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亞光
公元383年,東晉與前秦在今安徽壽春的淝水展開決戰(zhàn)。晉兵以八萬之眾擊敗了號稱“百萬”的秦軍,取得了淝水大捷。這次戰(zhàn)役不僅作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流傳于世,而且以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事件而彪炳史冊。在這次決戰(zhàn)中,東晉方面以宰相謝安為首的陳郡謝氏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他們不僅領導、指揮了這次戰(zhàn)役,而且還直接參加了決戰(zhàn)。但是,淝水之戰(zhàn)的勝利并未給謝安及其家族帶來福祉,相反,等待他們的卻是頻仍的厄運。戰(zhàn)后,謝安被排擠出朝廷,謝玄解甲東歸,謝氏家族從其發(fā)展的頂峰跌落下來,從此一蹶不振。淝水之戰(zhàn)為何在陳郡謝氏族譜上成了由盛而衰的標志呢?本文擬從謝氏家族在東晉的發(fā)展軌跡入手,結合東晉門閥政治的特點,對淝水之戰(zhàn)前后謝氏家族的政治沉浮及其緣由做一初步探討。
一、新出門戶 晉之純臣
在東晉歷史舞臺上,陳郡謝氏曾像瑯琊王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太原王氏一樣,“與馬共過”天下。但從氏族淵源而論,謝氏門戶之起最晚,故被時人稱為“新出門戶”。謝鯤、謝裒是謝氏家族中定居江東的第一代人。由此上溯,有史可考的也只有兩代。其父謝纘,只是曹魏的一位典農中郎將,位不高,名不顯;其父謝衡“以儒素顯”,“博物多聞”,在西晉算是一位“碩儒”,曾仕于晉武、晉惠之時,先后任過“守博士”、“國子博士”、“太子少傅”、“散騎常侍”等職,但他的學識與西晉元康年間的玄學不相吻合,故未被世人所重用??梢?,在魏晉時期,陳郡謝氏只是一般的家族而已。謝鯤“永嘉之亂”后才渡江南來,他英年早逝,在東晉只度過了四個春秋。因此,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只是西晉的一位官吏。其弟謝裒曾在東晉元、明、成、康四朝先后擔任過侍中、吏部尚書、吳國內史等職,但地位、名望遠非瑯琊王氏相比。謝氏第二代人謝尚、謝奕、謝據(jù)、謝安、謝萬、謝石,或生于江北,或生于江東,在東晉初年尚處于幼童時代。因此,一些資深的士族對他們往往不屑一顧。但他們并不自卑,而是勤奮好學,“善屬文,能談論”,“識局貞正”,多有“經國之才略”。如“好易老,善音樂,以琴書為業(yè)”的謝鯤主動與時世崇尚的“玄學”接軌,在當時享有“四友”、“八達”之譽。第二代中的謝尚,八歲時“語已神悟,自參上流”,被人比作“顏回”(《世說新語箋疏·言語》)。他“善音樂”,學問頗深,被世人目為“令達”(《晉書·王蒙傳》)。謝安“弘粹通達,溫雅融暢,善行書”(《世說新語箋疏·德行》),“才峰秀逸”,“悠然遠想,有高世之志”。謝萬“才器俊秀”,“善屬文,能談論”,早已知名”。第三代中謝玄“有經國才略”,謝琰有“軍國才”。第四代中謝混少有美譽,以“文學砥礪立名”,謝邈“性剛鯁,無所屈擾,頗有理識”。第五代中謝靈運“幼便穎悟,少好學,博覽群書,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宋書·謝靈運傳》)。人才輩出的謝氏家族不僅改變著老牌世族對他們懷有的成見,而且逐漸得到司馬皇室的重用。他們在晉廷擔任的官職越來越多,職位越來越高,終于形成了與司馬皇室共治天下的局面。
