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數(shù)的自我
一個人是復數(shù)的存在物。按照某個原始民族的說法是每一個人都擁有三個靈魂。一個人的自我是復數(shù)自我中的一個。自我是一個時間上的序列呈現(xiàn)過程,自我的生成沒有終結之時。對于寫作者來說,即使當生命終結時他的復數(shù)的我還會繼續(xù)成長下去。因此寫作作為永遠的成長現(xiàn)象值得一試。
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取決于這個復數(shù)的我與唯一的我之間的充滿靈性的對話。
口語與書寫
在口語表達之前,我一點兒都不喜歡事先寫好,那樣演講的時間就不是一個真實的時間,而是一個自己的重復、一個前一時刻的復制品了。其中的虛假還包括著真實的、此刻的自我不在場。不知道為什么我有點兒固執(zhí)于這個,寧愿語塞一時,而不愿事先備課。這個習慣是源于我骨子里是一個“口語主義者”或口語本源論者嗎?或許是不想讓書寫或文字覆蓋了稀少的說話或口語表達的時刻嗎?雖然我喜歡寫作,喜歡書寫,那是因為我是孤獨的,是因為假想的讀者不在場;也因為我熱愛書寫表達方式中允許更多的復雜性、歧義性和來源不明的神秘主義??墒窃诿鎸β犝叩臅r候,如果還是以書寫為本,那豈不是取消了口語表達嗎?是不是口語中的表達更多地體現(xiàn)了我意識中的“在場”,思想的“不完備性”和“未完成性”?
身體的思想
人們今天把身體或肉身過度地小資化了。在古老的范疇里,肉體意味著暫存、痛苦與死亡,意味著激情與罪孽,身體糾纏著一個注定腐朽與死亡的物質世界。這正是與身體一致的思想所恐懼的,正因如此,思想才渴望與純粹思維的靈魂相統(tǒng)一。今天關于身體的思想被狂歡化了,或許不過是被一些小伎倆娛樂化了。似乎徹底告別了貧困、饑餓、壓抑與疾病——似乎欲望與滿足欲望的對象近在咫尺,人人唾手可得。
然而,如果有音樂的聽覺的話,思想就會進入身體的半音區(qū),痛苦與死亡、激情與罪孽,依然在那些黑鍵上演奏。
隱喻,同一性的世界
“一的一切。一切的一?!倍嗝垂爬系囊环N夢想。最初它是一種神學,神在一切之中,一切都是神的表現(xiàn)。神學渴望著解決一與多的關系,即哲學上所說的本質與現(xiàn)象的關系。“一”是神學的一個夢想的詞匯,那意味著上帝,意味著神。在神學和神話被哲學化的過程中,“理式”“道”“太一”“邏各斯”充當了同一性的理性形式,充當了“一”。 一切現(xiàn)象與事物都能夠被還原與追溯到這個同一性與普遍性。因此,一切可見之物也就成為不可見之物的外化形式。存在的事物成為一種符號與表現(xiàn)。存在的事物由此分享著“神”或“一”的神圣性。
神學衰落之后,或者與之同時,詩學成為另一種對同一性與普遍性渴望的表達。詩學的世界是一個萬物“仿佛”的世界。一切事物與現(xiàn)象在“仿佛”“似”“是”的修辭等式中實現(xiàn)同一性。一個事物是自身又是他物。詩學的世界是一個“好像”的世界。
同一性的最終實現(xiàn),似乎是在經(jīng)濟學中完成的。經(jīng)濟學的語言徹底實現(xiàn)了萬物之間的互換,事物的普遍等同于同一。
聲音,音樂
窗外下著雨,嘩嘩啦啦地響。仔細聽,卻可以聽到一些不同的聲音。雨不是滴滴答答,而是這里“滴”,那里“答”;這里“嘩嘩”那里“啦”。有的雨點滴在水中,有的落在土堆里,有的打在樹葉上,有的落在草叢間。有許多個聲源,雨使用的樂隊指揮著整個小小的被工業(yè)和農(nóng)業(yè)壓縮得不真實的自然界。隨著風的加劇,樹葉的聲音一陣陣混淆了雨聲。
現(xiàn) 在
如果追問“現(xiàn)在”這個概念,就沒有一種實驗與外部觀察可以充分滿足對它的描述與解釋。什么是“現(xiàn)在”?我們把什么樣的時間范疇稱之為“現(xiàn)在”?現(xiàn)在這一概念包含著什么樣的一種時間區(qū)分、間隔或劃分?從一種剎那的時間意識說,從一種絕對的流逝著的時間感而言,幾乎沒有能夠停留的“現(xiàn)在”這樣的時間范疇,現(xiàn)在是一個涌流不止的消失著的時間點。在我追問“什么是現(xiàn)在”的時候,那個“現(xiàn)在”已經(jīng)消失了。但我也可以把今天這個晚上稱為“現(xiàn)在”,感受為一種“現(xiàn)在”著的時刻。因為我們的聚會還沒有結束,我們的談話還在進行。你也可以把“現(xiàn)在”這個概念擴展到某個相對固定的事態(tài)所標志的時間,比如學習期間這幾年,你可以說“現(xiàn)在,我們要多讀書,將來(指畢業(yè)之后)……”那么,“現(xiàn)在”這樣的概念的使用可以從一剎那、一會兒,到用以指稱相對較長的時段?,F(xiàn)在相對于過去與未來而被界定、被感知,也依據(jù)某個特殊的事態(tài)或某個獨特的事件。雖然作為絕對流逝著的現(xiàn)在沒有綿延,但一般而言人們說的現(xiàn)在總是包含著一個時間跨度?,F(xiàn)在的時間跨度是被當下的發(fā)生著的或進行著的某個事件所延展著的,即使是聽一支歌這樣的“事件”,冥想或沉默這樣的“事件”。正是這些事件賦予“現(xiàn)在”以內涵,以可以感知的時間流逝過程?!艾F(xiàn)在”的多重感知與認知,取決于人們所談論的事件。不同的事件、事態(tài),以及細節(jié),標記著不同的時間,也標記著不同的“現(xiàn)在”。
內在性
是否還想在文學、在人文學的著作中,尋求最隱秘的思想、未知的經(jīng)驗?沒有最奇異的事物,只有最新異的感知;沒有最不可思議的經(jīng)驗,只有最不可思議的敘述。因此,你一般不會去讀那些閱歷豐富的人的書,不那么喜歡看戰(zhàn)爭紀實、經(jīng)濟分析師或宇航員的文章。你會樂于讀那些沒有走遍世界似乎也沒有參與過戰(zhàn)爭的人、那些因此得以沉淀到自我深處的人的書,比如此刻桌面上伍爾芙的隨筆集。這些名字意味著什么呢——契訶夫,伊姆萊,伍爾芙——不是奴隸制、集中營、戰(zhàn)爭、征稅、股票交易所,而是對這一切包括農(nóng)奴制時代的草原的心靈感知。因為也許,專制統(tǒng)治與焦慮感、入侵戰(zhàn)爭與憂郁癥之間有著非邏輯的聯(lián)系,正如孤獨憂慮與內省、自我完善的努力有關一樣。
