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
2008年8月,焦作市文物工作隊對焦作市馬村區(qū)白莊小區(qū)29號樓基礎(chǔ)內(nèi)發(fā)現(xiàn)的一座唐代單室磚墓,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墓葬編號為2008JBTM2(以下簡稱M2)(圖一)。M2為唐代八品官員之墓,出土隨葬品較為豐富,有青石質(zhì)墓志、彩繪鎮(zhèn)墓獸、彩繪武士俑、彩繪塔式罐、陶馬、牛、銀缽、銅鏡、錫燭臺、銅合頁、木屋、開元通寶等。據(jù)墓志,下葬時間為開元二十一年,確切的紀(jì)年可以作為焦作地區(qū)唐墓的斷代標(biāo)準(zhǔn)?,F(xiàn)將有關(guān)情況報告如下:
M2為一座長甬道、近似刀形的單室磚墓,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圖二),方向186。
墓道位于南部,底部最深處距地表深4.7米,呈北寬南窄的近似梯形狀,北部墓門處寬2.1、南部寬1.1米(墓門南2.1米處),底部為斜坡式;由于墓道南部延伸出樓基礎(chǔ)之外無法清理,僅清理基礎(chǔ)內(nèi)的2.1米。
甬道位于墓室南壁的東部,南連接墓道,北接墓室,磚砌拱券式,長4.48、內(nèi)寬1.2、高1.8、拱券高0.4米。甬道南端單磚砌出墓門立面;甬道內(nèi)順磚砌筑三層封門磚墻;甬道北端設(shè)立厚達10厘米的木板門,木板門已完全化為灰燼,僅存炭灰痕跡和門釘,在甬道東西兩壁上有對稱門槽;木板門南側(cè)放置青石質(zhì)墓志一合,墓志四角分別放置鎮(zhèn)墓獸和武士俑。
圖一 墓葬位置示意圖
圖二 M2平、剖面圖
圖三 M2墓室器物分布圖
墓室平面呈正方形,邊長2.7、高3米。墓壁為單磚錯縫平砌而成。從鋪地磚起1.4米處起券,券頂為橫磚平鋪、疊澀起券的四角攢尖式墓頂,券頂高1.6米。墓底距地表深4.7米,平行順磚鋪地。墓室西部為磚砌棺床,棺床為高出墓室地面0.18米的平臺。墓室內(nèi)只有薄薄的一層淤土,棺木及人骨骼腐朽嚴(yán)重,僅可見灰跡,葬式不詳,但從棺床上殘存的跡象分析,應(yīng)為頭向朝北。骨殖可能因室內(nèi)積水而發(fā)生移位,僅存的一小部分頭骨漂移至木門前。在棺床的南部中間偏東位置隨葬有開元通寶錢幣5枚;中部放置有錫燭臺1件、素面銅鏡1枚;北部偏西放置有陶彩繪塔式罐、彩繪陶馬、牛、銀缽、勺、銅合頁、木屋等器物(圖三)。
圖四 陶彩繪鎮(zhèn)墓獸
M2出土器物比較豐富,從質(zhì)地上可分為陶器、金屬器、木質(zhì)器、石質(zhì)墓志、錢幣五類:
圖五 陶彩繪武士俑
圖六 陶彩繪塔式罐(M2:13)
圖七 陶動物俑
(一)陶器 8件
1.彩繪鎮(zhèn)墓獸 2件。標(biāo)本M2︰1,位于墓志的東南角。獸面(獅面),眼窩深陷,鼻子上翹幾乎擋住眼睛,呲牙咧嘴,獠牙外露,唇下一縷三角狀須下垂至胸。臉部外側(cè)飾近似長方形獅子鬃毛,垂至胸部,頭頂有大小兩角,大角向后微弧,頂部呈鉤狀。角后有花狀頭飾。肩生彎刀形雙翼,脊背上有五撮火焰式鬃毛,錐狀尾上翹與背呈近似直角。牛蹄狀足,獸腿狀前肢微曲,挺胸蹲踞于空心臺座上。胡須頂部、鼻子兩側(cè)的上唇、鬃毛的上部兩端及小角上描金,以黑彩繪出鬃毛和毛發(fā),以紅彩繪出脊椎圖案,以黑彩和紅彩在肩膀、后背上繪出花紋圖案,前肢上飾以黑彩。通高57.2、寬36.8厘米(圖四,1;封二,1、2)。
