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會永
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氣。脾主運化,為胃行其津液;肺主行水,通調水道。所以,脾和肺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氣和水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于氣的生成和津液的輸布兩個方面。肺通過司呼吸吸入自然之清氣,脾通過主運化吸收水谷之精氣,自然之清氣與水谷之精氣互相結合,積聚于胸中,形成宗氣。所以,肺脾兩臟功能正常,是保證宗氣生成充足的必要條件。在津液代謝方面,肺主行水而通調水道,脾主運化水濕,兩者都是人體津液代謝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人體的津液由脾上輸于肺,通過肺的宣發(fā)和肅降而布散至周身及下輸膀胱。脾之運化水濕賴肺氣宣降的協(xié)助,而肺之宣降靠脾之運化以資助。脾肺兩臟互相配合,共同參與水液代謝過程。
肺脾二臟在病理上又相互影響,主要在于氣的生成不足和水液代謝失常兩個方面,當脾氣虛弱或肺氣不足時,可出現(xiàn)氣短、懶言、胸悶、食少、便溏等癥;如果影響到津液的代謝,可出現(xiàn)咳喘、痰多、水腫、尿少等癥。如果脾失健運,水濕不化,聚濕生痰而為飲或水腫,影響及肺則肺失宣降而喘咳。其病在肺,而其本在脾。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反之,肺病日久,又可影響于脾,導致脾運化水濕功能失調。
肺屬金,腎屬水,金生水,故肺腎關系稱之為金水相生,又名肺腎相生。肺為水上之源,腎為主水之臟;肺主呼氣,腎主納氣。所以肺與腎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水液代謝和呼吸運動兩個方面。人體的呼吸運動,雖然由肺所主,但需要腎的納氣作用來協(xié)助。只有腎氣充盛,吸入之氣才能經(jīng)過肺之肅降,而下納于腎。肺腎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呼吸的生理活動。所以說:“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狈螢樗显矗I為主水之臟。肺主行水而通調水道,水液只有經(jīng)過肺的宣發(fā)和肅降,才能使精微津液布散到全身各個組織器官中去,濁液下歸于腎而輸入膀胱。下歸于腎之水液,通過腎的氣化,使清者升騰,通過三焦回流體內;濁者變成尿液而輸入膀胱,從尿道排出體外。肺腎兩臟密切配合,共同參與對水液代謝的調節(jié)。但是,兩者在調節(jié)水液代謝過程中腎主水液的功能居于重要地位。
肺腎之間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呼吸異常、水液代謝失調方面,在病理上,無論是肺之通調失常,還是腎之氣化不利,皆能夠互相影響,導致水液代謝障礙,產(chǎn)生水腫、尿少等癥;肺失宣降與腎不納氣,也可互相傳變,導致呼吸運動異常,出現(xiàn)咳嗽、胸悶、氣短、動輒喘息等癥。出現(xiàn)肺腎兩虛之候,往往須肺腎同治而獲效。故又有“肺腎同源”“金水同源”之說。
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肝藏血,脾生血統(tǒng)血。因此,肝與脾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消化功能方面與血液運行方面。肝主疏泄,調暢脾胃氣機升降,有助于脾的運化功能;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濡養(yǎng)于肝,也有利于肝的疏泄。血液的循行,雖由心所主持,但與肝、脾有密切的關系。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統(tǒng)血。脾之運化,賴肝之疏泄,而肝藏之血,又賴脾之化生。脾氣健運,血液的化源充足,則生血統(tǒng)血機能旺盛。脾能生血統(tǒng)血,則肝有所藏,肝血充足,方能根據(jù)人體生理活動的需要來調節(jié)血液。
肝與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也主要表現(xiàn)在飲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血液方面,這種關系往往通過肝與脾之間的病理傳變反映出來。若肝失疏泄,橫逆犯脾,易致脾運失健,臨床表現(xiàn)為脅痛、腹脹、便溏等癥。這種病理表現(xiàn)稱為:肝病及脾,肝木乘脾,或肝脾不調,肝胃不和;反之,由于脾氣虧虛,也容易導致肝氣不達,稱為土壅木郁。
肝藏血,腎藏精;肝主疏泄,腎主閉藏。肝與腎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相互依賴關系,因肝腎之間,陰液互相滋養(yǎng),精血相生,所以歷來有“肝腎同源”“乙癸同源”等說法。肝藏血,腎藏精,肝血充盈則腎有所藏,腎精充足則肝有所養(yǎng),所以血與精之間存在著相互滋生和相互轉化的關系;腎屬水,肝屬木,腎水能資生肝木,肝陰也能下濟腎陰,肝陰與腎陰之間息息相通,相互化生,維持著協(xié)調與充盛。肝主疏泄,腎主閉藏,二者之間存在著相互為用、相互制約、相互調節(jié)的關系。肝之疏泄與腎之閉藏是相輔相成的。肝氣疏泄可使腎氣閉藏而開合有度,腎氣閉藏又可制約肝之疏泄太過,也可助其疏泄不及。這種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女子月經(jīng)生理和男子排精功能方面。
在病理情況下,肝與腎之間的病理影響,主要體現(xiàn)于陰陽失調、精血失調和藏泄失司等方面。若肝血不足可導致腎精虧損,腎精虧損也可導致肝血不足,出現(xiàn)頭昏、目眩、耳鳴、腰酸等癥。若腎陰不足引起肝陰虧虛,或肝陰虧虛日久引起腎陰不足,則導致肝腎陰虛的病證。臨床上,肝或腎不足,或相火過旺,常常肝腎同治,或用滋水涵木,或補肝養(yǎng)腎,或瀉肝腎之火的方法,就是以肝腎同源理論為依據(jù)的。
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與腎的關系是后天與先天的關系。后天與先天是相互資助,相互促進的。脾與腎在生理上的關系主要反映在先后天相互資生和水液代謝方面。腎藏先天之精,依賴于后天之精的充養(yǎng)培育,才能不斷充盛;脾化生后天之精,依賴于腎精氣的激發(fā)促進,才能得以運化。脾胃為水谷之海,腎為精血之海。脾主運化水濕,須有腎陽的溫煦蒸化;腎主水,司關門開合,使水液的吸收和排泄正常。但這種開合作用,又賴脾氣的制約,脾腎兩臟相互協(xié)作,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陳代謝。
脾與腎在病理上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如果脾氣虛弱,水谷精微不能充養(yǎng)于腎,可導致腎精不足,表現(xiàn)為腹脹、便溏、腰酸、耳鳴等癥;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導致脾陽也虛,則形成脾腎陽虛,表現(xiàn)為腹部冷痛、泄瀉、水腫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