文學和人文學話語所感受最深的事物,無論是幸福還是痛苦,都不會被政治、外交、戰(zhàn)爭、經(jīng)濟估算在內。如果沒有戰(zhàn)爭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經(jīng)濟信息就是關注嚴肅問題的人們的事務,聰明的學者都已轉移到經(jīng)濟評論領域。人類社會的事務被當作沒有心肝的計算活動,如果有人感受到痛苦,就只有保持沉默。
身 體
他走動著,喝茶,看書,可是依然覺得身體的核心部分沒有醒來。他喝咖啡,為了刺激沉睡的東西。他感覺一點兒也不了解自己的身體。他知道的只是如果身體全部醒來,它們就會把波動的光投進大腦,那里就會洋溢著清晨一樣的語言。他寫下的話語就是光。而現(xiàn)在,他處在自身的暗影里發(fā)呆。
準備生活
“我在為生活做準備”,我總是這么想,并且為此常常心中油然升起一種莫名的熱情。今天的生活是為了自己未來的生活、一種真正的生活做著準備。就像年復一年的閱讀是為了將來的寫作一樣。文字具有意義,生活也該擁有它令人鼓舞的秘密。然而似乎最值得一過的生活什么時候已溜到身后,還有那莫名其妙的“青春”?!罢鎸崱钡纳顩]有到來,為生活做準備的生活也被粗暴地打斷了,就像神話的被打斷,音樂、詩歌和一切抒情話語的被打斷。如今留下的,似乎只有文字:這難道就是你生活的隱秘手段、抵達正在荒漠化的生活意義的途徑?這將是另一種文字。被擊碎的文字。
消失的話語
喉嚨發(fā)緊是什么感覺?——此刻,一些日子,他時常感覺這個部位被拉緊,發(fā)不出聲音。那是被遏止的哭泣,是變成了腹語的疾呼與吶喊。可是他的喉嚨那里潛伏著一只野獸,吞下了尋找逃路的話語:為了讓你整個人得以安全茍活。
一個假命題
一個“天人合一”的主體根本就不是主體,一個無限的自我根本就不是自我。它不是一個人。這樣的人根本就不存在于社會中。這是一個關于人的哲學謊言。這個玄學謊言往往默認了社會人的不堪狀況。一個天人合一的自我只存在于瞬間的冥想。真實的自我只是通過分裂感和撕痛感才能存在的。讓我遠離那些高深的胡說八道,無論是天地人神的什么四重存在還是鬼知道的天人合一。
小 丑
你只能有限地接受小丑。小丑讓我們意識到渺小、無知和可笑的東西在自己身上。小丑的笑聲,把我們拉回生活的物質的和生物的層次,拉回到人們沒有被教化的、難以上升至真實的道德生活水平的那種裝腔作勢。小丑是我們的形象,是我們形象的一幅有意的漫畫。有時可以說,它是一個批判者。然而其健康的一面也就到此為止了。小丑和笑聲無論如何也是一種對價值的貶低,當人們在小丑和笑聲中把這些認作我們自身的真實狀態(tài),而根本不再有更好的可能性,它就是在說,一切希望、一切善的、一切好的都是假的。這樣就是在宣布人類生活道德上的永久死刑。它最終導致人們心安理得地接受一切丑惡的東西。
而現(xiàn)在,人們對小丑有著過度的認同能力,能夠坦然接受自己和他人過度的丑行。笑聲在減弱,笑聲在變得曖昧。批判消失了。一個地獄般的狀況在變成常態(tài)。
哲羅姆
哲羅姆(342—420)說:“長期以來,我保持緘默,認識到這是一個哭泣的時代?!笨墒牵芰_姆,這是一個哭泣被漸漸遺忘的時代。不是沒有應該為之哭泣的,僅僅是被壓抑下來。一種強制性的遺忘帶來了精神病患者一樣打著呵欠的樂呵呵?,F(xiàn)在,人們終于開始哈哈大笑了:什么都不必當真,什么都不必相信。我的時代就是這樣,從悲劇時代進入它的喜劇時代了。從哭泣的時代進入大笑的時代,沒有邏輯,不符合情理,這——是事實。
一支飛箭
從“永恒”的目光看待現(xiàn)實,“現(xiàn)實”好像虛幻的,一晃而過,如一支飛箭;從“現(xiàn)實”的目光看永恒,“永恒”也同樣是虛幻的,在萬物皆變之流里一動也不動,令人心疑就從來沒有這不變的東西。盡管現(xiàn)實只有現(xiàn)在這一片刻的現(xiàn)實性。然而時間如果不能中止,任何現(xiàn)實都會越變越薄如一個影子。時間催動現(xiàn)實如一支飛箭。正如飛箭在時間和空間的每個點上都存在或都停留,現(xiàn)實在每一個“現(xiàn)在時”都有靜止的樣態(tài)。我們會感到現(xiàn)實具有眾多持久的樣態(tài):我們能夠放心地兩次越過同一條河,上百次穿過同一條街,上千次地用同一把鑰匙打開自家的門。這一刻我們都同意了芝諾的悖論:飛箭不動。
一小段自然史
一九六五年夏天在我家院子里的一株榆樹上落著一只貓頭鷹。一個饑餓的孩子看見它轉動的赭黃色眼睛。他們沒有把彼此作為食物打量??上ё⒁獾竭@一小段自然史的人很少。
感覺的沉睡
應該使每一時刻的感覺醒悟為某種我思。追蹤某一不甚清晰的感覺直至發(fā)現(xiàn)一片我思的開闊地。作為感受,感覺似乎醒著;然而作為意識,感覺多半依然是一種沉睡。
身 體
與身體有關的一切,吃喝拉撒,衰老、疾病、死、性,有一個不那么好聞的身體化過程。愛與死可以被詩意化,但身體卻在腐化與衰敗。這個封閉循環(huán)系統(tǒng)必須時時排除自身生產(chǎn)的垃圾。它有一個令人難堪的過程,就像古埃及人所注意到的“一個人因年高而肥胖”,非洲部落人說的“因年老而口臭”。一個人必須忍受自身在精神生活的上升中物質的臃腫,必須接受它全部的瑣碎與空洞而保持世界清晨的信心?!牵切┍硐?,那些青春時刻輕盈的身體讓人覺得是純粹精神的形式,幾乎就是可以看得見的神,似乎古希臘雕塑只崇拜這個時刻。
細節(jié)的哲學
任何一個場景的顯現(xiàn),通過描寫去揭示它,都會發(fā)現(xiàn)一種非概念化的現(xiàn)實,和一種多義的情境。對現(xiàn)實之物的描寫就成為一種虛構。任何場景都隱含著形而上學。這么說吧:任何情境都有不可窮盡的背景。但當一種描寫慢慢地趨向于概念化時,就應當終止。寫作是一種可怕的謀殺行為:一旦某種東西被寫出,它們就從內心中死去了。因而一個人應當為自己留下一些東西,永遠也不要觸動它。寫作的人內心是空洞或是不幸的。是否存在另一種寫作方式,不是減損事物而是讓其增殖?
