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劍,吳萬桂
(江蘇省南京市泰康仙林鼓樓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00)
消化性潰瘍是消化內科常見病與多發(fā)病之一,我國人群總體發(fā)病率為10%~25%,該病具有病程遷延、病情反復發(fā)作及生活質量明顯下降等特點[1]。已有研究顯示,胃酸分泌亢進及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導致消化性潰瘍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中因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復發(fā)患者比例超過90%[2]。目前西醫(yī)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多采用四聯(lián)療法,可緩解臨床癥狀體征,但易復發(fā)[3]。相關研究顯示,單味或復方中藥可有效抑殺幽門螺桿菌和促進潰瘍創(chuàng)面愈合,且具有長期應用耐藥風險低和藥物毒副作用少等優(yōu)勢[4]。2015年2月—2016年11月,筆者觀察了安胃瘍膠囊聯(lián)合西醫(yī)四聯(lián)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臨床療效,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上述時期收治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患者100例,均符合《消化內科學》[5]西醫(yī)和《消化性潰瘍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6]中醫(yī)診斷標準,年齡18~75歲,快速尿素酶試驗或胃鏡病理活檢幽門螺桿菌(+);排除入組前8周應用研究相關藥物者,胃癌者,既往胃腸道手術史者,酒精及藥物濫用者,研究藥物過敏者,嚴重心腦肝腎功能障礙者及妊娠哺乳期女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將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50例,男33例,女17例;年齡28~73(52.80±6.25)歲;病程1~7(3.51±0.76)年;潰瘍位置:胃潰瘍21例,十二指腸潰瘍29例。觀察組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齡30~74(52.97±6.30)歲;病程1~6(3.48±0.74)年;潰瘍位置:胃潰瘍23例,十二指腸潰瘍27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西醫(yī)四聯(lián)療法治療:①埃索美拉唑(瑞典 AstraZeneca AB生產(chǎn),注冊證號H20120538,規(guī)格20 mg)口服,20 mg/次,2次/d;②阿莫西林(石家莊制藥集團歐意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13020994,規(guī)格1 g)口服,1 g/次,2次/d;③克拉霉素(濟南利民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83810,規(guī)格0.25 g)口服,0.5 g/次,2次/d;④膠體果膠鉍(福建省泉州羅裳山制藥廠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123278,規(guī)格50 mg)口服,150 mg/次,3次/d。觀察組則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安胃瘍膠囊(惠州市九惠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Z10970059,規(guī)格0.2 g)口服,0.4 g/次,3次/d。2組治療時間均為4周。
1.3觀察指標①主要證候積分:參照《實用中醫(yī)消化病學》[7]對胃脘灼痛、噯氣吞酸、四肢不溫、倦怠乏力、頭暈心悸及口干癥狀進行評分,分值越高提示癥狀越明顯。②實驗室指標:采用全自動pH值測定儀檢測胃液pH值,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骨橋蛋白(OPN)和β-鏈蛋白(β-catenin)水平。③臨床療效:治療結束后根據(jù)文獻[7]有關標準制定評定標準。顯效:主要證候積分減分率>70%,胃鏡下可見潰瘍面積縮小>基線水平30%;有效:主要證候積分減分率為40%~70%,胃鏡下可見潰瘍面積縮小為基線水平15%~30%;無效:未達上述標準。④幽門螺桿菌根除率:隨訪6個月,記錄患者幽門螺桿菌根除例數(shù),以快速尿素酶試驗或胃鏡病理活檢幽門螺桿菌(-)作為判定標準。⑤記錄2組患者治療過程中惡心、腹瀉、皮疹及便秘發(fā)生情況。
2.12組治療前后主要證候積分比較2組治療后胃脘灼痛、噯氣吞酸、四肢不溫、倦怠乏力、頭暈心悸及口干積分均顯著降低(P均<0.05),且觀察組治療后各項積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1。
2.22組治療前后胃液pH值比較2組治療后胃液pH值均顯著提高(P均<0.05),觀察組治療后胃液pH值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2組治療前后主要證候積分比較分)
組別n倦怠乏力治療前治療后頭暈心悸治療前治療后口干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503.88±0.841.24±0.34①3.79±0.821.32±0.36①3.76±0.811.32±0.40①觀察組503.96±0.810.63±0.16①②3.85±0.780.71±0.20①②3.79±0.840.79±0.16①②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2組治療前后胃液pH值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2組治療前后OPN和β-catenin水平比較2組治療后OPN和β-catenin水平均顯著降低(P均<0.05),且觀察組治療后以上指標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OPN和β-catenin水平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42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2.52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比較觀察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為98%(49/50),對照組為82%(41/5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6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2組不良反應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消化道潰瘍是一類因胃腸道黏膜自身消化而導致的潰瘍性疾病,患者以上腹部疼痛不適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病程遷延,易反復發(fā)作,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極大負擔[8]。目前醫(yī)學界對于消化性潰瘍發(fā)病機制尚未徹底闡明,其中胃及十二指腸黏膜屏障防御系統(tǒng)功能損傷在其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9]。近年來相關研究證實OPN和β-catenin廣泛參與到消化性潰瘍病情進展各個環(huán)節(jié)[10]。OPN屬于磷酸化蛋白,在生理條件下可與胃十二指腸上皮細胞結合形成免疫屏障;在幽門螺桿菌感染后機體內OPN可出現(xiàn)分泌亢進,刺激β-catenin水平上升,誘發(fā)輔助性T淋巴細胞免疫反應[11];而β-catenin作為Wnt 信號通路中關鍵信號轉導蛋白,其水平與胃腸道黏膜損傷反應程度呈正相關[12]。
消化性潰瘍西醫(yī)治療多推薦四聯(lián)藥物干預方案,其中埃索美拉唑可有效拮抗細胞壁H+,K+-ATP 酶功能,減少胃酸分泌及加快損傷消化道黏膜再生修復進程;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能夠有效抑殺消化道中定植的幽門螺桿菌,阻斷疾病進展;而膠體果膠鉍則具有保護消化道黏膜,降低耐藥菌株形成作用。但單純西醫(yī)治療消化性潰瘍存在療效個體差異大、幽門螺桿菌根除效果欠佳及易復發(fā)等問題[13]。
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將消化性潰瘍歸于“胃脘痛”“吞酸”范疇,認為病者情志內傷、飲食失節(jié)及疲倦勞累均易損傷脾胃[14];而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則加重氣血淤滯,食滯中脘,損傷黏膜日久則發(fā)為潰瘍[15]。安胃瘍膠囊是一種中成藥口服制劑,其主要活性成分為甘草黃體酮,口服后可在消化道黏膜形成保護膜,阻斷幽門螺桿菌侵襲感染進程,減輕胃酸對于黏膜損傷[16];還能夠減輕胃黏膜炎癥反應,調節(jié)胃腸道激素分泌,抑制攻擊性細胞因子分泌[17]。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胃脘灼痛、噯氣吞酸、四肢不溫、倦怠乏力、頭暈心悸、口干積分及血清OPN、β-catenin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胃液pH值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和幽門螺桿菌根除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同時2組不良反應均較少。提示安胃瘍膠囊聯(lián)合西醫(yī)四聯(lián)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可有效減輕臨床癥狀體征,提高胃液pH值和幽門螺桿菌根除率,下調OPN和β-catenin水平,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