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 棟
(西藏自治區(qū)農牧科學院蔬菜研究所,西藏 拉薩 850032)
麗腹弓角鰓金龜Toxospathius auriventris Bates屬鞘翅目Coleoptera鰓金龜科Melolonthidae。在西藏主要分布在林芝、拉薩、昌都、山南和日喀則等地(市)。其危害區(qū)主要在海拔3800m以下的山地、河谷地帶[2],特別是在農田與林區(qū)自然環(huán)境相嵌合的區(qū)域發(fā)生嚴重。據2017年在拉薩調查果樹害蟲種類時,發(fā)現該成蟲危害蘋果、桃、梨、櫻桃、海棠、葡萄等果樹的花、芽、嫩葉,槐、柳、楊、榆等樹木的芽、花蕾、嫩葉,豆類、蔥、月季、牡丹等園藝作物的嫩葉、花蕾,以及油菜和麥類等大田作物葉片,使受害花殘缺不全,葉片呈缺刻,在40cm長的楊樹新梢上有成蟲2頭,蘋果33頭,榆樹5頭,櫻桃16頭,(紅花)槐樹上高達36頭,1個花叢上常集10余頭,常取食葉片成缺刻或只剩下葉脈、葉柄,把全株的花蕾、嫩葉幾乎全部吃光;幼果被食一半或只剩下果心,嚴重時整株樹木被吃成“刷狀”[2]。其幼蟲單頭或數頭聚集生活在土壤里,為害地下植物幼根。由于受該蟲的為害,每年損失嚴重,尤其是經濟效益較高的果樹,連年減產,卻一直沒有有效的防治措施,嚴重的影響了樹木的長勢及果樹的座果率。針對以上情況,我們對麗腹弓角鰓金龜做了詳細研究與分析。因此,重視麗腹弓角鰓金龜的危害,遏制其進一步擴散,在當前已顯得尤為重要。
成蟲:體小型,呈長卵圓形,雄蟲體長為11mm,雌蟲為12-15mm。除鞘翅和小盾片外,全體被黃白色茸毛;頭胸部呈棕黃色,鞘翅綠色微帶褐色,具金屬光澤;腹部黑色,末端露出鞘翅。觸角鰓葉狀,褐色或紅褐色,鰓葉部雄大雌小。標本保存一段時間后,綠色消失呈黃色。
卵:橢圓形,長1.41mm,寬0.9mm,初產時乳白色,孵化前呈淡黃色。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18 mm左右[2],通稱蠐螬。
蛹:長12-13mm,初期乳白色,羽化前深紅褐色。
1.3.1 生活史。麗腹弓角鰓金龜一年發(fā)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背風向陽有雜草或小灌木(苗圃)的疏松沙壤土或風沙土內越冬,尤以山邊非耕地、草荒地、果樹地、林木苗圃地最多。5月上旬成蟲出土為害至6月下旬,5月下旬至6月上旬為發(fā)生鼎盛期,成蟲期50-55d,壽命10-15d。交配后成蟲下樹潛入土層中產卵,6月中旬為產卵盛期,卵期21-25d。5月底卵開始孵化進入幼蟲階段,7月上旬為孵化高峰,10下旬至11月上旬成長為老熟幼蟲,幼蟲期約110-130d。4月上旬至5月上旬進入蛹期,蛹期約30-35d[3](表1)。
表1 麗腹弓角鰓金龜生活史(拉薩)
1.3.2 生活習性。成蟲出土后,白天活動,初羽化的成蟲活動能力不強,大多不取食,只在地面或雜草上爬行,天氣晴朗,氣溫達15℃以上多在向陽處沿地表成群飛舞或在取食寄主上飛舞、停留、取食、尋偶,先早期在嫩葉的柳樹上為害,漸轉集中至蘋果、桃、梨樹上為害花和嫩葉,最后常常分散到柳樹、北京楊、榆樹等寄主上。中午前后活動最盛,喜食花、嫩葉和未成熟的果實。通常將一株樹上的花或梢端的嫩葉全部吃光以后才轉移為害。有時1頭成蟲可在1株樹上連續(xù)取食2-3d。趨光性不強,有假死性正午不明顯,傍晚顯著。成蟲有邊取食邊交尾習性,交尾多集中在午后,時間約30min,雌蟲交尾后2d入土產卵,多產在1cm左右有機質豐富的樹木或果樹根部附近的疏松土壤內,有分次產卵現象。卵6月上旬開始孵化,孵化率達87-95%[3],幼蟲孵化后以植物的細根和腐殖質為食。幼蟲有3齡,一至二齡生活在2-25cm土層中,老熟幼蟲多下潛40cm以上的土層越冬,翌年3月上旬至4月上旬向上移動到地表約15cm深的土層中做土室化蛹,土室比較松軟,蛹初期乳白色,快羽化時顏色加深,最后成蟲破蛹而出。
