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找方法”的神秘答主:
您好!
我是一個在南方小城長大的姑娘,馬上要高考了,按說這是到了人生的要緊關(guān)頭。身邊的朋友,有的背上畫板,努力在為自由創(chuàng)作尋找出路;有的則遠渡重洋,隔著八個時區(qū)告訴我自由的空氣聞起來是什么味道。留在原地的大多數(shù),像我一樣拼死拼活備考。
“人生是一面鏡子,到它里面去尋找我們自己,便是我們應(yīng)當努力的第一目的。”同桌大L,就是那個背著畫板的文藝青年。高三以來,和她分享同一張課桌的時間越來越少,而這句激勵著她在祖國南北東西輾轉(zhuǎn)奔波的尼采的話,卻一直印在那張空蕩蕩的課桌上,也深深鐫于我心中?;蛟S對于藝考生來說,他們所追求的自由,就是在試題與畫筆間對自身價值的一次次探問與追尋。這份為夢想而留的自由,贏得了我的羨慕與敬意。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W,或者說是以小W為代表的一群人。他們沉靜而堅定,看似無爭,卻總能在成績榜上一路高歌。在班會課上,W的發(fā)言令人難以忘懷——“老實說,到現(xiàn)在我還沒找到一個能夠為之奮斗終生的目標。正因如此,當下的不懈努力,都是為日后的選擇換取更大的自由……”這個愛讀康德的學霸姑娘選擇把自由留給未來,留給一個更成熟的自己。這樣的自由觀,同樣令人折服。
說回我自己吧。我生活在一個十分民主的家庭,從小享受著充分的自主權(quán)。我與父母之間沒有多大的鴻溝,如果有分歧,也盡可以溝通解決?;蛟S因為缺乏約束感,我喪失了對自由的強烈渴望。
孔子曾有言:“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边@“從心所欲”與規(guī)矩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沒有規(guī)矩的約束,人們何來追求自由的動力?正如大L,遵從內(nèi)心夢想的召喚,這是她前行的根本動力;而那些對藝考生的質(zhì)疑甚至偏見,那些條條框框的束縛,又在客觀上激勵著她朝夢寐以求的自由一路狂奔、風雨兼程。
最近在讀戈夫曼的書,他提出的“擬劇論”把社會與人生比作一個大舞臺,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不同的情境設(shè)定下進行著不自知的表演,以達到在他人心目中塑造預(yù)期形象的目的。這種“人生如戲”的另類解讀讓我覺得很有趣。您說,我們十七八歲的姑娘小伙口中的“自由”,是否就如同青春片里的一句必不可少的臺詞一樣,不過是翩翩少年們對自己清白之年的一種反復(fù)確認?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也期待著您的答復(fù)。
敬請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