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榮松
[摘 要] 葉圣陶是編輯出版家,又是文學家、教育家和語言藝術家。正因為多重身份集于一身,葉圣陶強調(diào)“編輯一定要嚴把語言文字關”,說到底就是要有一種工匠精神。這是葉圣陶編輯出版理念與實踐的最大亮點,也是區(qū)別于其他名家的重要標識。具體包括三方面:要注意“表現(xiàn)意思是否正確”;要注意“認真錘煉語言”;要注意“語言的規(guī)矩”。葉圣陶不忘初心、身體力行,為所有使用漢語的人尤其是編輯出版工作者樹立了光輝典范。
[關鍵詞] 葉圣陶 編輯出版 語言文字 工匠精神 文化立場 責任擔當
[中圖分類號] G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8) 03-0032-05
Ye Shengtao Editing Idea of Strict Examination to the Language and His Craftsman Spirit
Lin Rongsong
(Chinese Department,Ningde Normal University, Ningde, 352100)
[Abstract] Ye Shengtao is an editor and publisher, as well as a writer, educator and language artist. Because of the multiple identity sets, Ye Shengtao stressed that“editors must be strict with language”, in the final analysis is to have a craftsman spirit. This is not only the biggest bright spot of Ye Shengtaos editing and publishing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but also the important logo distinguished him from other experts. This idea includes three aspects: to pay attention to“performance meaning is correc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eriously temper languag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l(fā)anguage rules”. Ye Shengtao never forgot his mind and practiced himself, and set a shining example for all the people who used Chinese, especially the editors and publishers.
[Key words] Ye Shengtao Editing and publishing Language Craftsman spirit Cultural position Responsibility
葉圣陶強調(diào)“編輯一定要嚴把語言文字關”[1],說到底就是要有一種工匠精神。所謂工匠精神,是指對自己的產(chǎn)品(作品)精雕細琢、追求完美的精神;內(nèi)涵主要包括嚴謹專注,注重細節(jié),精益求精。有了工匠精神,這個世界除了利益的追逐之外,多了一份單純的訴求。毋庸諱言,當前出版業(yè)出版人失之浮躁,亟待弘揚和提振工匠精神。“嚴把語言文字關”集中體現(xiàn)了葉圣陶的工匠精神,是葉圣陶編輯出版理念與實踐的最大亮點,也是葉圣陶區(qū)別于其他名家的重要標識,為應對“浮躁”危機提供了有益借鑒。
一
工匠精神,古已有之。我國編輯出版歷史上不乏工匠精神的美談。戰(zhàn)國末年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以一字千金的高價懸賞糾錯;西漢劉向等人編輯古籍時,創(chuàng)造出“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冤家相對”的校讎方法。編輯是與文字打交道的職業(yè),常有編輯自謙為編書匠,其實做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編書匠很不簡單,首先要有敬畏語言的精神和把控文字的能力。
