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鐘 濤
臺江繡娘。(李貴云/攝)
貴州苗族的刺繡、織錦,都是伴隨服飾發(fā)生、發(fā)展形成的裝飾藝術(shù),至今仍主要用于服飾及其他身上用品,如掛包、嬰兒背帶。
作為貴州苗族服飾重要組成的刺繡、織錦裝飾不僅僅具有審美的功能,其與服飾的款式、配件及其他裝飾、構(gòu)成各支系的服飾特征,它與發(fā)式、頭飾的特征一起,共同成為區(qū)別不同支系的外形標志。同一支系內(nèi),刺繡、織錦或蠟染,是單用或合用,裝飾在何部位,裝飾面積的大小,紋樣的主題和表述形式、工藝、色彩等等,都高度統(tǒng)一。
苗繡苗錦的部落徽記屬性,使其傳承具有鮮明的集團性和穩(wěn)定的歷史承繼性。各支系的紋樣,有固定的主題和表述形式,他們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時期而固化為傳統(tǒng),代代相襲極少有所改變,個人創(chuàng)作只能在傳統(tǒng)范圍內(nèi)發(fā)揮,不是隨心所欲地去完全表現(xiàn)個人意志。后人即使不了解這些紋樣的原始意義,但他們都把這些紋樣視為美好的、吉祥的,只有這樣才“好看”,無需改變它們,這一點是共同的。因而,一些支系雖然因為遷徙或支系擴大分支后分割在不同地域,仍然保持著他們服飾款式和裝飾紋樣的原有基本特征。往往同一支系被分割在相距遙遠的地域,節(jié)日聚會時,哪怕相距數(shù)縣,也會趕去聚會,甚至締結(jié)婚姻,不惜道路遙遠,哪怕跨縣跨省。因而有些人就以服飾去冠謂某支苗族支系,比如“大花苗”、“小花苗”、“四印苗”、“背牌苗”、“歪梳苗”……等等。
苗繡苗錦對于貴州苗族婦女來說,是能力的體現(xiàn)。包括才智、勤勞、靈巧和家庭經(jīng)濟能力以及審美的體現(xiàn),既服飾裝飾對形象的美化。苗族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吃的、用的都基本上由家庭自己生產(chǎn),婦女參加農(nóng)業(yè)勞動和家務(wù)勞動之外,紡織、刺繡是他們一生的主要勞作。因此,紡織刺繡成為人們評價婦女能力高下的一個主要標準,這種能力關(guān)乎生計,故男青年擇偶把它作為一個基本條件。紡織刺繡做得好的婦女,美譽四方,受到人們的敬重和喜愛。反之,不善紡織刺繡的婦女會遭人鄙視。待婚姑娘則會在擇偶、婚姻上帶來不利甚至麻煩。由于刺繡、織錦是貴州苗族婦女的切身需要,她們盡力追求其技藝的完美,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的創(chuàng)造,形成精湛的裝飾藝術(shù)。無論刺繡、織錦都很費工夫,一件衣服所需的裝飾,往往需要做三五月或半年。
貴州苗族刺繡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成熟精湛的多種技法和材質(zhì)的搭配。苗繡針腳大體可分為繡、插、捆、灑、點、挑、串七種。大面積以繡針平繡,其中需要顯出深淺色調(diào)的,則用插針,將彩色深淺不同插進去,形成幾種色彩的連結(jié)平面;需要顯出立體感的地方,則使用捆針,使其形體在繡面上突出來。繡面上需要顯出立體感的細小部分,則使用灑針、點針和挑針。繡料正面和背面需要顯出一致效果的,則采用串針。一幅繡品,常綜合運用幾種針腳,或配合粘花、貼花、補花和堆花等手法來完成。