作為“新出門戶”的陳郡謝氏之所以能達到“與馬共天下”,除其文武之才而外,還在于他們對司馬皇室別無異心,是一批“戮力王室”、“義存輔導”、“心忠匡翼”的純臣。如王敦之亂時,謝鯤被“逼與俱行”,既克京邑,鯤勸敦朝覲,“若能朝天子,使群臣釋然,萬物之心,于是乃服。仗民望以從眾懷,盡沖退以奉主上,如斯則動侔一匡,名垂千載”(《世說新語箋疏·規(guī)箴》),心中想到的仍是司馬皇室。在東晉整個歷史時期,謝氏始終以“戮力王室”為己任,以“不得罪天子”為座右銘,因而博得了司馬皇室的重用。這就是“新出門戶”的陳郡謝氏在淝水之戰(zhàn)前得以執(zhí)掌朝政,開創(chuàng)“與馬共天下”歷史局的關鍵之所在。
二、群謝參戰(zhàn) 淝水大捷
淝水之戰(zhàn)是陳郡謝氏“戮力王室,克復神州”行為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在這次決戰(zhàn)中,謝氏家族直接參與策劃、指揮的有謝安、謝石、謝玄、謝琰等人,幾乎囊括了這次決戰(zhàn)的決策權和指揮。謝氏之所以能肩負起這一重任,是基于戰(zhàn)前半個多世紀中逐漸發(fā)展起來的政治、軍事勢力。
謝安是淝水之戰(zhàn)的決策者、總指揮,同時,也是將謝氏家族的政治地位推至頂峰的一位關鍵人物。但他在40歲前,卻高臥東山,縱情山水。升平三年(359年),當謝萬北征兵敗,被朝廷廢為庶人,謝氏家族面臨門戶中衰時,他毅然改變初衷,出山入仕,在桓溫部下當了一位司馬。他為了門戶之計,忍辱負重,臥薪嘗膽,孜孜經營,在桓氏與司馬皇室的政斗中,明察秋毫,“戮力王室”,以至入輔中央,由侍中而吏部尚書、仆射、將軍、揚州刺史、中書監(jiān)、驃騎將軍、錄尚書事?;笢厮篮螅⑽淠暧?,謝安獨掌朝政,政由安出。謝氏家族的政治地位令人刮目相看。謝安在光宗耀祖、振興門戶的同時,也極力維護同其他世家大族的友好關系,并改革稅制,以泄民怨。于是,“德政并行,文武用命”,“君臣和睦,上下同心”(《晉書·苻堅載紀》),從而為淝水大捷奠定了牢固的政治基礎,也為謝氏家族建立淝水戰(zhàn)功鋪平了道路。
謝尚、謝奕、謝萬出刺荊豫州,壯大了謝氏家族的軍事勢力。東晉時期的豫州是指僑立于江淮之間的“南豫州”,上連荊、江,下扼建康,豫州失守,建康必然告危。因此,對于豫州刺史的選派,司馬皇室十分謹慎,被選派的官員不僅要有“軍國之才”,而且更需“效忠之心”,兩者缺一不可。這樣,豫州刺史的重任便自然落到了謝氏家族成員的身上。首擔此任的是謝尚。建元初年,他由給事黃門侍郎出為建武將軍、歷陽太守,后轉督江夏、義陽、隨三郡軍事,江夏相,官至豫州刺史。謝尚之后,繼任者為其從弟謝奕、謝萬。從謝尚到謝萬,謝氏經營豫州長達14年。而這14年則是以桓溫為代表的譙國桓氏出鎮(zhèn)荊州,逐漸坐大,覬覦朝廷的14年。由于謝氏三兄弟把持豫州,扼制了桓氏勢力,從而使晉廷度過了相對安定的14年,即被史家稱贊的“永和新政”。
謝玄組建北府兵展示了謝氏家族的軍事才能。寧康元年(373年),針對方鎮(zhèn)擅權與北方羌氐壓境的嚴峻形勢,為了謝氏家族的長遠利益,謝安開始籌建“北府兵”,并將具體事務交給侄兒謝玄負責。謝玄不負眾望,積極經營江北諸軍事,并在京口、廣陵一帶“多募勁勇”,組建了一支虎虎有生、驍猛善戰(zhàn)的北府新兵。北府兵在謝安、謝玄的統(tǒng)帥下,在拱衛(wèi)建康,抵御北敵中“戰(zhàn)無不捷”,“百戰(zhàn)百勝”,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謝氏家族之所以取得淝水大捷的赫赫戰(zhàn)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北府兵為其做了奠石。
淝水之戰(zhàn)前謝氏家族的政治地位、軍事勢力、軍事才能已如上述。下面再具體看看他們是怎樣決策、指揮這場戰(zhàn)役的。