語言是表達思想的一種符號系統(tǒng),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葉圣陶指出:“思想的活動必須依傍語言,思想的定型必得拿出語言,思想的交流必然依靠語言?!盵2]語言與每個人的學習、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直接關系到各行各業(yè)乃至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zhuǎn),沒有語言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葉圣陶集編輯出版家、文學家、教育家和語言藝術家多重身份于一身,親歷和見證了從文言到現(xiàn)代白話、從現(xiàn)代白話到漢語規(guī)范化的發(fā)展歷程,對語言的感受和認識自然遠比缺乏如此經(jīng)歷者來得豐富剴切。他從最初提倡“有所為而為”,發(fā)展到主張“有所為有所不為”,始終堅守“救人之心”“服務社會”“喚醒民眾”的文化立場,自覺踐行“決不為了追求經(jīng)濟效益而不顧社會效益”“決不肯辜負讀者”的編輯出版宗旨。他認為編輯出版工作是教育工作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編輯對出版物負有重大責任,“編輯不好當,絲毫馬虎不得”[3],務必采取審慎態(tài)度,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他指出:“語言是作者可能使用的唯一的工具,成敗利鈍全在乎此?!盵4]對編輯出版工作者而言,不把語言學好就等于砍柴的沒有把刀磨好。“編書、寫文章有差錯,使讀者受害,即便是小錯,也成了大事”,“應該把自己負責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拿到天平上衡量一下他的輕重”,“對書刊中的每一個詞句,每幅畫片,每一個標點符號,都要采取極端負責的態(tài)度”[5]。這是確保出版物思想性、科學性和實用性的基礎,也是服務于時代和社會、取信于作者和讀者的前提。葉圣陶主持和參與了一系列漢語建設和出版規(guī)范的工作,大力提倡使用白話文,力主規(guī)范現(xiàn)代漢語(包含規(guī)范的語法、修辭、詞匯、標點),推廣簡化字和去除異體字,主張整理和統(tǒng)一印刷字體,推行書刊難字注音等。1951年8月27日在第一屆全國出版行政會議上,他發(fā)表《為提高出版物的質(zhì)量而奮斗》的講話,針對出版物“輾轉(zhuǎn)傳抄、潦草塞責、牽強附會等毛病”,批評了粗制濫造的出版現(xiàn)象。1955年11月在全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座談會上,他提出鑄造簡化字銅模和全盤整理所有銅模,使出版界所用鉛字完全劃一等倡議。在長達70多年的編輯出版生涯中,葉圣陶不忘初心、身體力行,為推進漢語和出版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葉圣陶“嚴把語言文字關”的具體意見大致可以概括為三點。一是要注意“表現(xiàn)意思是否正確”。語言的使用反映了作者的價值觀和對事物的認知度,壞的語言習慣會牽累內(nèi)容、因辭害意。他在《一些簡單的意見》中說,“不能拋開了意思談語言,也就是不能不管內(nèi)容專談語言”,在《葉圣陶選集·自序》中又說,“講究的內(nèi)容惟有裝在講究的語言里頭,才見得講究”,“講究的語言是講究的內(nèi)容的具體表現(xiàn)”。二是要“認真錘煉語言”。他在《同編輯記者同志談心》中專門談到“認真錘煉語言”的問題,在《端正文風》中進一步闡釋為“盡可能寫得準確、鮮明、生動,念起來上口,聽起來順耳”。在《談談語法修辭》中提出基本要求:“用詞要精”,“造句要工”,“要簡潔明快”,“要明晰暢達”。說得通俗些,就是用最少的語言盡可能表達豐富的內(nèi)容,就是要找到表達意思最適合的語言,就是要“做到再不能更動一個字”。三是要注意“語言的規(guī)矩”。所謂“規(guī)矩”就是語法,就是“通行的說法”,就是規(guī)范化的要求,就是“要促使每一個說話和寫文章的人,特別是在語言使用上有示范作用的人,注意語言的純潔和健康”[6]。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誠如他在《關于使用語言》中所言,“這些不是清規(guī)戒律,全部為了語言的一致”。講“道理”是內(nèi)容上的要求,是寫作的出發(fā)點,也是寫作的目的;講“錘煉”是表達上的要求,是為了準確妥帖、鮮明生動;講“規(guī)矩”是形式上的要求,是為了文從字順、合乎規(guī)范。語言現(xiàn)象是復雜的,這三個方面既相對獨立,又互相交集。