成蟲在林帶中的分布受風的影響。以林帶背風面蟲口密度大,被害率亦高;迎風面則相反。該蟲耐旱性較強,成蟲活動、取食均在較干燥處,產卵也在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沙土中。
麗腹弓角鰓金龜屬雜食性害蟲,其寄主種類多,范圍廣。土壤中大量腐殖質(落葉、秸稈等)和未充分腐熟有機肥(牛、羊糞等),不但為蠐螬提供了豐富食料,而且落葉、秸稈、有機肥在腐爛過程中釋放的熱量還提高了地溫,為其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huán)境。隨著西藏自治區(qū)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農作物和果樹的種類不斷增多、栽培面積不斷擴大,適宜的寄主和棲息場所,有利于其取食及交尾活動,為其在西藏自治區(qū)的發(fā)生、傳播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空間。
西藏自治區(qū)農田、非耕地、果園土質多為沙壤水澆地,土壤濕潤,林木、果園長勢良好,有利于金龜子隱藏、交配、產卵和孵化;牛羊糞及落葉等會散發(fā)大量腐爛、潮濕氣味,引誘更多的金龜子來此產卵。
整個作物生長期極少中耕除草,蠐螬在化蛹和羽化過程中不受任何耕作為害,存活率較高。
對蠐螬的發(fā)生規(guī)律不了解,防治時期掌握不佳,施藥技術不到位,市場上防治蠐螬的農藥種類很多,但質量參差不齊導致防治效果得不到保證,造成蠐螬越來越多,抗藥性增強[4]。
加強田間管理,進行秋耕、冬灌、春灌,破壞幼蟲或卵的越冬場所和正常的生活習性,減少蟲口基數。
結合中耕、除草等農事活動,利用成蟲具有一定趨光、假死習性,在成蟲聚集危害時人工捕殺和誘殺。
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基礎上,抓住越冬期和6月成蟲危害盛期兩個關鍵時期,以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穩(wěn)定天敵自然平衡為原則,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進行防治。①土壤處理:常用藥劑有5%辛硫磷顆粒劑,撒施3kg/畝;或50%辛硫磷乳油0.3-0.4L/畝加細土30-40kg拌勻制成毒土撒施;或5%氟蟲脲乳油1200倍液等均勻噴于地面,施后及時淺耙,提高防效;②藥劑澆灌:麗腹弓角鰓金龜幼蟲喜聚集危害,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澆灌其發(fā)生地,防效較佳;③藥劑噴霧:果樹開花前,噴灑48%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5%氟蟲脲乳油1200倍液等,可有效控制麗腹弓角鰓金龜的發(fā)生和危害。
麗腹弓角鰓金龜是近年來在西藏高原經濟林上發(fā)生的一種危險性害蟲,由于其種群繁殖力強,其寄主種類多,適應性強,使之在一些地區(qū)嚴重發(fā)生,上升為作物上的主要防治對象,并逐漸擴展和蔓延,對果品的生產造成了嚴重威脅。鑒于其潛在的危險性,建議密切注意這一新動向,加強其發(fā)生規(guī)律的研究,采取得力防治措施,遏制其擴散蔓延,確保西藏自治區(qū)果品生產的豐產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