假如的世界
假如人們記住了每夜夢中的每一句話、每一件事與每一個人,和每一個情景,而徹底忘卻了白天所說所做所遇的一切(或者說,人們以夢境為真實,以現(xiàn)實為夢),那么這個人的一生又會如何?整個世界又會怎樣,它會變得更好還是更壞?更符合人的秉性抑或相反?更自由有趣還是更令人恐懼?如果以夢為真,世界和時間的邏輯就會改變。生與死的邏輯也會改變。在人類的文明史上,釋迦牟尼和佛教確實是以現(xiàn)實為夢,按照這種邏輯生活確實給了佛教徒以解脫。藏傳佛教亦是如此。其中包含的無上智慧已經(jīng)被我們忘卻了。佛教的甘露里蘊涵著現(xiàn)代文明的解毒劑。夢是每個人的鴉片??涩F(xiàn)實,每個人的所謂現(xiàn)實,終究都會成為一個不可追憶的夢境。
這個邏輯是一部虛構小說的萌芽。一個事情的邏輯就是一個故事的前前后后。其余的是想象力。而邏輯也是想象力的結果。
兩種語言
有時你覺得你寫作使用的語言是兩種語言,每個字都處在兩種不同的語義系統(tǒng),兩種不同的參照之中。意識形態(tài)話語長期以來把漢語變成了一個虛情假意的體系,一個掩飾、謊言與思想暴力的符號世界。你努力尋求自己的用法,尋求一種個人的修辭學是為著抵制與那樣一個虛飾的語義系統(tǒng)的牽連,但卻要通過與同一種符號的指涉才能做到。把公共謊言的語言變成詩歌與思想是自我救贖的私人方式。
此時此刻
這是一個統(tǒng)計學的現(xiàn)實:夜晚,鐘表在近處從容地滴答響著。書本令人放心地展開在眼前。窗前垂掛著帶綠色攀緣植物圖案的窗簾。日光燈發(fā)出了蠅似的營營之聲。牛奶碗旁邊是新版的三卷本的《博爾赫斯文集》。此刻,如果沒有像一只貓一樣無聲無息地向人走來的死亡,如果沒有它,這不受歡迎的客人,此刻不就是一間天堂了?謎一般的此刻。此刻,我唯一的住所與風景。此刻,我唯一的財富。我寧肯一切都不加不減,此刻:如果此刻不消逝。
嘲 諷
巴什拉爾對譏諷的看法是:因為詞語是用來歌詠和迷惑人的,難以體現(xiàn)思想。“客觀的思想遠不是進行贊嘆,而應當譏諷。”伴隨著嚴肅思想的始終有一種警思:思想者自我批評式的嘲諷。它是自我糾正的能力,因為它知道說與所說的分離,說與動機的背叛。
我非我
“無我”既不是什么境界,也非奇跡?!坝形摇敝皇且环N短暫的特權。一個跟斗就會把它剝奪。無我是世界最平淡的事實。世界的客觀精神是“無我”——一個遲早都會變成一個含義不確切的名詞。但是,比如,藏傳佛教的一位上師達熱那特,一五七五年出生在前后藏交界處魯黑達河畔,本名袞嘎波。二十歲時他按夢中情境給自己起了梵文名字“多羅那他”,意為怙主、救主。四世達賴喇嘛贈號為“邁達理”,即梵音彌勒。一六一四年赴蒙古傳法,蒙古人遂稱為“邁達理活佛”,復又尊稱為“哲布尊丹巴”。旅居庫倫一帶二十年,一六三四年圓寂后,轉世為蒙古土謝圖汗之子,是為哲布尊丹巴一世。在“轉世”民俗下,一個人也就是另一個人。但是,在“轉世”中復活的是誰?袞嘎波?多羅那他?邁達理活佛?還是哲布尊丹巴?對于蒙古之土謝圖汗之子,他是哲布尊丹巴一世還是“他自己”?誰是他自己?在每一個人的生命后面,在我自己的內心、背后、身中,都有一個深不可測的“無我”:在我之中沒有我。我是非我。
我的本源是……一些書形成的、一些習俗形成的,也是一些他人形成的、一生閱讀和一生經(jīng)歷形成的。最初的、生物意義的我只為這些書、這些境遇中的事情提供了一種容器,提供了隨時間而改變的空殼。一個人最終似乎僅僅是為其母語的音節(jié)、一個詞匯增加或減少了一絲微弱的含義,賦予某個單詞一個語氣,為一種敘述提供了一些情節(jié)——然而,此刻,又是誰在寫——這一切無端的思緒?是我中的無我,還是無我中的我……
冬天的光
冬日清晨,光線因寒冷而澄澈?;臎龅耐恋赜捎跊]有了植物綠蔭而袒露在光中。窗外的小楊樹林只剩下簡潔明晰的主干:它不是什么狀況的一個比喻,而只是它自身。一個沒有陰影的世界,在寒冷中閃著光。它的安靜似乎出現(xiàn)了不可言喻的期待。
描述一個物質的世界——哪怕只是一個人的目光在其中茫然發(fā)愣,也具有某種大于意識的意義。此刻我承認,最初想寫出“光”本身那種質感的文字顯得黯淡了。
美
一切美都催眠智力,讓無意識醒來。純粹的自然風物就像人的一種深層幻覺,一切事物的遠景也是一種深度幻覺。而美就是你的欲望的幻覺。
一鱗半爪
你看見與感知的世界不過是這個世界的一鱗半爪,為什么卻想象了對它的總體認知呢?名詞的抽象性,概念的普遍性幻覺,以及慣常使用的名詞復數(shù)化,但這些不就是一種失去了想象力的修辭嗎?
為什么有時你忽然覺得你是自己生活的不知情者呢?或者你就是自己的陌生人呢?
