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詩雨
最近,和我們每個人切身利益相關(guān)的一件大事就是國家的稅收政策要改革了。6月29日,《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在中國人大網(wǎng)公布,向社會征求意見。在眾多修改內(nèi)容中,有兩條內(nèi)容被highlight了出來。
首先是一條利好消息。草案提議從今年10月起,將個稅免征額(大家習慣叫個稅起征點)從3500元提高到5000元。一些積極的媒體很快就算好了賬:如果稅前月薪1萬元,那么這次調(diào)整后每月可以少交150元稅。
一撥開心過后,人們還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條修改內(nèi)容:“新增五項專項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支出、繼續(xù)教育支出、大病醫(yī)保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睂m椄郊涌鄢傅氖窃谟嬎憔C合所得應(yīng)納稅額時,除了基本減除費用標準和要交的N險一金之外,還允許額外扣除的項目。簡而言之,如果你有以上5項開支,那么交稅時都就適當減負,看起來也是好消息。
但一些自媒體迅速反向思維了一把—對于未婚未育的人來說,好像享受不到子女教育支出的專項扣哦?然后,經(jīng)過一番“高度概括”,便有了這樣的標題:“單身稅”來了。然后,廣大單身人士紛紛表示受到了又一次暴擊。
哎,明明是想著給大家減稅,反被解讀成了欺負單身者,政策制定者也可以說是有點委屈?
好啦,是有點促進生育的意思—畢竟有了孩子才能享受這項減免。但為了社會發(fā)展,在很多低生育率的國家,政府都會為促進生育努力。比如芬蘭每個待產(chǎn)媽媽都會得到一個免費的“母嬰包”,包含了嬰兒服、尿布、床上用品等新生兒第一個月會用到的必需品,如果放棄禮包,可以選擇現(xiàn)金補貼。在德國,孩子出生后的一年內(nèi),停職在家照顧孩子的父母中的一方每月可得到相當于本人稅后月收入67%的補貼,每月最高可達1800歐元。新加坡每個家庭新出生的前兩胎嬰兒,只要是新加坡籍,便分別可以獲得6000新元(約合3萬元人民幣)的補貼,第三和第四個孩子能夠獲得8000新元(約合4萬元人民幣)補貼。過去大家談到這些國外的生育福利時,一般都還帶點兒羨慕不是?所以,這次的問題或許在于和生育捆綁在一起的是稅,于是引爆了情緒。
當然,也不能怪單身人士玻璃心,動輒就往“這社會對單身人士也太不友好了”去想,畢竟這個社會真的對單身人士有點不友好??磦€春晚,小品都在催婚催生,聚會吃飯阿姨媽媽除了房子車子最喜歡嘮叨的就是談了嗎結(jié)了嗎生了嗎,而房子車子也是為談結(jié)生準備的。在輿論場上被歧視久了,難免會有些反抗情緒。
要保證社會和家庭的延續(xù),鼓勵婚姻和生育無可厚非,但一些針對單身者的歧視也該打住了。發(fā)表在《婚姻與家庭》雜志上的一項為期4年的追蹤研究證實,在健康、幸福、抑郁和自尊等維度上,已婚者和單身者沒有顯著差異;研究結(jié)論甚至更有利于單身者:他們經(jīng)常與父母聯(lián)絡(luò),與朋友在一起的時間也更多。
值得慶幸的是,雖然社會的大方向是鼓勵生育,現(xiàn)在大家也越來越能理性地認可單身這件事本身不是錯。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已婚人士看來還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快樂。
不過,一個人獨立生活時,除了生活成本,難免也會多付出一些成本,這也是單身的代價之一。當然啦,“第二杯半價”嚴格意義上來說可不算單身稅。畢竟,你還可以和朋友分享或是自己全部吃掉嘛!