至于如何具備這樣的能力,最大限度減少認識的偏差和表達的疏漏, 增強語言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葉圣陶的經(jīng)驗是人品比技術更重要,要有廣博學識和職業(yè)素養(yǎng),還要有對語言文字的敬畏之心,“語文修養(yǎng)不嫌其多,要從各方面去鉆研,去吸收,使化為自己的東西,就是我常說的變成自己的血肉,才能左右逢源,運用自如”[7]??傊诠?,匠于心,品于行,貴于恒,認認真真地把每一本圖書、每一期報刊做到極致。
二
葉圣陶對語言的本質(zhì)、功用和規(guī)范化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見解,深知作品內(nèi)容再好,沒有相應完美的語言也難以吸引人,更別說開卷有益了。倘若語言文字上有差錯,哪怕是一個標點符號,也會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
葉圣陶從1909年編輯油印的學生刊物《學藝日刊》,到1984年編校最后一部書稿《周恩來論統(tǒng)戰(zhàn)工作文集》及其注釋稿,始終對語言文字有著分外嚴格的要求,直到耄耋之年還在為報刊書籍中不合語法及錯別字不少的現(xiàn)象憂心忡忡,而對舊時出版物標注“??闭摺泵忠允距嵵氐淖龇H為推崇。他早年在商務印書館當編輯和校對,商務版的知識讀物和教科書都不容許有錯別字,從此養(yǎng)成了“嚴把語言文字關”的習慣。他編輯工具書《十三經(jīng)索引》,在凡例、編排、斷句、注釋等方面,頗費時費力,卻不敢稍有懈怠?!暗谘宰⑨?,一語弗悉其源,則攤書尋檢,目光馳驟于紙面,如牧人之偵亡畜,久乃得之,甚矣其憊”[8]。該書因此成為葉至善眼里葉圣陶“編輯過的最別致的書”,使無數(shù)人獲益。他審閱田世英編撰的《開明新編本國地理》,50多萬字的初稿逐字逐句推敲修改,甚至連一個標點符號也不輕易放過。田世英對此感觸很深:“他不僅親筆修改,修改后還不厭其煩地向我說明他為什么要這樣改動。這種培養(yǎng)編輯者水平,提高出版物質(zhì)量,向讀者負責的精神,實在令人欽佩?!盵9]他主編《中學生》雜志,每期都有《編輯后記》,內(nèi)容無非文章導讀或欄目說明,其中不少談及語言問題;應讀者要求增設《文章病院》專欄,修改潤色語言,分析常見語病,成為該刊一個招牌欄目。他擔心文稿字跡不清會增加排字工人的負擔,增加出錯率,遇到比較潦草的稿子總要用紅筆代描端正,必要時還會自己動手用工整楷書謄抄一遍。作家秦牧回憶:“我寫字素來比較了草(筆者注:根據(jù)新的漢字使用規(guī)范“了”今應為“潦”),抗戰(zhàn)期間我在重慶給《中學生》寫過一篇稿子,聽書店朋友說,那稿子也是葉老親自處理的,他嫌字跡潦草,竟親自代謄抄了一遍。我聽后又是慚愧,又是銘感,此事對我的教訓很大?!?[10]語言學家呂叔湘稱道:“圣陶先生看稿子真當?shù)闷稹唤z不茍四個字,不但是改正作者的筆誤,理順作者的語句,甚至連作者標點不清楚的也用墨筆描清楚。從此我自己寫文稿或者編輯別人的文稿的時候也都竭力學習圣陶先生,但是我知道我趕不上圣陶先生?!盵11]
葉圣陶解放前署名(合署)編制的中小學語文教科書有十幾種數(shù)十冊,在《開明國語課本·編輯要旨》中,他設定的目標是:“用詞力求正確,造句力求精密,務期與標準語相吻合,堪為兒童說話作文的模范?!薄堕_明國語課本》堪稱民國經(jīng)典教材,至今仍備受贊譽。葉圣陶主持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期間,編輯出版了四套約五百種教學大綱、教科書、參考書,許多書稿的修改加工凝結著他的心血,有日記可資佐證。1953年3月19日日記:“續(xù)看心理學稿一章,至此,上冊之七章全已改過,下冊尚未交來?!?月12日日記:“昨日陳俠交余教育學稿一章,今日看之,于不妥處一一為之眉批,希社中同人仔細參詳。”還特意“囑陳俠保存余粘于稿上之全部紙條,俟心理學排校完畢,據(jù)此比照研究,或可找出些東西以饗同人”。葉圣陶還創(chuàng)辦了內(nèi)部刊物《出版情況》和《編輯工作》,親自撰寫《〈課本中的數(shù)字使用問題〉的按語》《編輯施工計劃》等,為編輯出版人員提供學習與交流的園地。葉圣陶深知教材比其他出版物對語言有更高要求,必須做到心中有教學、有老師、有學生,時時處處想著怎樣讓師生切實獲益。他說:“編輯拿出來的是語言,寫在課本上的是語言,能否給人好的影響,這一點非常重要,非注意不可?!盵12]入選教材的作品不乏文質(zhì)兼美的佳作,像傳統(tǒng)語文教材《背影》,“這篇文章通體干凈,沒有多余的話,沒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13]。對需按教材要求進行加工的入選作品,葉圣陶注重集思廣益,絕不強加自己的觀點。都德的《最后一課》入選中學語文教材時,他組織各方力量,包括語文編輯室負責人、主要編輯(責任編輯)、熟悉北京話和普通話的同志、通曉法文的專家,共同修改把關。據(jù)葉圣陶1952年12月2日日記,他覺得有的課本中“縮小幾倍”的說法似不妥,先后與多位專家商談,最終采納了正確的意見:“不宜死看‘倍字,宜將‘擴大幾倍、‘縮小幾倍合成一個概念看?!當U大幾倍即乘以幾,‘縮小幾倍即除以幾,只需向?qū)W生說明,亦無多妨礙?!?/p>