開闊地帶
我置身于四面八方,一些臨時的想法也像風吹向四方,在戈壁灘吹散,有些飄忽不定的意識逗留在梭梭柴和紅柳枝上,讓夏日的風現(xiàn)形。“開闊”不是一種意義嗎?是的,空曠就是這里逐漸顯現(xiàn)的意義。
“黑眼睛”
很多天了,除了聽憂傷的歌,一個字也不想寫。似乎寫作活動結束了,一個字也無法寫出。比之音樂,字變成了一種死魂靈。文字,那些應該在心中活到最后時刻的精靈似乎提前死去了。唯有音樂,一個巨大烏托邦破滅后的碎片,一個縹緲的烏托邦永不湮滅。大衛(wèi)詩章中的神恩也是獻給音樂的:“你是我藏身之處,你保佑我脫離苦難,以得救的樂歌四面環(huán)繞我?!泵篮煤陀邢M囊磺兴坪踔淮嬖谟诼曇糁?,絕不存在于視覺的再現(xiàn)。除非你能夠像音樂那樣思想,除非你擁有一個音樂動機一樣變化著的思想。
月 亮
初冬的傍晚,從東北方向的天邊露出一輪橘色的滿月:你在那里看見一個人的童年。它悄然浮現(xiàn)——在月亮將要脫離開迷蒙地面的那一刻,又隱去了。
贊 美
話語在接觸著事物的時候自己渴望變成一支頌歌。如果話語要描述一座山、一片云、一條清澈的河流,如果它們還稀罕地存在著的話。在不愉快的時候,試著描寫窗外的一棵樹吧,讓古老的贊美之情回到你充滿過多譏諷的心間。
罐裝的憂傷
一切都很方便,容易掌握,從蔬菜水果到愛與憂傷,從歷史知識到各種逸聞野史,都有可口可樂式的罐裝風格,供應知識大眾消費。無論什么都浸泡在相似味道的溶液里,失去了絕對的新鮮感。
無調性
但愿不會:一切希望的情感最終都會變成失望之情。話語賦予每日的生活以形式。確實,一個作者的寫作與世界之間保持著距離,然而這種距離應變成一種寫作與世界之間的張力,像拉開的弓與弦。不是脫離而是緊張產(chǎn)生的關系。
言成肉身
語言是一個人的表達方式,語言能夠讓一張嘴巴產(chǎn)生空氣的有意義的震動。語言是一個人存身其中的護符。語言不是家,語言是一條路,是沒有終點的旅途,語言也是沿路的風景。語言是我的另一個身體。一個人可能會由此分享語言所贈與的一份小小的不朽:如果你在話語中留下了一句詩。寫作的人還沒有做到像音樂家那樣對待他的語言——無論音樂家表達了什么,他都要首先使他的話語、他的聲音成為最終的對象。音樂是他的聲音,包含著他的情感、沉默與身體之內的一切難以言說的秘密。
“今天早晨我為何如此高興呢?是因為終于從陰霾走出、天氣晴朗嗎?是因為晴朗的地方走著一個我愛的人?”
故事的人
一個人從孩子到老年的經(jīng)歷似乎是生活意義的損耗過程,生命的意義先于身體而空洞。甚至中年尚未開始,意義、愛、真理的期待都被逐一當作幻想放棄了。他服從熱力學第二定律:燃燒著的一切最終變成灰燼。然而音樂與詩歌的話語活動是意義的無限凝結過程,它會成為生命的一個反熵的過程??傆幸恍┤藢⒃娕c音樂的意義凝聚過程內置于自己的生命中,即使他(她)從未創(chuàng)作音樂,也未寫過一行詩。這些人常常為后世留下了一個故事。故事意味著一種可以理解的敘述結構:故事凝聚了充分的意義。
冬日清晨
嘿,天空終于變得晴朗了,早晨的光線提供了更清晰的事物的意象。尚未褪盡的暗紅色的光芒使貧瘠的土地在一瞬間顯得青銅一樣昂貴。今天配得上明亮的眼睛和清澈的思想。在任何的思想世界里,我都渴望著生活世界的一種意象高居于其上,播撒著它的隱喻。“冬日清晨”會像一個靈感照耀著我一天中所有的意識涌現(xiàn)。在世界的清晨寫作——即使眾多的人們已經(jīng)進入世界的黃昏。他們多半已不辨是非,而且看不見那些似乎是無意義的事物在清晨閃爍著微弱意義的光。
情 書
一個幸運的人曾經(jīng)寫道:我不再有莫名的欲望沖動了,因為欲望有了一個清晰的指向;我不再有潛意識了,因為你居住在潛意識的核心。我的無意識有了一個可以看得見的形象,她符合意識的虛構,和無意識對另一個無意識的身體想象。
在這些文字下面,還有別的一行字,以水印的形式存在:寫滿了你的名字。每天每天,在我升起的日子上簽名。
結 束
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創(chuàng)造都似乎是一種結束,而不是開端。是離去而非來臨。最耀眼的作品都昭示了一種衰落著的輝煌而非一個黎明的世界。
這是一種奇怪的結束。并沒有人能夠寫出結束一切詩歌的詩歌,沒有寫出結束文學的文學,結束哲學的哲學,或創(chuàng)造出結束宗教的宗教,結束一種制度的制度。然而它的各種后繼活動依然是一種結束。人們已經(jīng)寫下了難以計數(shù)的以“終結”為主題的著述。由于沒有希望的維度,“結束觀”意味著我們的現(xiàn)在一開始就屬于過去的范疇。但似乎所有的“結束”宣告都想把影響投向未來的地平線。
稀缺與過剩
一大本詩集是一種詭異的現(xiàn)象。一本詩集,尤其是集體的,合集的,看起來如此奢侈。世界上再也沒有什么比一本詩人的合集更奢侈。奢侈到揮霍、浪費、過剩、貧瘠。翻開一本又一本這樣的詩集、合集、詩刊,過剩掩飾了稀缺。詩在整個世界上是奇缺的。然而詩集在這個世界上又如此過剩。就像真理的奇缺與印刷物過剩之間的反諷一樣。大部分著作是“疑似哲學”,大部分詩集是“疑似詩歌”。這么多的詩集和書籍使我感到難堪——而況我還要寫那些“疑似”什么的文字——直到偶爾從一部合集中聽到一個陌生的聲音,把一大本詩集從物品式的堆放中拯救出來,把自己從一個幾乎陷入沮喪的下午投入一種靈感。
并 置
老城墻上的新月,樂曲的回聲,風吹過針葉林的爽爽聲,記憶中的臉,思想中的安靜——并置的事態(tài)中漸漸會顯露出一首詩的形態(tài)。在無理由的、僅僅由于同時存在的緣故而并存的事物似乎天衣無縫,但也有一條縫隙通向詩歌。意義似乎是無緣由的同時存在的事物之中的一絲游魂。
景色與意義
“風景”“景色”“風光”,甚至是“自然”,看來人們仍然沒有發(fā)明一個恰當?shù)脑~命名他們置身其中的空間和眼前的景物。除非像祖先那樣把它們稱之為神靈,難以明白為什么景色總是攜帶著人并不知道的意義滲入觀看者的身心,也不知道意義的深入途徑,意義以風景的方式發(fā)生了,和身心內的某物混合著。似乎是身心中的某些空白之處被景色恰當?shù)卣紦?jù)了,也似乎是身心的某種善感之物飄溢發(fā)散,融入了景色之中,成為它憂郁的靈魂。如同愛的瞬間所發(fā)生的。我們在理念中、在日常事務中所否定的意義,那些即使在宗教話語中也難以令人信服的意義,似乎早已消失的意義總是在事物臨近身心的時刻被感知。而在代價最昂貴的人工美景中,卻沒有這種意義對身心的滲入。最深重的不幸也許是,在人類尚未在科學技術或經(jīng)濟行為中找到幸福與意義時,最具有救贖意味的事物已經(jīng)被毀棄了。
