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真
若說逗小孩的方法是問“你作業(yè)寫完了嗎,在校成績怎么樣”,那逗一個大學生的方法大同小異、簡單粗暴:“嘿,你們大學生是不是都不用學習的呀?還可以每天睡到大中午,然后也沒作業(yè)?”
往常這個時候我都會貌似純良乖巧道:“不是啊,像我的學校,有早課的話就要7點起床,然后7:50開始上課。課間5分鐘,廁所來回一趟要掐秒表。若是一上午滿課,要上到12:10。下午也排了第一堂課的話,13:50就開始上課了。我了解到的外校朋友們還有要早打卡晨練的,開啟一天的時間更早?!?/p>
見對方已是滿臉震驚、訥訥難言,我接著微笑補充道:“上個學期我們學校開始實行早讀,每天7點要到,也就是6:30得起床?!?/p>
仿佛已經(jīng)聽到對面小心臟破碎的聲音。
真相啊,便是如此使人耳不忍聞。
我倒不曾有過“上大學就是來玩的”這種想法,但也曾以為在經(jīng)歷了看似“畢其功于一役”的高考后,大學里相對悠閑自由的四年應該是生活給我的一種饋贈。
后來才在不斷推翻錯誤觀念的過程中慢慢醒悟:為何大學會給人一種“好像不需要學習”的印象,這大概是因為,在大學不一定需要你“學習”好。這里的學習指的就是表面的狹義的那種學習——上課不缺席,偶有作業(yè)按時完成,認真對待考試。
你可以繼續(xù)保持勤奮學習的習慣,去爭取年級珍貴的幾個保研資格。
你也可以“我愛寫作,碼字使我瘋狂使我快樂”“我愛唱歌,唱歌怡己怡人”“我愛電腦技術,web開發(fā)、UI系統(tǒng)簡直讓我嗑不?!?。
再也沒有人會指著正在碼字的你、正在唱歌的你、正在搗鼓設計的你、正在專心致志投身愛好的你,然后說“欸,你這樣不學習真的可以嗎”。
這樣大概會收到白眼,“喂,兄弟,都大學生了,你還認為學好了教材就是學習好了,考試成績一般般就是學習不咋樣嗎?”
雖然仍不乏有家長拘囿于老觀念,關心學習還是從幾個數(shù)字入手,但大部分老師都會真切地鼓舞我們去尋找自我、尋找愛好。
大學的老師和同學們最喜歡的往往是那類在某個領域開始像一顆小星星,去努力地倔強地發(fā)光發(fā)熱的人。他們不會因為你的考試成績不好而去指責你的“不學習”,而是希望你可以做成很多其他的事,比如寫一手好文,弄弄海報,閑來無事唱個歌樂呵樂呵,當個志愿者支教入山去邊遠農村。
進入大學,仿佛每個人都會被打開一個開關,或早或晚。性格成熟自持的,開始早早規(guī)劃未來的路,是保研還是考研,成績夠不夠,是畢業(yè)后就走父母安排的路,還是在大學期間利用自己的能力努力把愛好和生活綁在一起;性格稍微天真幼稚的,也會慢慢地被周圍環(huán)境感染,開始想“我要做什么”。
在大學,上進的人會一直學習,只是不限于哪一種“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