葉圣陶強調(diào):“出版事業(yè)首先要抓緊撰著編輯這一環(huán),不憚斟酌再三,不厭屢易其稿,務求做到盡可能完善;同時對排版、印刷、裝訂、發(fā)行等工作也決不放松一絲半毫?!盵14]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葉圣陶編輯出版生涯中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缺乏工匠精神是難以企及的。
三
葉圣陶對自己的作品更是一絲不茍,他是語言修改最多、最細、最嚴的中國現(xiàn)代作家,這是其工匠精神的又一生動寫照。他從小讀文言,又受吳語方言影響,加上五四時期現(xiàn)代白話剛開始創(chuàng)立離成熟還有很大差距,凡此種種難免會在作品中留下印記。對此他有清醒認識,“依照普通話的語法”這些非改不可,但不是簡單刪除,而是“恰當?shù)厝∩帷?,包括吸收文言、方言中仍有生命力的成分,以及塑造人物刻畫性格所必需的成分。葉圣陶自謂有“斟酌字句的癖習”,從詞匯、語法到修辭,從實詞、虛詞到標點,從句式選擇到“上口順耳”,均在“斟酌”的范疇。他說自己“下筆向來是慢的;寫了一遍,要重復誦讀三四遍,多則十幾遍,其實也不過增減幾個字或者一兩句而已”[15]。一旦自己的作品入選教材,或有結集和再版的機會,他都會對語言進行認真修改。語言是表達的媒介,是文章的根基,葉圣陶深諳其道。在他看來,語言修改“不是枝節(jié)的事兒,不是純技術的事兒”[16],為使語言達到最恰當最完美的表達效果,他總是精益求精、反復揣摩、改了又改,直到切實滿意為止。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出版《葉圣陶文集》,葉圣陶在“前記”中說:“內(nèi)容如果改動很大,那就是新作而不是舊作了”,因此修改集中在語言加工上。第一卷“把各篇都改了一遍”,“我用的是朱筆,幾篇改動很多,看上去滿頁朱紅,好像程度極差的學生的課卷。改動不在內(nèi)容方面,只在語言方面”;第二卷“逐篇看過,把字句改過”,“到處是朱筆的涂抹和改字”;第三卷“各篇都做了文字上的修改”。中國少兒出版社1956年出版《葉圣陶童話選》也是如此,“后記”寫道:“我選了十篇,每篇都給修改,在語言方面加工?!?/p>
來看幾個文本的語言修改案例。
“街上一陣大亂。兵士奔來奔去,象圈野馬一樣,用長槍攔截逃跑的人”。(《皇帝的新衣》)(筆者注:根據(jù)新的漢字使用規(guī)范“象”今應為“像”,下同)句中“街上一陣大亂”原為“一陣的擾亂”,“擾亂”是動詞性的,有“使之亂”的意思,“大亂”是名詞性的,突出了亂的程度,改后更達意,同時才能用“街上”“一陣”來修飾;“攔截”原為“攔住”,“逃跑”原為“逃避”,詞義有差別,改后更切合具體情境;“象圈野馬一樣,用長槍攔截逃跑的人”原為“用長槍象攔豬一般攔住逃避的人”,改后褒貶色彩截然不同,暗喻民眾渴望自由的情緒,也為結尾民眾奮起反抗暴君埋下伏筆,同時調(diào)整詞序,把較長的句子改為較短的句子,有利于語氣的順暢和意思的傳達。
“一個滿天星斗的夜里,他看守著田地,手里的扇子輕輕搖動。新出的稻穗一個挨一個,星光射在上面,有點發(fā)亮,象頂著一層水珠;有一點兒風,就沙拉沙拉地響”。(《稻草人》)句中“滿天星斗”原為“星光燦爛”,改后淡化了贊嘆意味,趨向客觀寫實;“夜里”原為“夜間”,“田地”原為“田畦”,“新出”原為“新結”,雖只是同義詞替換,改后表述更妥帖明了;“稻穗一個挨一個”原為“谷實肩挨著肩”,“谷實”有生造之嫌,用“肩挨著肩”來形容失之牽強,改后順應了通常的習慣,描寫也更到位;“有一點兒風,就沙拉沙拉地響”原為“輕風過時,發(fā)出瑟瑟的低響”,改后少了文言和書面的氣息,多了口語化和生活化的韻味,與新增的“星光……水珠”句相得益彰,既繪聲繪色,又通俗易懂。
“一個小學校,一個容納兩百多學生的小學校,將要隸屬在一個人的管理之下,孩子們在里頭生活著,發(fā)展著,這實在不是一項細小的事業(yè)”。(《搭班子》)句中“容納”原為“包容”,“管理”原為“處理”,“一項”原為“一件”,改后表意更準確貼切;“生活著”的前面原無“孩子們在里頭”,加上必要的主語句子才完整,上下文語意才貫通。
值得一提的是,葉圣陶還能做到從諫如流,躬身垂范。他的《蠶和螞蟻》入選教材,因有人提出普通話里只說“蠶”,不說“蠶兒”,就將原題和原文中的“蠶兒”全部改為“蠶”。又如《多收了三五斗》,因有讀者提出“鄉(xiāng)親……又從船梢頭拿出咸菜和豆腐湯之類的碗碟來”,應在“咸菜和豆腐湯之類”前面加上“盛有”或“裝著”之類,他很快給讀者回信表示加上“盛著”即可,又去信人教社中語室希望課本再版時“照此修改”。身為負責教材工作的主要領導和權威專家,葉圣陶的大家風范和人格魅力可見一斑。