以臺江施洞刺繡為例。傳說施洞地區(qū)的苗族在六七百年前遷徙到施洞地區(qū)定居的時候就已經(jīng)有了刺繡的花衣。挑花是施洞地區(qū)苗族較古老的工藝,亦是苗族婦女的專門工藝。挑花不先起樣,數(shù)紗挑刺。針法有平花挑和十字花兩種,即在平布上面依紗眼用繡花線扣上十字形,然后以此為骨架,填制上多種需要的花紋,采取反面挑花正面看的手法。
此外,還有比較特殊的錫繡。苗族錫繡迄今僅分布在貴州省劍河縣境內(nèi)南包至南加段清水江沿岸的部分高山苗族村寨,它是在土布上以金屬錫進行繡制最終來完成的刺繡品,此舉在世界工藝美術(shù)史上當屬絕無僅有,其視覺效果是粗獷的深色面料上綴以銀白色的小錫節(jié),故質(zhì)感強烈、古樸而生動,特別是在陽光下與銀飾相輝映,更是熠熠生輝;在紋飾上它所采用的圖案均為高度抽象的幾何紋;在色彩上,錫繡主體以金屬“錫”的自然色為主色調(diào),雖在其間亦輔以黑、紅、藍、綠等彩色暗花,色彩高貴典雅,不染俗燥。苗族錫繡的基本特征是以藏青色棉織布為載體,先用棉紡線在布上按傳統(tǒng)圖案穿線挑花,然后用金屬錫絲條繡綴于圖案中,再用黑、紅、藍、綠四色蠶絲線在圖案空隙中繡成彩色的花朵。
在貴州凱里市南19公里處的舟溪鎮(zhèn)曼洞村中,傳承著一個令人驚嘆的技藝——苗族織錦。苗族織錦的方法有挑織、編織和機織之別。挑織屬于寬錦,機織和編織主要用于衣褲或錦帶,織錦帶則較普遍??楀\花紋和配色,各地略有區(qū)別。其織錦所用的原料分素、彩兩種。它以白紗為經(jīng),黑絲紗和白紗為偉。然后用一塊光滑竹片,按設(shè)計圖樣花紋,從左到右沿經(jīng)線挑通,然后順竹引進緯線,如此循環(huán)成錦布。錦布者尺寬,窄的五六分,長度根據(jù)需要而定。由于經(jīng)紗太細,穿挑不易,所以每挑片刻必須稍停,否則挑錯一紗,花樣會改變有損美感。貴州苗族織錦非常費工費時,技藝熟練者,每天也僅能織成寸許。織錦上的花紋很多,主體大多為幾何圖形,主要以大菱形框為干相互連續(xù)、延伸,菱形內(nèi)外挑滿不同花紋圖案。圖案有鋸齒紋、虎爪紋、蝌蚪紋、龍胡須、古老斑等。
苗錦紋樣。(李貴云/攝)
臺江縣清水江邊用作裙圍的織錦,寬約尺許,都是彩色絲線織成,花紋五彩繽紛,鮮艷奪目。黃平、施秉西部和凱里市北部的挑織,用白棉線織成,寬約一尺,染作藏青色,作婦女衣背用。麻江、丹寨、凱里一帶的織錦,用細絲(不統(tǒng)成線)織成,白紗為經(jīng),青紗為緯,圖案多呈幾何形,黑白分明,精密細致,鮮凈素雅。全幅寬約八寸,每天最多只能織寸許。主要是作背帶芯用。另外花帶也是苗族姑娘贈送給情郎的定情信物,如果苗族姑娘看上了某個小伙子,就會回家織一根精美的花帶,在合適的時候贈送給這位小伙子,以帶傳心。
苗繡苗錦特殊的生存環(huán)境和傳承方式,使一些支系的紋飾保存著許多遠古文化和原始藝術(shù)的特征。它諸多奇幻的形象蘊含著神秘的觀念意識??梢哉f,它們是刻印在服飾上的一部鮮活的歷史,從一個側(cè)面映現(xiàn)出苗族社會發(fā)展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