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亞云 高榆珈 汪雅霜
摘 要:通識教育的實現依賴于課程模式。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南京大學的三門通識課程進行微觀透視,從課程目標、教學安排、課程內容和課程考核4個方面進行比較,得出統(tǒng)一化與多樣化相結合、顯性化與隱性化相結合、硬性和彈性要求相結合、嚴格要求和更重過程性的啟示,為通識課程發(fā)展提供借鑒。
關鍵字:通識教育;UCLA;南京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8)03-0028-03
Abstract: The accomplish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relies on the urriculum modes. We made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re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s from the microcosmic perspective in UCLA and Nanjing University. We compared 4 respects, including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teaching arrangement, curriculum content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And we get the inspiration that combination the unific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explicit and implicit, strict and elastic requirements, and the process is more important. We hop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curriculum.
Keywords: general education; UCLA; Nanjing University
通識教育課程,既包括前期規(guī)劃和審核過程[1],也涵蓋具體實施和后期評估。在課程開設之前,預先進行規(guī)劃安排,并最終以教學大綱的形式確定,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UCLA)和南京大學通識課程的共同做法。UCLA通識教育課程的開發(fā)是一個范圍廣泛的過程,第一階段包括話題的概念化和教師招募;第二階段涵蓋了課程方案的開發(fā)和實施、結構化和組織,以及學術委員會的審查和批準。南京大學作為國內一流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開展得有聲有色。作者分別在兩所大學選取有代表意義的三門課程(包括跨學科、理科以及文科課程),從課程目標、教學安排、課程內容和課程考核四個方面進行比較與分析,以期為通識教育的發(fā)展提供借鑒。
一、中美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比較
(一)課程目標
泰勒[2]認為,“我們如果系統(tǒng)、理智地研究某一課程時,首先必須確定所要達到的各種教育目標?!?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有明確的本科教育宗旨[3],即“塑造學生的知識基礎,并使學生了解一所研究型大學的目的,幫助他達到事業(yè)的成功并在多元文化的民主社會中扮演積極的角色?!?UCLA精煉了通識教育要求,將課程目標設為獲得一般性知識、參與綜合性學習、澄清倫理性價值、了解文化多樣性以及發(fā)展心智技能。所有的通識課程都結合自身內容,密切聯系學生的發(fā)展需要,以上述目標為框架進行闡述,既具有形式的統(tǒng)一性和內容的多樣性,又具有較強的時代特色。該課程目標與哈佛前校長博克在《回歸大學之道》中對大學教育目標的觀點不謀而合,例如“表達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適應多元文化的素養(yǎng)”等。
南京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目標,重點體現出兩個特點。其一,所有的教學目標都突出能力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的學術能力、思維與表達能力、科學人文素養(yǎng)以及環(huán)境意識等。另一個特點是,課程目標的表述比較寬泛,可用于任何一門本領域課程,與課程內容的聯系較弱,造成目標課程本身的特色不明顯,不太利于對教師教學進行指導,也不利于對課程進行評價審查。
(二)教學安排
教學安排是課程實施的具體方式,包括教學形式、時間要求等。從表1可以看出,UCLA對通識課程每周的學習時間設置了最低門檻,所有的通識課程的學習總時間至少要達到15小時,三門案例課程中兩門都超過了要求時間。每周的課程學習時間主要分為“學生聯系”和“課外時間”兩部分?!皩W生聯系”部分主要是課堂學習,涉及師生、生生相互溝通交流,有講座、討論、實踐等多種形式,約占總學習時間的三分之一;“課外時間”部分主要是學生在課堂之外的多種學習,包括閱讀、團隊項目、書面作業(yè)等,約占總學習時間的三分之二。值得注意的是,學生的學習時間有較為嚴格的規(guī)劃與分配,其中閱讀時間是最多的,可以看出學生有大量的閱讀任務??蓪CLA通識課程的教學歸納為以下五個特點:1. 教學時間安排詳細明確;2. 教學組織形式豐富多樣;3. 教師團隊教學輔以助教; 4. 整合課內外的繁重學習;5. 注重生生和師生的互動交流。
南京大學的要求[4]是“教學形式方面,積極探索研究性教學,強調大班授課與小班研討相結合,注重考核方式多樣化”。對比南京大學的三個通識教育案例課程(表2),發(fā)現南京大學在教學方法方面的特點是,以教師的授課為主,輔之以研討交流。教師主要采取上大課的方式,課程通常比較關注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并通過組織課堂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和不同觀點。這樣的教學方式基本符合學校要求。
(三)課程內容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以《拉丁美洲的貧窮與衛(wèi)生》的秋季課程內容(表3)為例,發(fā)現教學大綱對課程內容作了詳細的介紹,把與專題相關的閱讀和寫作任務羅列出來,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效聯系,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