首先,謝安運籌帷幄,“指授將帥”,從總體上對這次戰(zhàn)役作了部署、安排。眾所周知,淝水之戰(zhàn)只是晉秦遭遇戰(zhàn)中一次大而關鍵性的戰(zhàn)役。對于苻堅大軍南下,身為宰相的謝安早有思想準備,并在軍事上做了防御,如組建北府兵等。當苻融所率的30萬先鋒部隊抵達潁口(今安徽潁上縣)時,謝安力持鎮(zhèn)靜,以堅決抗敵的態(tài)度安定朝臣,樹立信心。然后積極采取抗敵措施,推派尚書仆射謝石為征討大都督指揮全軍,選派優(yōu)秀將領,徐、兗二州刺史謝玄為前鋒都督,和將軍謝琰、劉牢之、桓伊等精兵八千去迎擊秦軍。另派將軍胡彬帶領水軍五千增援壽陽。如此等等,說明謝安對即將進行的淝水之戰(zhàn),已從兵力、將領等方面做了統(tǒng)一的調遣和安排。因此,當謝尚問計謝安時,“安夷然無懼色,答曰:‘已別有指,既而寂然。玄不敢復言,乃令張玄重請,安遂命駕”出游,晚間“指授將帥,各當其任”(《晉書·謝安傳》)。
其次,謝石作為前敵總指揮,直接指揮了這次戰(zhàn)役。謝石雖武略不及侄兒謝玄,但在淝水戰(zhàn)前也曾出入行伍。針對秦軍西起鄂北東到壽陽的全面進攻,身為征討大都督的謝石在前線經常召集謝玄、謝琰、劉牢之等將領分析敵情,商討戰(zhàn)略。當朱序告知“若秦百萬之眾皆至,則莫可敵也。及其眾軍未集,宜在速戰(zhàn)”的軍情后,謝石召集眾將改變了戰(zhàn)略,由原來的消極防御改為積極主動進攻。劉牢之進攻洛澗,夜襲秦營,斬殺梁成就是這一戰(zhàn)略思想指導下,晉兵取得的第一場勝仗??梢姡撬蠼菖c謝石的正確指揮密不可分。
第三,謝玄、謝琰統(tǒng)帥士兵,沖鋒陷陣,戰(zhàn)斗在第一線。淝水之戰(zhàn)中,謝玄官職為前鋒都督,謝琰為將軍,他們身先士卒,率領晉軍作戰(zhàn)在前線,極大地鼓舞了士氣,他們在前線具體而正確的指揮則為東晉的速勝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淝水之戰(zhàn),東晉方面從組織到部署,從戰(zhàn)略制定到指揮作戰(zhàn),無不凝聚著謝氏家族成員的智慧和才能。而在淝水之戰(zhàn)中沖鋒陷陣,肩負著“破敵”重任的主力軍“北府兵”又是謝安叔侄一手組建的。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論,可以說淝水大捷來自于“群謝”參戰(zhàn)。
三、功高不賞 晉末慘運
淝水之戰(zhàn)以東晉的勝利,前秦的潰敗而告終,東晉境內群情振奮,晉初以來,王導夢寐以求的“克服神州”的愿望,大有實現(xiàn)的可能。正當謝安“欲混一文軌”,上疏北征,謝玄等人率眾北伐幽冀之時,東晉卻將謝安擠出朝廷。隨之,又解除謝玄的兵權,謝氏家族在東晉的軍政地位旋即逆轉。淝水大捷為東晉帶來了安定,卻給謝氏家族帶來了“厄運”。
謝安出鎮(zhèn)廣陵。太元八年,當秦軍壓境,謝安等人積極應戰(zhàn)時,晉廷皇室及其他士族就對以謝安為代表的謝氏家族存有戒心。當時,晉孝武帝起用了他的弟弟司馬徒、瑯琊王司馬道子“錄尚書六條事”,分了謝安的相權。而桓沖則散布流言,詆毀謝氏,蠱惑人心。淝水大捷使流言不攻自破,但他們對謝氏的嫉妒之心卻有增無減。于是,在晉廷掀起了一股排擠謝氏的濁浪。謝安在淝水大捷后非但未實現(xiàn)“欲混一文軌”的宏愿,反而被排擠出朝廷,“出鎮(zhèn)廣陵步丘,筑壘曰新城以避之”(《晉書·謝安傳》),旋即而卒。
謝玄解駕東歸。淝水戰(zhàn)后,盡管晉廷未及時封賞有功戰(zhàn)將,但北府兵在謝玄、劉牢之率領下,士氣高漲,他們乘勝追擊,對前秦展開了北伐。正當謝玄率軍挺進幽冀,捷報頻傳之時,傳來了叔父謝安被擠出朝廷,憂疾而卒的噩耗,謝玄“痛百常情”。但他“含哀忍悲”,以“隆國保安”為要,繼續(xù)馳騁沙場。但為司馬道子所操縱的晉廷朝議,卻以“還京口療疾”為名,解除了他的兵權。謝玄退就會稽的第二年便告別了人世。其叔謝石也在同年去世,而此時的謝琰則“遭父(謝安)憂去官,服闋”在家??梢?,在淝水戰(zhàn)后不到五年時間里,謝氏家族的軍政大權被一一剝奪,并從此與政軸要位無緣。
面對家族地位的變化,謝氏的后裔不得不棄武從文,寄情山水,把注意力轉到莊園的開拓,以求得在經濟領域中的地位和發(fā)展。謝靈運在《山居賦》中曾對這一變化作過如下描述:“余祖車騎(玄)建大功淮淝,江左得免橫流之禍。后至太傅(安)既薨,建圖已輟,于是便求解駕東歸,以避君側之亂。廢興隱顯,當是賢達之心。故選神麗之所,以申高棲之意。經始山川,實基于此?!保ā端螘ぶx靈運傳》)