沒有納稅
我總是惦記著窗外的小樹林和莊稼,以及聚集在那里的鳥類、風和天空,稍遠處荷塘水面的閃光。有月光的時候,夜里醒來也想看一眼,尤其清晨與傍晚。似乎它是我的固定資產(chǎn),我每天則記得從那里提取思想的利潤,而農(nóng)民和政府都忘了找我納稅。這使我竊想,雖然這個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瞬間的幸福感常常是不納稅的:而且顯然是享用了別人的資源。
積累的破滅
這個世界所說的積累只是對更高的揮霍能力的積累,是揮霍欲望的增加。一代人揮霍了過去許多代人所需要的資源,人們將之稱為進步。物質的積累根本就不存在,所有的物質生產(chǎn)都被消費的陰謀篡改了壽命,所有的使用手冊都標記了售后服務期,那其實就是物質的短命年齡。更要命的是,盡快地淘汰、更新?lián)Q代是成功者的貼身標志。財富的積累?物質的代際更迭比一代人老的更快。
寫作法則
一座山的垂直向度布置了地球不同緯度的景觀,一座山自低向高生長著不同的植物群落與其他物種,以及因溫差而形成的多種景象,一座山的確集中了四季。寫作是一座山而不是平原的延伸,垂直囊括了緯度上的差異,并且提高了密度與多樣性的并存機會。
可見性的恩惠
一棵樹總是比一棟大樓有更多的細節(jié)與變化,它接納風、鳥、云影、光線、雨雪、季節(jié)與晨昏的方式比一棟大樓遠為豐富。沒有世界的細微變化感官就會沉睡,是不會做夢的沉睡,純粹的失去知覺。人們越來越生活在感覺的貧乏之中。以至于置身于當本應激動感官的環(huán)境,人的感覺依然在沉睡。
可見性越少,感官越是接近沉睡,可見之物越是醒目,感官越是活躍,但它也越接近有夢的睡眠。一個完全醒著的人給人的感覺是缺少了智慧與情感的某些核心的部分。遲鈍的人是完全沉睡著的。人一邊醒著,一邊沉睡。意識緩緩地延伸至無意識。睡醒兩棲的生物,如同生死同體。
清 晨
早晨五點鐘太陽升起時大地籠罩著一種氣息,帶著夜氣的紅色太陽可以定睛凝視,它的上升如此安靜如此圓滿,蒼天回應著一個更深的球體,太陽光給樹林土地鍍上了一層厚實的銅色。一會兒它們就失去了這份質量,而氣息也將消散。
一天之中的每個不同的時辰擁有相異的氣質。時間不是均質、均值的。黃昏、黎明,正午、午夜,與意識有不同的對應。意識顯示出不同的波動,情緒曲線也不一致。對時鐘刻度的觀望使人忽略了時間的微妙寓意。
幸存,或剩余的生活
幸存的人會改變生活,而不是繼續(xù)重復過去。幸存者不是死亡與自己無關,而且僥幸逃脫。剩余的日子開始了,在災難之后,在友人死去之后。他人的死為幸存者提供了教誨,許諾了自由。剩余的感覺就是緩刑的感覺,執(zhí)行被延期,你終于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做一些自己的事了。剩余的生活是從輕松的、無債務狀態(tài)開始的。似乎一切已用(他人的)死亡了斷。剩余的日子,有一個期限,多出的日子,獲得了饋贈的意識,是一個開端。剩余意味著新的活法,新的日子,新的寫作。
他們會說這些、會記得這些嗎?你們是幸存者嗎?
惡之魅
一個人要有足夠的惡就總會受到膜拜。一個人邪惡到一定程度就會成為打不破的個人神話,甚至是一個民族的愚蠢神話。就像一個人更加專橫就會有信奉者一樣。而且,總有些人智商過人,喜歡把不可思議的惡與專橫霸道之人神話化。似乎如果其思想言行不符合人性的邏輯就一定暗含著神秘甚至是神靈世界的邏各斯了。這長久以來成為一些不可思議的哲學家的拿手戲。效勞于強大的魔鬼總是比效力于脆弱的善讓服役者自覺其神圣狂熱。
換句話說,邪惡有一種美學上的魅力,這就是小說戲劇中的壞人容易生動的原因。邪惡的事物因為其令人恐怖而吸引著人。似乎邪惡中有一種其它事物所沒有的“本體論”的神秘。這也是一些政治浪漫主義者和一些半吊子文學家即所謂的詩人哲學家著迷于納粹的原因。在這種對惡的審美著迷中,他們自己似乎也成了自我投射的“超人”或幻想的“神圣者”。
屏 障
我住在破敗城市或者說鄉(xiāng)村的邊緣,鄉(xiāng)村背景就像晨昏與四季一樣,提醒我注意哪些是基本的東西。這個背景像一種免疫或檢測裝置,使矯揉造作的時尚難以通過它曠日持久的沉寂。這樣我有了三樣相互參照的東西:書本,電子信息,土地與植物。前者不斷擴展,后者卻是一個沉默的屏障。過分時尚的東西收到了一份遲到報告。
現(xiàn)在的荒涼
最難以抵達的就是現(xiàn)在。一個人總是遲一步抵達現(xiàn)在的站臺,而現(xiàn)在已經(jīng)緩緩離去。思想抵達現(xiàn)在就更為困難了。由于眷戀思想的典籍形式,思想與現(xiàn)在的關系不是遲到,是永不在場。
依賴動力的時代
鳥在飛翔。動力不用人發(fā)明,鳥吃了蟲子,草芽等等。這一點點常見的東西就成為飛鳥似乎無盡的動力之源。人沒有翅膀,卻要飛行,需要飛和呼嘯的速度,因此現(xiàn)代社會高度依賴動力及其能源。他靠外置的動力系統(tǒng)彌補翅膀的缺少。不幸的是,還有從彈弓到彈道導彈飛翔和集束炸彈打擊的速度,也依賴這個動力系統(tǒng)。
一種不能閱讀的書
抽出博爾赫斯翻看幾頁,二十幾年前的歲月里我曾經(jīng)喜歡過他神秘的聲音。而今讀來就像是根本不屬于我的東西,似乎從來也沒有屬于我的所謂精神生活。它屬于某個漫游式的階段。純粹的智力屬于精神生活的仿制品。今日看他是非法的,那些詞句落入此時的心境如同錯置了不同地層的化石。
觀 看
在西域,地貌為觀看提供了節(jié)日。在大地的微微傾斜中,這是視野的復原,眼睛的絕對康復。在戈壁灘遙遠的天邊,地平線上升起似夢的殘骸的水、樹、村莊,使抵達那里的目光直接成為空間的冥想;到處是看本身的閃光。而山,在目光所及之處則直接成為一種思想??臻煹奈饔蚴褂^看成為一片新的疆土。這個視覺的新空間在移動中一直在拓展,它培育教化著觀看。西域的山直接成為視覺藝術的各種造型。山,不同顏色、不同走勢的山顯示著地殼運動的初始意志,那些可見的意志塑造了山體的聳起與奔走。水,火,風,繼續(xù)著對山體與溝壑的侵蝕。幾乎僅僅是風的力量就塑造了被稱作“魔鬼城”的丹霞地貌。這是風景的殘酷意志。雪山折回了視線,但視野已經(jīng)何其遼遠。雪山?jīng)]有擋住視線,雪山引導了視線的緩緩上升!