表1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通識課程的教學安排
與時間分配
南京大學,以《全球變化與人類活動》課程內容為例(表4),發(fā)現每周的課程教學都有較為明確的主題,但內容表述較為模糊,對課程具體教學內容沒有明確的表述。與UCLA的通識課程內容相比,南京大學更多強調教師的教,對于學生的學習任務要求不明確,通常以列出參考書目形式出現,而非相應的閱讀和寫作任務。彈性的內容要求使得教師教學自由較大,放寬了評價要求。這就容易造成學生的學習以課堂聽講為主,缺少自主性學習,學習效果也容易打折扣。
表3 《拉丁美洲的貧窮與衛(wèi)生》秋季課程內容(第1、2周)
表4 《全球變化與人類活動》課程內容
(四)課程考核
課程考核主要是針對學生具體的評價要求,包括考核的項目、具體內容及其比重等。如表5所示,UCLA三門課程的考核項目較為多樣,涉及到思、說、讀、寫,考核方式以個人學習與團隊合作相結合。課程考核的時間跨度較大,基本覆蓋了整個學季;課程考核的空間跨度也較大,既包括課內的討論參與,又包含了課后的作業(yè)與論文等。平時成績占考核的比重較大,課程每周都有閱讀寫作任務和討論環(huán)節(jié),較少存在突擊考試的現象。不同的課程,考核項目及比例也是各不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考核項目中,寫作類項目占了很高的比例,可以看出UCLA對學生的表達有效性、綜合性知識、批判性思維、信息素養(yǎng)等教育目標的重視與實踐。
從南京大學的三門案例課程來看(表6),南京大學在課程考核方面表現出兩個特點:1. 課程考核重視期末輕平時。期末考試通常占課程考核的最大比重,平時的考評主要通過課堂討論和小測驗等。這樣的考核方式,容易使得學生重視期末考前復習,忽視對課程的平時學習。2. 學生課業(yè)負擔彈性比較大。每門課程都列出了詳細書目,都在15本以上,課程學習具有一定的壓力。但是考核評價主要注重的是期末考試,更看重教師的上課內容,因此這些閱讀要求就顯出較大的彈性。
二、分析與啟示
對比分析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南京大學兩所研究性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特點,對我們促進通識教育的發(fā)展帶來了相關的啟示。
(一)課程目標,統(tǒng)一化與多樣化相結合
教學目標方面,UCLA的表述明確具體,具有較強的可操行性和指導性,注重跨學科教學和學習方法的運用,具有鮮明的通識色彩。而南京大學的教學目標則略顯寬泛籠統(tǒng),不夠具體。
在學校層面,應該對通識課程進行頂層設計,對通識教育的目標進行澄清與確定,同時進行規(guī)劃與評估。在具體課程層面,教師可以在總目標的基礎上,對所教課程進行針對性和多樣化設計。
(二)教學安排,顯性化與隱性化相結合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學方式多樣化,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研究相結合,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與時間;通過研究生助教聘用制,輔助教師教學,減輕教學負擔,保證課程教學質量,增進師生互動交流。學生的課外學習任務重,每門課程每周的學習時間在15小時以上。相比之下,南京大學通識課程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以教授為主討論為輔,學生課外學習任務較輕,課業(yè)負擔彈性較大。
通識課程應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更多的關注,一方面強調師生互動,另一方面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可測化的顯性要求,以保證通識課程學分的質量,避免課程之間標準差距過大。同時,對課程設計進行適當的隱性化要求,給予學生較大的自由與彈性,對于“吃不飽”的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空間。
(三)課程內容,硬性和彈性要求相結合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對教學內容有明確的規(guī)劃,并在教學大綱中進行清晰的表述,方便學生學習。而南京大學通識課程的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容易導致課程的粗略設計、教學隨意性強等問題。
對課程內容作詳細的規(guī)劃,有利于教師的教學有據可循,學生的學習有的放矢,使學校的評估工作更易有效開展。但因為教學大綱是事先制定好的,忽視了課程內容的變化性,教師應協(xié)調好彈性要求,與時俱進,聯系現實,適時更新內容。
(四)課程考核,嚴格要求和更重過程性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注重過程性評價,對學生的日常學習進行嚴格的考核,同時重視閱讀與論文寫作,教師列出的閱讀要求都會通過每周的作業(yè)得到反饋,閱讀也就變成了硬性作業(yè)。而南京大學通識課程更注重結果性評價,重視期末考試,考核要求較松,學生平時的課業(yè)壓力較小,教師列出的閱讀書單由于沒有明確的反饋性作業(yè),而容易流于形式,變成學生的彈性作業(yè)。
南京大學通識課程的學分比UCLA的更易獲得,因而學校要注重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并且進行全程化的評價與考核,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全面的了解、診斷與評價。
參考文獻:
[1]Developing A Cluster[EB/OL].http://www.college.ucla.edu/ge/clusters/development.html,2015-3-9.
[2]施良方.課程理論一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3.
[3]李巧針.走近特色顯明的UCLA本科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08(8):61-62.
[4]南京大學通識課程建設要求[EB/OL].http://jw.nju.edu.cn/jwoldweb/661/menu663.html,20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