標(biāo)本M2︰2,陶位于墓志的西南角。人面,兩眼圓睜,鉤狀突眉,正額上有一微鼓的太陽形圖案,上面描金。嘴巴緊閉,兩只粗大尖銳獠牙上翹,鼻梁塌陷,鼻孔朝前。頭外側(cè)飾七角星狀鬃毛,鬃毛下垂至胸部。兩近似三角形雙耳伸向外側(cè),微上翹。頭頂有一近似弧邊三角形獨角。肩生彎刀形雙翼,脊背上有五撮火焰式鬃毛,錐狀尾上翹與背呈近似直角。獸腿狀前肢微曲,鷹爪狀足,挺胸蹲踞于空心臺座上。額頭、下頜、臉兩側(cè)描金,眼睛、臉蛋、眉毛、獠牙和前肢上飾以黑彩,以黑彩繪出鬃毛和毛發(fā),以紅彩繪出脊椎圖案,以黑彩和紅彩在肩膀、后背、彎刀型兩翼上繪出花紋圖案。通高53.2、寬37.2厘米(圖四,2;封二,3、4)。
圖八 錫、銀器
圖九 陶塔式罐(M2:13)
圖一〇 錫燭臺(M2:7)
圖一一 銅鏡(M2:8)
圖一二 銀缽(M2:12)
2.彩繪武士俑 2件。標(biāo)本M2︰3,位于墓志的東北角。方形胖臉,兩腮外鼓,下巴肥胖,兩眼平視前方,兩粗眉微上翹,嘴巴緊閉,上唇有短須,兩側(cè)和下唇有彎須,表情和善。頭戴兜鍪,上插葉形高纓,頓項向外上折,頸附護項,肩有龍首披膊,龍首圓張大口,上唇上翹,露出的上下獠牙剛好卡住上臂,披膊下露出戰(zhàn)袍袖。身著鎧甲,胸甲前勒十字形勒甲帶,圓形胸護,方形腹護,腰束帶,鎧甲下著緊身短襖。下身著褲,右手叉腰,左手握拳半舉,站立在空心臺座上。兜鍪上的高纓飾桔紅彩,兜鍪的前沿及頂面飾淺綠彩,其他部分飾桔黃彩。兩個臉蛋上飾桔黃彩,額頭飾白彩,嘴唇飾朱彩,眼睛、眉毛、胡須為黑彩。護項、十字帶和腰帶飾朱彩,袍袖為朱彩上以黑彩和白彩繪制出梅花圖案。鎧甲為白彩上以朱彩和黑彩繪制出云紋和鱗狀甲片圖案。在背部正中以紅彩書“大”字圖案。褲子為黑彩,在腿肚子上以黃彩繪制出圓形的太陽形圖案。通高69.4、寬31.6厘米(圖五,1;封三,1、2)。
標(biāo)本M2︰4,位于墓志的西北角。圓胖臉,蒜頭鼻,突眉,兩眼圓睜,直視前方,嘴巴緊閉,上唇有短須,兩側(cè)和下唇有彎須,表情嚴(yán)肅。頭戴兜鍪,前沿正中飾一圓鈕,描金,頂上插葉形高纓,頓項向外上折,頸附護項,肩覆弧形尖狀披膊,披膊下露出戰(zhàn)袍袖。身著鎧甲,胸甲前勒十字形勒甲帶,近似圓形胸護,方形腹護,腰束帶,鎧甲下著緊身短襖。下身著褲,左手叉腰按胯,右手握拳半舉,站立在空心臺座上。兜鍪上的高纓飾淺黃彩,兜鍪的前沿及頂面飾淺綠彩,其它部位以黑彩在淺黃地上繪制出連枝花卉。面部為淺黃中閃紅的顏色,嘴唇飾紅彩,眼睛、眉毛、胡須為黑彩。肩護為淺黃色,以黑彩繪制出鱗狀紋和斜平行直線短紋,胸護左為黃色,右為桔紅色,護項、十字帶和腰帶飾朱彩,袍袖為朱彩上以黑彩和白彩繪制出梅花圖案。鎧甲為白彩上以朱彩和黑彩繪制出云紋和鱗狀甲片圖案。在背部正中以黑彩書“大”字圖案。褲子為白色,以黑彩在下腿內(nèi)側(cè)繪制出彎月狀圖案。通高69.6、寬28.4厘米(圖五,2;封三,3、4)。
3.彩繪塔式罐 1件。標(biāo)本M2︰13,紅陶胎,由蓋、罐、底座三部分組成。蓋為方唇,蓋頂中部豎相輪塔剎鈕,頂部殘。罐,小口,凹方唇,微束頸,圓肩,鼓腹,下腹斜直內(nèi)收,小底。在罐的肩部以黑彩、桔紅彩繪制出垂蓮圖案一周,在腹部以黑彩、紅彩、桔紅彩繪制出三個團花圖案,兩個團花圖案之間,以上下對稱兩個花瓣加以分割。底座為喇叭形。高54、27.2厘米(圖六、九)。
圖一三 陶馬(M2:10)
圖一五 銀勺(M2:11)
圖一六 如意形銅飾(M2:17)
4.馬 1件。標(biāo)本M2︰10,勾首,小耳,短尾下垂,四足站立于地上,周身飾紅彩。長11、高9.2厘米(圖七,1;圖一三)。