安全設置
每遇飛行中的顛簸,乘務員即刻播報說:請大家系好安全帶,洗手間暫停使用,正在使用的請抓好扶手?!嶔ね瓦@樣過去了。如果持續(xù)的顛簸發(fā)生,它能夠說的已經(jīng)說完了。無論飛行遇到什么情況,其實它能夠做的無非如此。包括如何使用氧氣面罩的演示。包括所謂的安全設置,當危機真正發(fā)生時它很少具有真實的功能,但卻無疑是關于安全的符號設置。這些指示并不能化解真正的危機,只是在危機的跡象出現(xiàn)時不能讓人聽不到任何解釋與指示。在社會危機發(fā)生的時刻,人們也在迅速尋求如此無用的解釋與指示,那是政客們的安全演示,盡管也只是安撫性的、沒有實際功能的,但滿足了人們的心理需要。不可預測的復雜性的認知、化解危機的努力似乎不如簡單的一目了然的論斷重要。至于真實性,似乎還是不知道為妙,以便毀滅來臨時帶著希望的面具。
社會的熱帶化
在一種熱天氣里思想是不可能的,幾乎是滑稽的。因為不能冷靜、沉思,也不能嚴肅。也許這就是熱帶景觀如此受到這個時代的廣告畫面喜歡的原因:棕櫚,海洋,沙灘,在身體的裸露中思想消失了。如此美好的裸露誘惑使內在性的思想不再受人歡迎。
思想屬于寒帶的發(fā)明,就像語言,只屬于一個冷媒介、冷傳播的社會。沒有圖像、沒有聲音,沒有身體世界的復制,沒有多媒體,僅只是語言文字,這是冷媒介,屬于寒帶唯一的精神能源。在一個熱媒介的社會,熱衷于對感官經(jīng)驗自身的大量復制,熱衷于使之快速抵達人們的感官。語言的那種緩慢的修辭凝結、重新生成經(jīng)驗開啟心智的能力很少有人體會到了。冷媒介緩慢地培育獨立的智者,熱媒介速生狂熱的群體白癡。但是當冷、熱媒介都被權力白癡控制得死死的時候,熱媒介上的群體躁動卻遠比冷媒介上孤獨的思想抗議更有效。
暫時的不朽
這個時代什么都能夠速成,由各種人工飼料所喂養(yǎng),由各種激素催熟劑所促使,且龐大潤澤。連大師也能夠通過制作廉價的贊譽速成,似乎不再需要漫長的時間只要有足夠多的贊譽話語就能今夜出籠明天使之經(jīng)典,一個藝術作品現(xiàn)在畫出來就能直接進入博物館,一個人可以與生活同步快樂地享受著荷爾蒙和額外吸食著速成食品中的激素就進入了歷史敘事。
心智須跟隨著痛苦
他對知識有一種博學的興趣,但遠非思想的愿望。學界沒人不知道那些關于“他者”“他性”的理論,但卻幾乎沒人將我們社會的“他者”問題視為一個值得去思想的問題,即使這種由于無視而產(chǎn)生的沖突制造了撕裂的痛苦,也沒有人在認識上為之痛苦:這不是他的痛苦。他的知識不會成為他的思想,不會滲透觀察的視野。沒人不會說“價值多元化”“文化多樣性”“非中心論”,沒有人不會說一套“后殖民”理論,可是也沒有人在鸚鵡的只言片語之外想一想自身正在參與政治“統(tǒng)一性”文化“中心論”;沒有人不會搬用“權力話語”“對身體的規(guī)訓”“對知識的規(guī)訓”,然而在他接受自己職業(yè)與生命中的這些外部規(guī)訓時,卻依然沒有感受絲毫的痛苦,也不想抗拒,只想從中得到因順從于權力的規(guī)訓而獲得的蠅頭小利,并且以自己徹底符合“學術規(guī)范”、就像一個螺絲釘符合嚴格的檢驗尺寸而自豪,或許可以從中提取更多的紅利。對這些所謂的人文社會學科的學者而言,所有的知識上的博學盡在于博學自身的學院櫥窗和官方雜志的展示作用,所有的人文知識與思想都是博物館化的,即使那些時髦的西式舶來品也已經(jīng)被這種占有式的、而非運用于實際處境的態(tài)度博物館化了。知識古董博物館化,知識時尚也能夠迅速進入博物館。大家如此聰明,不會為認識問題而痛苦,不會產(chǎn)生認識上的焦慮,感覺上的困境,比如像海子那樣痛苦,像昌耀那么焦慮,人們比他們聰明一萬倍,人們的認識(知識)能力提高了,知道的比他們多,感受到比他們少,因此他生活在安全的地帶,無論這個世界本身有多少沖突,他都能身手矯健的躲開事故與陷阱。人們既不會像賽義德那樣與社會“格格不入”,也不會像??戮哂小安磺粨系亍眻猿帧扒笳嬉庵尽?,也不會像索爾仁尼琴那樣即使流亡也致力于揭露與抗議,絕望地孤獨地描述著那幾乎無人知道的知識——隱秘的“古拉格群島”。(屈辱、苦難與痛苦沒有須臾離開我們的社會,但卻奇跡式地遠離了當今的人文社會學界。)他只需保持對一切知識的博物館式的觀覽介紹就已經(jīng)企鵝一樣地志得意滿、躊躇滿志。
自傳的碎片
快入睡的時候意識里出現(xiàn)了半個句子,“夏夜微弱的閃光……”而完整的句子在黑夜里,或者另半個句子已深陷夢語。記錄下這個快要模糊的想法時傍晚的天突然明亮了一會兒。
閱讀的戲劇
進入他人,進入一個無限神奇的他人是如此幸福。還有什么比閱讀一部幾乎不會終結的偉大著作更純凈的快樂呢?我能夠回想的快樂時刻總是與書本、與閱讀關聯(lián)在一起,下雨的黃昏,雪夜,窗口結著冰凌花的早晨,那些時刻似乎我剛剛從書頁上抬起眼睛看到的。在寫作中得到的愉快,遠不如深夜閱讀那么純粹。閱讀的幸福之秘密在于即時而又永恒地做一個他人,在某些漫長的夜晚成為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魯斯特——而唯獨不是自己。而他們各自都是一個世界。閱讀也是做自己和扮演一個他人之間的主體交換游戲。閱讀是一種最真誠無欺的內在表演。但事實上的閱讀史早已混淆了演員與角色,幸福感也許來自這個秘密。扮演他人的沖動使典范具有了深刻的意義。此刻我為自己是一個作者而產(chǎn)生了一絲不真誠的遺憾:從而減少了純粹做一個讀者的那種奢侈的幸福。它提醒我要隨時找回這個讀者的角色。
——盡管不是所有的時刻我都這么想,我依然懷疑我不該是一個作者,而應該一輩子都是一個讀者,既然在我之前已經(jīng)有那樣多堪稱偉大的經(jīng)典。也許是一種折磨,也許是不夠謙卑,也許是輕微的狂妄,成為一個作者的結果是:冷落了的經(jīng)典,平添了寫作的平庸。
細節(jié)的哲學
