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濤
(遼寧省營口市中醫(yī)醫(yī)院耳鼻喉科,遼寧 營口 115000)
鼻息肉是于鼻竇黏膜或鼻腔發(fā)生的突起腫塊,是耳鼻喉科疾病常見類型,由反復發(fā)作的鼻竇慢性炎癥及機體變態(tài)反應誘發(fā)的鼻黏膜水腫導致。臨床以鼻音過重、呼吸不暢、鼻塞等為主要表現,常有頭痛、嗅覺障礙等全身癥狀伴發(fā)。較小息肉通常采用藥物治療,復發(fā)性、多發(fā)性或經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鼻息肉通常行手術摘除,是最基本的治療鼻息肉方案,但術后有較高復發(fā)率,故多主張行綜合治療[1-2]。本組選取160例,就鼻內篩竇切除術聯合鼻息肉摘除術效果與鼻內篩竇切除術效果進行比較,現將結果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鼻息肉患者160例,男106例,女54例,年齡20~50歲,平均32.3歲,均經鼻竇CT掃描及鼻內鏡檢查確診,單側68例,雙側92例;均以流膿涕、反復鼻塞或伴有頭痛等為臨床主要癥狀。均自愿簽署本組實驗知情同意書,排除既往有變應性疾病史、鼻竇炎鼻息肉手術史、哮喘史等。采用數字表抽取法隨機按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0例劃分,組間一般情況具有可比性,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選取病例應用鼻息肉摘除術方案,行局部浸潤麻醉加表面麻醉,協助患者取平臥或仰臥位(30°),單發(fā)性息肉取息肉鉗在直視下夾住蒂部,圈套器套除或直接切除;多發(fā)性息肉需直接準確快速摘除,并去除部分中鼻甲和(或)開放篩竇,出血量較多者常規(guī)送檢病變組織,后鼻孔息肉切取除或圈套器切除。取纖毛功能恢復劑及抗生素等應用。觀察組選取病例鼻息肉摘除術同上,并聯合鼻內篩竇切除術,術中篩泡顯露后,直頭咬鉗或刮匙將篩泡壁咬破,入前組篩竇,向前依據此缺口將前組篩竇氣房去除,防止篩前動脈損傷,以防誘導近心端回縮,有眶內血腫發(fā)生,干凈切除前組篩竇后,漸向外、后、下方擴大,將后組篩竇氣房去除,腔內病變組織清除,至蝶竇前壁,鉗子伸入7.5~8 cm。術中作為內界,始終保留中鼻甲,竇內病變及篩竇氣房全部開放去除,篩房充分開放,至完全摘除竇內息肉,若中鼻甲有病變,可全部或部分去除。術后取抗生素常規(guī)應用,鼻腔填塞物在48~72 h分次取出,定期在3~4周內清理術腔,結痂、血塊隨時清除,將水腫樣肉牙去除,至上皮化。
1.3 效果觀察。治愈:內竇鏡檢查竇腔黏膜上皮化、竇口開放良好、無膿性分泌物,癥狀消失;好轉:內鏡檢查見部分竇腔黏膜區(qū)域肥厚、水腫或肉芽組織形成,癥狀明顯改善,有少量膿性分泌物;無效:內鏡檢查竇口閉鎖或狹窄,術腔粘連,有膿性分泌物,息肉形成。
1.4 統(tǒng)計學分析:統(tǒng)計學軟件采用SPSS13.0版,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選取病例臨床總有效率為97.5%,明顯高于對照組8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6個月~1年,觀察組2例復發(fā),占2.5%,對照組14例,占17.5%,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臨床總有效率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總有效率比較[n(%)]
鼻息肉好發(fā)于上頜竇及篩竇、鼻腔中鼻道、鼻頂部、篩泡,并非均限于鼻腔,由于在重力作用下,極度水腫的鼻腔鼻竇黏膜下垂形成,炎癥刺激黏膜促使息肉形成為最常見病因,也與變態(tài)反應相關[3-4]。因術后明顯復發(fā)傾向和病因的多元性,引發(fā)臨床廣泛重視。手術為主要應對方案,鼻息肉摘除術效果已被證實,對侵襲性損害鼻周或明顯引起鼻塞的大息肉,在用類固醇激素行2周控制后,可將鼻竇及鼻腔內的息肉組織手術切除,但手術摘除息肉,僅起促竇腔分泌物引流,改善鼻通氣效果,仍存在致病因素,且因鼻息肉并非局限于鼻腔,并向周圍侵犯至鼻竇,故摘除術并不能達到根治效果,易復發(fā)[5-6]。
而聯用鼻內篩竇切除術,可對竇內病變黏膜徹底清除,防止息肉復發(fā),手術操作過程中需注意手術保持范圍、篩竇危險區(qū)及鼻孔至篩竇各部位測量數據,并依據實際情況和個體差異靈活掌握,保障手術的徹底性和安全性,手術在光線充足的環(huán)境下實施,操作需輕柔,不可用力過猛,順勢而行。術中中鼻甲盡量保留,其為手術時的標志,可保護篩板,而中鼻甲有必要去除時,可用圈套器處理,殘留骨片或黏膜可用咬骨鉗或篩竇咬鉗,不可強行用息肉鉗撕下,以免引發(fā)并發(fā)癥[7-9]。本組研究中,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采用鼻內篩竇切除術結合鼻息肉摘除術治療鼻息肉,可顯著提高臨床效果,避免疾病復發(fā),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