5.牛 1件。標(biāo)本M2︰9,臥狀,頭抬起,嘴朝前,四肢覆于身下,尾巴貼于臀部。長9.5、高3.8厘米(圖七,2;圖一四)。
6.鳥 1件。標(biāo)本M2︰14,脖殘,無腿,首身分離,眉目不清。長7.3、高4.5厘米(圖七,3)。
(二)金屬器 8件
1.銀缽 1件。標(biāo)本M2︰12,斂口,折沿,方唇,束頸,鼓腹,弧腹下收,平底,素面??趶?2、腹徑14.6、高7.6厘米(圖八,2;圖一二)。
2.銀勺 1件。標(biāo)本M2︰11,柄殘,僅存勺頭(圖八,3;圖一五)。
3.銅鏡 1面,標(biāo)本M2︰8,素面,橋形鈕。直徑14.2厘米(圖一一)。
4.錫燭臺 1件,標(biāo)本M2︰7,殘。下部為盤形的接盤,盤中心豎一圓柱形柄,中空,柄中部微束,飾多道弦文,上部承托杯形插座。高12.4厘米(圖八,1;圖一〇)。
5.銅合頁 3件,形制一致,大小相等
( 編 號 M2︰16-1、M2︰16-2,呈展開狀,
M2︰16-3呈閉合狀)。
合頁呈圓角長方形,兩頁之間以柱相連接,
可以開合。每個頁子的背面,有呈三角形擺放的銅釘,用以鑲嵌。標(biāo)本M2︰16-1,長5.2、寬2.1厘米。6.如意形銅飾
1件。標(biāo)本M2︰17,銅飾整體呈如意形狀,頭部呈葵花狀,背面有2個銅釘用以鑲嵌,細(xì)柄,柄的尾部卷起,形成一圓孔。長4.3、寬2.1厘米(圖一六)。
(三)木屋 1件。標(biāo)本M2︰15,屋體殘損不存,僅存屋頂和三根柱子。屋頂為兩面坡式的懸山頂建筑,正中立正脊,坡面平緩,有輕微的舉折。面闊9.6、進深9厘米。柱子3根,飾紅彩,稍殘,其中兩根相同,一根稍細(xì)。直徑1.1、長8.5、直徑0.6、長8厘米(圖一七)。
(四)錢幣 12枚。均為開元通寶,錢幣銹結(jié)在一起,標(biāo)本M2︰6,直徑2.4厘米(圖一八)。
(五)青石質(zhì)墓志 1合
圖一七 木屋(M2:15)
標(biāo)本M2︰5,青石質(zhì),正方形,墓志蓋和墓志長寬相同,邊長58厘米。墓志蓋盝頂,厚7.5厘米,志蓋中心篆書“大唐故邢州沙河縣丞裴府君墓志之銘”,四行十六字,四剎減地線刻花卉、瑞獸,四側(cè)減地線刻花卉(圖一九)。
圖一八 開元通寶
圖一九 墓志蓋拓片(M2:5)
墓志厚9厘米。志文為陰刻楷書,字體俊朗秀逸,凡25行,滿行26字,共616字。四側(cè)減地線刻纏枝花卉。錄文如下(圖二〇):
大唐故邢州沙河縣丞河?xùn)|裴君墓志銘并序 /
圖二〇 墓志拓片(M2:5)
公諱詢蕘,字詢蕘,聞喜人。有唐故衛(wèi)州司馬河?xùn)|裴府君之第三子/也,祖德胄系當(dāng)見于先碑。公承家令范,稟天強志,藝無遺妙,學(xué)必該/覽。言有則,行有恒,難于進用,易于退舍。年卅始以孝廉調(diào)補邢州沙/河縣丞,僶俛行時,甚有聲稱。滿歲,屬衛(wèi)州府君休老于懷之別業(yè),家無/余祿以羞北堂之膳,躬親下士而耘南畝之田。居儉食貧以寡過,推/誠廣敬而順色,故親安之,比于曾氏。無何,府君以壽終,公亦寢苫而/卒,蓋柴毀過制,哀不自全也,春秋卌有八。遺令陪先塋,留葬河內(nèi)。其/意若曰:父生之,母育之,乃心憂悲,無日不思。逝將晨昏,豈宜廢遠,雖/有桑梓,吾從松柏。悲夫!初,公同氣九人,相勉乎學(xué)。公以中和之性,平/居季孟之間,誘而進之,罔不終善。四人既歿,今當(dāng)代者五焉。有若婺/州司兵曰俊、吏部員外郎曰令臣、長安尉曰令昭、登封丞曰令簡、陽/武尉曰令儀,皆千乘之?dāng)?,四科之首。夫行加于人,位儉諸己,仁者之/能也。生盡愛敬,歿又從之,孝之大也。仁近于道,孝深于德。以道經(jīng)綸,/則萬物順風(fēng)而仰;樹德久遠,則五靈有時而至。裴氏子不其庶乎?□/開元廿一年九月廿一日陪葬于懷州修武縣北原,夫人扶風(fēng)竇/氏祔焉,禮也。夫人洪府都督亶之女。博覽圖史,能修禮則,終事舅/姑,見稱宗黨。生三子:長融遠,為人方正,善屬文;次宣遠,瑰健倜儻,志/于保大;幼少林,弱不好弄,賢賢自將,雅為季父令儀所識,嘗謂予曰:/□少林,吾家千里矛。亦以為臧孫之后,豈徒然哉。既冠而明經(jīng)擢第,/此又夫人胎教、沙河之義方也。刻石為志,敬藏于泉,求仁而得,又何/怨焉。銘曰:/