當努力去睡眠的時候,睡意就消失了。而思想與睡眠一樣,是這樣熱愛無意識的意象。一種奇怪的欲望,在睡眠與思想之中。
為什么“薰衣草”“河流上的晨霧”“夏天的微光”……這些東西會產(chǎn)生奇怪的幸福意識,而被認為是重要的東西中卻沒有?就像通向幸福的不能被解讀的古代小小密碼。為什么這些細節(jié)越是在無意識的時刻被感知被記憶越是覺得意義深遠,而不是確實要衡量其價值的時候?只有在一個人的心里,知道無意識細節(jié)的意義,但不能當著三個人說出。那永遠是一樁荒謬的事。
夢 境
夢境總是灰蒙蒙的,像感光極差的膠片。況且還常有尿急的夢,脫發(fā)的夢,被死者糾纏的夢,還有噩夢、夢魘,只有醒來才覺得生活是一種幸運。夢常常比現(xiàn)實還壞。但人仍然給予夢一種好感。因為只有在夢中人才能超越地球引力,人的行為似乎受靈媒的支配,嶗山道士的空間穿越能力,科幻式的時間可逆性的普遍暗示,以至于可以忽略噩夢與美夢的區(qū)別。一種沒有重量、沒有質量的奇特的身體與意識的雙重性的漂浮,這好似塵世的、每日的小小奇跡。除此之外,夢常常比現(xiàn)實狀況更糟。這似乎是另一種暗示:人尚不配在可逆性的時間與多重空間中生活,那會成為人的噩夢。
弗洛伊德的小鍋
一個猶太人的故事:一個人向他的朋友借一口小鍋,當他還鍋的時候,朋友抱怨鍋破了一個洞,這個人辯白道:我從來沒向你借過鍋,而且我還給你鍋的時候是好好的,另外鍋早就破了。弗洛伊德用這個故事分析無意識,波德里亞用以批評進步論——轉抄下來是因為:這個故事咋聽起來這么熟悉呢?笑是因為記憶中的東西突然出現(xiàn)在一個異族的故事中。
人活得太長了
生命太短暫嗎?我已疲勞……想想?yún)捠嘲Y一樣的厭倦感,想想今天對沉悶昨天的復制,沒有期待沒有想象力,人活得似乎已經(jīng)太長了。而清早我迷迷糊糊去衛(wèi)生間的時候,看見窗外的林中空地上覆蓋著白云似的一層薄霧,這個景象很少重復。(虛幻的表象是這個世界惟一令人感覺快樂的。)
災難感
些微的疑惑:對我們這些人來說,只剩下批判。然而青年人心里如果也沒有什么能生長為希望的東西,如果孩子們也沒有——只剩下艱難的個體生存競爭?不是“如果”,是“已經(jīng)”,同我的疲勞一樣確切。(社會進入了它的衰老期,它無恥地提前耗盡了尚未成年的人們的青春夢想,如同現(xiàn)今的人們在提前耗盡后世人們的資源。我們留下一個廢墟,一個被垃圾覆蓋著的、再也無力自潔的自然。)我們還同時留下了一切夢想的破滅,使一切新生兒一出生就活在沒有夢想的世界里。
閱讀的微醺
有一些書,比如詩,如果沒有伴隨著一種無意識的微醺感,就一定不能讀懂。閱讀就像消化的原意,體內必須分泌一種與食物相當?shù)拿富蚰懼?,才能吸收它。別人只能給你解釋詞句,然而分泌功能是在另一個人的體內秘密發(fā)生或阻塞了——在一整天的沉悶后,一個比喻使我擺脫了它。像傍晚的一陣風驅散了濁霧。
抑 郁
意義的長期缺失積累下來的一個負值。意義的一個負數(shù)。一種欠債。正如意義的生成是一種微觀的社會過程,意義的缺失首先是被敏感的個體感受到。人不僅感知某種非物質形態(tài)的意義之在場,也能夠感知它的不在場,這個不在場有一個反面替身:就是抑郁。
放大技術
有人指出傳記作者通常沒有區(qū)分把一只小船推進江河的最初的推動力與船只在江河中行駛被江河推動的力量。被裹挾的力量被視為事物自身的力量。人們通常也不區(qū)分一種思想或魅力與被媒體所不停地放大后所產(chǎn)生的力量。后者幾乎是一種魔法。你能夠在那些把媒體的力量非法據(jù)為己有的面孔上看到這一混淆的后果。沒有人能夠經(jīng)得住放大,而且是不停地放大。人適合被縮小。
筆 記
我猶豫不決的,還是為每個片段做了一個命名。似乎它們等待著被重新編目,但是不。命名是為了用較少的字使下面的文字被用作轉義。但難免命名縮小了含義。
對筆記的整理方式有:按字母或聲母排列,這是利用純粹的偶然性,看起來是最合理的一種方式,其結果使隨筆成為一種百科全書式的排列,暗含著一種偶然組合;另一種比較常見的是按每個段落的主題分類,看似最合理,實則把根本就不存在的結構強加給那些隨筆,使隨筆變得像是一種沒有完成的論文,或成為它不是的東西,最糟糕的是按主題集合在一起的結果是減弱了碎片的意味,違背了隨筆式的、重復的、間斷的、碎片的意義;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隨筆被寫下時的時序,如果它們沒有被打亂的話。這樣的結構一是保留了隨筆的片段性,開放的,插曲的那種含義,另外就是具有了生活時間的自然累積的意義,一如日記暗含的生活結構與時間之流。時序的感知隨著時間的久遠會呈現(xiàn)出一種潛在的結構,是任何一種人為的安排始料不及的意義?!叭沼洝笔亲钌⒙野挡匦坌牡囊环N寫作,它具有一部真正的百科全書的結構。就像一個人每天的生活聽命于偶然性,聽命于其瑣碎,然而自有一種命運隱含其中,當命運感出現(xiàn)的時候,它就悄然改變了偶然與瑣碎。
失 敗
你的低語不能被大聲說出,再也不用和人爭論,因為分歧總是藏在所爭論的問題背后。你不能讓那些感到相當滿意的人意識到一種非個人的失敗,卻需以個人的內心承擔它,甚至是以個人的命運來承受。對你的朋友不要這樣殘酷。不要咄咄逼人。除了個別感人的時刻(那里有一種動人的集體秀),分擔一種社會倫理情感是件痛苦和折磨人的事,在一種寫作或“學術”中承受它比日常生活的無意識承受還要困難,因為這需要將失敗感自覺為自我意識,就像昌耀說的:“這是一種折壽的行為。”也許他們愿意以純粹個人的原因理解你的失敗感。隱藏在這些背后的,似乎依然是統(tǒng)治性的知識意圖與哀痛的社會感受之間的分歧。
一個傻瓜的問題