四、謝氏沉浮 門閥使然
通過以上的析述,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其一,謝氏家族的發(fā)展以淝水之戰(zhàn)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自謝鯤、謝裒兄弟渡江南來,至晉末謝晦等人慘遭殺戮,謝氏在東晉經歷了五代人。從其發(fā)展軌跡而論,淝水之戰(zhàn)則為前后期的分界線。戰(zhàn)前半個多世紀,謝氏家族積極開拓,努力進取,家族興旺,門戶鼎盛。戰(zhàn)后將近40年,謝氏家族則倍受冷落,慘遭殺戮,門戶衰敗。戰(zhàn)前的發(fā)展主要是事功,以政治為本,軍事為輔;戰(zhàn)后則棄武從文,縱情山水,以尋求在經濟、文化領域中的發(fā)展和地位。
其二,謝氏家族雖經歷了興衰兩個截然不同的時期,但它“戮力王室”,對司馬皇室別無異心,始終忠心耿耿。謝鯤勸王敦朝覲天子,謝尚等人經營豫州,謝安推行“鎮(zhèn)之以靜”的政治、經濟、軍事政策,謝玄北伐,謝琰討王恭、孫恩等,皆是謝氏“戮力王室”、“隆國保家”、憂國憂民的典型事跡。
其三,東晉的門閥政治決定了謝氏家族的厄運。東晉門閥政治,按田余慶先生的解釋,“是指土族與皇權的共治”,“是中國古代皇權政治在特定條件下的變態(tài)”,它不僅“是皇權與土族勢力的某種平衡”,而且也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得以上升的某幾家士族權力的某種平衡”(參見田余慶著《東晉門閥政治》第353頁),謝氏家族在淝水之戰(zhàn)前的發(fā)展歷程及其地位就是這幾種權力相互平衡的結果。在謝氏取得“與馬共天下”之前,瑯琊王氏、穎川庾氏、譙國桓氏已分別與司馬皇室共過天下,而在他們與司馬共同治理東晉過程中,總是“主弱臣強”。為此,司馬氏不得不采取扶持一族,打擊一族的措施,以維持皇權的地位。而幾家士族在其“羽毛”未豐之前,則積極與皇室聯(lián)手合作,以抬高其家族的地位,進而達到“與馬共天下”的目的。謝氏家族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以其“效忠”之心、文武之才被司馬皇室相中的。謝安在淝水戰(zhàn)前之所以能夠取代桓氏,操縱軍政大權,完全得力于司馬皇室的支持。淝水之戰(zhàn)的勝利,謝氏家族成員的顯赫戰(zhàn)功,不僅遭到其他士族嫉妒,而且也使司馬氏感到恐慌。盡管謝氏處處“精忠報國”,無覬覦之心,但對司馬皇室來說,謝氏家族的顯赫地位已構成了對他們的威脅,“共治”的天平已發(fā)生了傾斜。于是,他們開始有意疏遠、冷落謝氏,尋求其他士族取而代之,淝水戰(zhàn)后,晉廷對參戰(zhàn)有功人員遲遲不加封賞,謝安被排擠出朝廷,謝玄解駕東歸,無不由此而然。此后,謝氏家族永遠離開政軸要位,直至晉末,厄運頻仍,慘遭殺戮。謝氏家族作為東晉門閥政治的犧牲品,其可謂其盛也勃焉,其敗也速焉。
綜上所述,陳郡謝氏自南渡以后,以其文武之才效忠于晉廷。在司馬皇室的扶持下,其文武之才得到了充分展示,從而在東晉政治舞臺上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在淝水之戰(zhàn)前取得了“與馬共天下”的地位。謝氏家族在淝水之戰(zhàn)中,運籌帷幄,指授將帥,運用機動靈活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擊敗前秦大軍,取得了淝水大捷。但功高震主,謝氏家族的廣大成員不僅未及時得到封賞,反而逐漸被削奪了軍政大權。在司馬皇室與其他氏族的聯(lián)合攻擊下,謝氏家族終于退出了東晉政治舞臺。
(作者系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研究員)
責任編輯: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