識的世界看成是一個不確定,會變化的世界,這正是康德的“世界觀”概念與以往的哲學家不同的地方。在康德看來,人們認識的世界不是“先定”的,而是“構(gòu)成”的。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也是在主體和對象相互作用下不斷加深的,這是康德比以往哲學家進步的體現(xiàn)。雖然此時,康德對世界的認識還處在理論自身的范圍之內(nèi),但是他認為“世界”是‘構(gòu)成的這一認識,超越了以往“世界觀”概念的內(nèi)容, 對馬克思世界觀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2 康德世界觀的困境
康德作為古典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他的思想對后來的哲學家甚至馬克思的思想發(fā)展都起大了巨大的啟迪作用,康德世界觀把世界理解為構(gòu)成性的世界,重視理性這些思想對西方哲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康德的世界觀思想并不是科學的世界觀,把世界分為可知和不可知兩部分,認為人們是通過感性直觀方式認識世界的,這些認識使康德的世界觀陷入了形而上學的困境。
首先,康德認為人在與世界打交道時是通過感性直觀認識世界的。直觀形式的認識是把認識的對象看成了消極,被動的存在,這是不科學的。例如對自然的認識,在康德世界觀思想中,自然和人是對立的,他認為人和自然的關系經(jīng)歷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自然是獨立于人之外的存在,人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的附屬品,人受制于自然;第二階段,人類產(chǎn)生以后,自然就淪落為人的附屬品,人成了施與方,自然變成被動方。從這里很明顯就能看出:這兩個階段本質(zhì)上是自相矛盾的,這就造成了康德在認識自然上的矛盾,無法統(tǒng)一認識,做到自圓其說。馬克思把實踐引入認識范疇,認為人類認識世界離不開實踐。在馬克思看來,外部世界是主體創(chuàng)造的,主體在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生成了外部世界,因此,外部世界是屬人的世界,帶有人類活動痕跡,進而解決了人與自然對立的問題。
其次,康德把理性存在看作人的本質(zhì)的認識。在康德的世界觀里,人是理性的存在,理性存在是歷史的主體。把感性主體與理性主體之間的關系理解為理性存在決定感性存在??档抡J識理性是歷史的主體,其他的一切都是理性的產(chǎn)物。在康德的世界冠思想里,人是理性的產(chǎn)物,這就給人帶上了無形的枷鎖,人的主體性被忽略,歷史無法得到真正的認識。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批判了康德的這一認識,他認為,人才是歷史發(fā)展的主體,歷史就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馬克思把對象看作生成的存在,在此基礎上論述了主體本身也是一種通過實踐不斷完善自己的感性存在;意識作為人的理性存在,只是在滿足反映生活的需要出現(xiàn)的存在。馬克思強調(diào),只有科學認識感性存在與理性存在之間誰決定誰的關系才能真正的擺脫束縛在認人身上的枷鎖,作為一個真正的歷史主體而存在。對于人的歷史主體性的認識上,馬克思強調(diào)人的主體性的發(fā)展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chǎn)力?!痹隈R克思看來,人的主體性的發(fā)展不是憑空的,而是在前人積累的生活資料,資金和生產(chǎn)力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的,人們正是在這個繼承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造歷史,完善自身的。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鄭昕.康德學述.[M].北京:商務印刷館,1984:1.
[4]大衛(wèi)?K?諾格爾.胡自信譯,世界觀的歷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馬克思?舍勒著.哲學與世界觀.曹衛(wèi)東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6]沈紅宇.世界觀概念探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09(9).
[7]周樹智.歷史觀與世界觀概念辨析[J].唐都學刊,2014(1).
注釋
1.鄭昕.康德學述.[M].北京:商務印刷館,1984:1.
2.大衛(wèi)?K?諾格爾.胡自信譯,世界觀的歷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6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0.
作者簡介
殷紅梅,海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