有貧困不公之痛,也有不能自由言說之痛。兩者有時分開,有時匯合。把不自由說成是自由的或無視這一點,比把貧困的增長說成社會的進步還要可惡??墒怯腥孙@得更有智慧、更有見識地說,哪里都有貧富差異,哪里都沒有真正的自由??墒牵赫f這種話的目的是要我們放下“批評的武器”嗎?或者他們的邏輯是:既然自由民主社會也有很多的問題,專制社會就不是不能接受的。這等于說:既然自由人也有痛苦的話,做一個奴才就未必不好,甚至更好些。嘿,(也許是由于“暫時坐穩(wěn)了奴隸的位置”,一些人似乎正在從批判的激情滑入非批判性的權力實證主義。)
午間夢
在中學的外面,同學和莊稼的真實氣息就要一涌而現(xiàn)的時刻,做夢的人驚醒了。似乎有一種力量阻撓了時間的穿越,一個人的兩個時刻合一兩個身體的合一。似乎在午間夢的旁邊,有一個意識沒有休息,它及時地向夢者指出了其時間(可怕的)虛幻性,竟使夢者震驚像從不堪承受的噩夢猝然覺醒。
寫作的人
他把他自身作為一個挖掘的礦。一個不知辛苦的勞動者和他自身的資源,以及他的卑微的生產(chǎn)資料。勞動者永遠不知疲憊,只有資源枯竭或者礦藏日益稀缺時,這個勞動者才開始絕望。而且,他永遠也不能享受自己的產(chǎn)品。他只能享受挖掘這一行為。他這樣勤懇,注定有朝一日要徹底絕望。但他似乎已經(jīng)猜到了一個秘密,他的感受力是一個可以再生的資源,而不是現(xiàn)成的經(jīng)驗存儲。另一個也是詭秘的:語言是他的挖掘工具,又是生產(chǎn)資料,又是他奇異的可以再生的資源。一個勞動者得以推遲著絕望的時刻。
異質性:美學還是恐懼
異質性的事物,人與他的環(huán)境,作為美學現(xiàn)象令人愉快,前提是這些異質性的事物必須沒有危險地接受觀看,它們像安靜的、靜止的符號。這好似對他者的物化。但當它們不是被觀看的客體,而成為主體的時候,并伴有其認知與判斷行為,人們對異質性的熱愛就會被陌生與恐懼所替代。
內在性
人的內在性及其話語既是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高尚的目標,又是一個即刻實現(xiàn)逃遁的消極之地,是現(xiàn)世的責任感溜之大吉的隱身術。學術研究,比如文學與哲學,一直處在這個當口,它時常膽怯地徘徊在這里,而不是勇敢地穿越內在性,并將之變成現(xiàn)實批判的依據(jù)。
社會批判的有限性
公正性不會激發(fā)巨大的生存意義,只有它的缺失才會激發(fā)為之奮斗的力量,并且暫時充當了一個人、一代人或一個集體的崇高理想;物質的富足不會激動人心,尤其富?;驅捲R詰T常的面目出現(xiàn),只有它的極度匱乏或突然擁有才會產(chǎn)生與生存意義的匱乏或充裕的短暫相似的幻覺。而這些事物一直遮蔽著生存意義問題,以至于意義成為幻覺。所以存在著一種社會批判,即從意義的永久匱乏狀態(tài)所激發(fā)的批判。意義資源被廢棄的時候,公正可以使社會抵達相對平靜或無聊卻難以抵達幸福。時至今日,幾乎所有的社會批判都只是建立在物質的分配及其公正性的計算思維的目標之上。甚至連深入一點的社會倫理也未曾觸及。
從情書,到短信
短信替代了情書。不是不需要騎自行車的郵遞員的電子郵件太快,也不是紙張比電子文檔更虛幻,也不是人們再也感受不到自己的情感,而是變得聰明了:他們的情感無論如何都沒有書信中的文字存在的時間長久。情書是一種古老的愛情境遇中最經(jīng)典的信物。但卻不再適合今天的人們:情書遲早會變成他們日常生活的一個諷刺。而短信則可以盡管使用,發(fā)出者和接收者不久就能夠刪除了。這些虛擬的文字不會比欲望存在的時間更久。
意外時代
每一件普通的東西出現(xiàn)的位置或時辰不對都足以成為駭人的東西。加上環(huán)境的黑暗,有限的視力一時難以辨認。半夜里的門窗沒有關好,或一個東西在黑暗中被無意間碰掉,都能發(fā)出嚇人的聲音。意外足以制造恐懼。雖然這是一個連惡也毫無新意的時代,卻又是一個充滿意外的時代。這個時代不乏放置錯位的東西,又自有它光天化日下的黑暗,那就在個人盡可能避免遇見意外的時候,懷著匪夷所思的心情期待著時代的意外吧。
失掉感知
人們的社會道德情感被諸多事件折磨得疲憊了。一個活得過久的人總是如此。不再憤怒,不再激切。但卻會把自身一再地交給體內的病毒。生病會使人逃離情緒上的敏感,使想象力暫時不再關注難以擺脫的圖像。在更大的社會范圍內,惡的一再重復,一再失掉底線,成為感知的常態(tài)。這樣你也就理解了冷漠。理解了何以人們會覺得深層的事物不再有意義。在錢云會慘死案的信息里,我正在讀的《哲學贊詞》沒有了語義。我知道這樣是不對的,可也沒有找到可能的讀法。在那個巨大車輪的壓力下,你找不到語言的意義。
只是詞語
有時候你想:算了吧,這些只是死寂的符號。沒有一絲意義沒有一絲能量。只是憤怒的墳墓。
——但或許,你想,它或許有一天會回響在一顆同樣感受到生活之凄苦的心里。給你自己一點希望吧,即使不免摻雜著一絲虛幻,但要讓你心中保有一絲溫暖。
冬天的太陽在這個年代將要終結的時候,茫然地,升起來。
編輯手記:
作家耿占春的隨筆寫作,集中體現(xiàn)了他作為一個思想者對于現(xiàn)實世界的介入與思考?!渡成系牟忿o》是屬于他個人對世界的感知,是對于公眾認知的批判與撥云見霧,只有獨特的認知才能保持著對喧嘩世象的旁觀與冷靜。他無疑是冷靜的,目光的犀利與語詞的鋒利剜去那些平庸化的對于世界的判斷,那些如沙上的卜辭一般的微言大義,由那些沙上的卜辭組構在一起的宏闊的世界,以及龐雜的觀看世界之道。思想的含量貌似如沙子般紛紛揚揚撒落,卻瞬間積成厚厚的細密的一堆,用手一挖,便是眾多時刻的思想聚集與閃光,現(xiàn)實與思想,現(xiàn)實與思考,現(xiàn)實的裂變與精神的裂變。閱讀與思考,閱讀的禮贊與挽歌,一些無限美好與閱讀的無限美好,在熔爐中相互平衡與互補與再生,沉溺,抗拒,反思,憂慮,細碎,重與輕,輕與重,記憶與澄清,澄清與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