于嗟若人,孝以事親,北堂壽兮歸乎真。我心烈烈,如搗如切,執(zhí)喪期/兮憂以滅。位止黃綬,才孤白眉,八龍□兮獨無期。遺令改穸,必依先/陌,示有尊兮□罔隔。哀哀象賢,克奉其先,銘幽石兮永萬年。/
唐邢洲沙河縣丞裴詢蕘墓(2008JBTM2)是焦作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為數(shù)不多的紀(jì)年唐墓之一,墓葬采用四角攢尖、平磚疊澀順砌券頂?shù)臉?gòu)筑方法,以及長甬道的墓葬形制在焦作地區(qū)的唐墓中比較少見,為焦作地區(qū)唐墓的研究提供了資料。
墓中隨葬的木質(zhì)房屋,在焦作的唐墓中為首次發(fā)現(xiàn),其他地區(qū)的唐墓中也很少見,為研究唐代的建筑形制提供了實物資料。出土的銅合頁、如意形銅飾應(yīng)為木屋上的構(gòu)件,由于木屋整體損毀,具體鑲嵌位置難以確定。陶彩繪塔式罐反映了盛唐時期佛教文化的流行,與西安鳳棲原唐郭仲文墓[1]及洛陽紅山工業(yè)區(qū)唐墓[2]出土的陶塔式罐相似。陶牛與洛陽宦官張承嗣墓[3]及洛陽孟津東山頭唐衡懌墓[4]所出大小、造型基本相同,反映了盛唐時期西安、洛陽及焦作隨葬器物風(fēng)格的一致性。
墓主人裴詢蕘,河?xùn)|聞喜人(今山西運城聞喜縣人),官至邢州沙河縣丞,為八品官。根據(jù)墓志所載:其父裴府君去世,尊“遺令陪先塋留葬河內(nèi)”,說明裴詢蕘祖籍應(yīng)為河內(nèi)(今河南省沁陽市)。裴詢蕘去世后,于“于開元廿一年九月廿一日陪葬于懷州修武縣北原,夫人扶風(fēng)竇氏祔焉”,說明裴詢蕘去世后并沒有歸葬于河內(nèi)先塋,而是和夫人合葬于修武縣北原。裴詢蕘的父親官至衛(wèi)州司馬,其兄弟五人均為官,但由于品階較低,史書無記載。
領(lǐng) 隊:韓長松
發(fā) 掘:韓長松 劉 勇 李小龍
繪 圖:皇甫小夠
照 相:韓長松
執(zhí) 筆:韓長松 成文光
[1]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西安鳳棲原唐郭仲文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12(10).
[2]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洛陽紅山工業(yè)區(qū)唐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11(1).
[3]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宦官張承嗣墓發(fā)掘簡報[J].洛陽考古,2013(2).
[4]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陽孟津東山頭唐衡懌墓發(fā)掘簡報[J].洛陽考古,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