葉圣陶從不滿足于“差不多”,為了遣詞造句的恰到好處可謂不遺余力。工匠精神乃務本之道,無論什么行業(yè)職業(yè),慢工出細活的道理概莫能外。上述幾例在葉圣陶作品中頗具代表性,不是字斟句酌、“精細打磨”,不會有這樣的語言效果。除此之外,葉圣陶作品的語言修改,還涉及動詞、形容詞的推敲,詞的語素次序的調(diào)整,名詞詞尾的取舍,代詞、副詞、助詞、連詞、介詞的選用,關聯(lián)詞的呼應,音節(jié)的變換,以及標點符號的增刪調(diào)換等,限于篇幅姑且從略??梢哉f,在他筆下語言的運用永遠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經(jīng)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結構、思想意識、生活方式都在發(fā)生劇烈變化,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來臨使一切工作都需要提速,對出版業(yè)和出版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漢語正加快走向世界,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網(wǎng)絡用語流行,街頭廣告語泛濫,“木有”(沒有)、“童鞋”(同學),“杯具”(悲?。?、“吃藕”(丑)、“擴列”(擴充好友列表),更有不知所云的“狗帶”“十動然拒”“人艱不拆”等,造成對漢語的污染與顛覆。葉圣陶認為,推廣普通話,使用統(tǒng)一的語言,“是作為一種嚴肅的政治任務提出來的”,文化工作者“應該而且也必須擔當這個任務”[17]。有了漢字才有了綿延不絕、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漢語傳承體現(xiàn)了民族精神的積聚、追求和堅守,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國家文化安全的大問題。毋庸置疑,出版業(yè)和出版人正面臨空前的嚴峻挑戰(zhàn),更要有自覺的歷史擔當。
古往今來,工匠精神對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經(jīng)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以后,迅速成為各行各業(yè)的熱詞,出版業(yè)也不例外。葉圣陶“嚴把語言文字關”是對編輯工匠精神的生動詮釋,為所有使用漢語的人尤其是編輯出版工作者樹立了光輝典范。
注 釋
[1][5]葉圣陶.葉圣陶出版文集[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6:26,40
[2]葉圣陶.語言和語言教育[N].光明日報,1953-10-11
[3]葉圣陶.我和商務印書館[J].新聞研究資料,1982(4):154-156
[4][7][17]葉圣陶.關于使用語言[J].人民文學,1956(3):1-2
[6]人民日報社論.為促進漢字改革、推廣普通話、實現(xiàn)漢語規(guī)范化而努力[N].人民日報,1955-10-26
[8]葉圣陶.《十三經(jīng)索引》自序[M]//葉圣陶集第18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309
[9]田世英.飲水思源憶開明[M]//中國出版工作者協(xié)會.我與開明.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5:74
[10]秦牧.贊開明書店[M]//中國出版工作者協(xié)會.我與開明.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5:56
[11]呂叔湘.懷念圣陶先生[J].新文學史料,1988(3):22-25
[12]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09
[13]葉圣陶.文章例話·朱自清《背影》[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8
[14]葉圣陶.葉圣陶散文乙集[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4:613
[15]葉圣陶.隨便談談我的寫小說[M]//中國現(xiàn)代作家選集·葉圣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30
[16]葉圣陶.一些簡單的意見[J].中國語文,1953(1):4-5
(收稿日期:2017-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