古羅馬
公元前18世紀,古羅馬皇帝屋大維·奧古斯都在《朱利亞法》中規(guī)定,單身男性公民要受懲罰,比如剝奪繼承權(quán)且不能參加公共活動。到公元前9世紀,羅馬執(zhí)政官Papius與Poppaeus基于鼓勵結(jié)婚生育的原則在《巴比亞波培亞法》中進一步增加了懲罰單身者的內(nèi)容。然而,Papius與Poppaeus兩人都是徹底的單身。在當時的羅馬,保持“單身”是一件很高貴、很奢侈的事,單身是真·貴 族。
英國
英國在1695年頒布了《結(jié)婚義務(wù)法》,要求超過25歲的男性公民如果還沒結(jié)婚都要交光棍稅。不過這筆稅收主要是為了填補因為英法戰(zhàn)爭而空虛的國庫。到1706年政府緩過來之后這項稅收就取消了。
美國
美國密蘇里州在1821年前一直保持對州內(nèi)21歲至50歲的未婚男子征收1美元單身稅的制度,這個制度被廢后,當?shù)卣€反復提案恢復這項稅收以及增加對單身女性的課稅,但都被否決了。1921年,美國蒙大拿州也推出過向所有單身漢征收3美元的單身稅,但次年就被駁回了。
南非
1919年,南非一度因種族原因開征過單身稅,目的是讓白人的人口增長與黑人的人口增長相匹配。
德國
1923年,德國的杜倫鎮(zhèn)通過了一項單身者每月要交2000馬克的單身稅制度,但很快就被推翻了。
蘇聯(lián)
1941年至1990年期間,蘇聯(lián)一度實行過無子女稅政策,對25歲至50歲的無子女男性和20歲至45歲的無子女女性征收—大部分單身人士必然就在被征稅之列。這筆稅收不是一筆固定的錢而是按比例算的,占每個人每個月工資的6%。
家庭套餐不能享
在美國,保險、旅行、健身房、參觀等消費領(lǐng)域通常都會給夫婦更優(yōu)惠的套餐,與此同時社會給的福利保障也會更多一些—這也是為什么大家會那么努力地爭取讓當?shù)卣J可同性婚姻。
好吧上述以家為單位的優(yōu)惠有點遠了。說些近的。為什么游泳館的家庭套票還得證明親緣關(guān)系才能買?我和我室友也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不行嗎?你看,電信公司的家庭套餐就從來不查戶口。
獨自旅行成本高
一個人去旅行可以盡情朝圣,反復去同一個地方,睡到幾點都沒有人管……但成本高是個大問題。有時候單間可能比雙人房還貴,索性定個雙人間吧又難免心里不平衡。去一些日式酒店更麻煩,某溫泉勝地不知為何就是一定要2人以上預(yù)訂才肯把房間給你住。
相個親好貴啊
某種程度上來說,相親還真是件勞心勞力投入回報不成正比的事兒。見面得吃飯吧,為了留個好印象得找得體的館子吧,人均至少也得3位數(shù),遇上周圍長輩朋友太熱情,一個月安排好幾局的,恩格爾系數(shù)直線飆升。讓對方付錢?那可就得做好上熱搜的準備了。大家都節(jié)約點,約在炸雞店碰頭?視之后的送禮情況也可能有被當成極品上熱搜的風險。
更別提許多難以預(yù)料的支出了。有位朋友,遇到過一位禮貌周到但車技不太行的相親對象。每次開著20來萬元的小跑車送完她回家,都會在小區(qū)花壇剮蹭一下,最后實在不敢再見第四次了。
休假機會通常更照顧有家庭的
一到暑假,你也想趁著最好的季節(jié)去大西北在風吹草低里詩和遠方一把。然而同組的×姐說得帶孩子出國參加交流,×哥說老婆說再不去海島玩就離婚,于是,好心的領(lǐng)導照顧了一圈,只能留你這位身上還留著暑假生物鐘的單身小朋友繼續(xù)當留守兒童。
連加薪發(fā)福利都可能先考慮拖家?guī)Э诘?/b>
在年代電視劇里,經(jīng)常會有工廠領(lǐng)導對某個單身的優(yōu)秀青年說,“老×上有老下有小,這次加工資/分房/提干就先考慮他了,你還年輕,以后有的是機會?!彪x開了分配制邁入市場經(jīng)濟后,雖然更以能力說話了,難免還有基于人之常情向已婚人士傾斜的情況在。事實上在美國,情況也是這樣的,而且并不是因為已婚人士大多年資高的關(guān)系。美國哲學博士Bella DePaulo所寫的《單身更快樂》一書提到,有一個研究比較過幾對同卵雙胞胎的收入,結(jié)果已婚的那幾位比未婚的那幾位收入平均高了26%。
包紅包也不能打折
關(guān)于包紅包這事兒,大家通常在聊行情時都會講一包均價,很少談人均價。于是,為了達到數(shù)量上的統(tǒng)一,單身的朋友往往得塞上和別人一家三口差不多的錢。
在某些有開包唱票,哦不對,唱錢并登記在冊的地區(qū),單身人士的扎心感總是會更強一些。哎,剛剛那個1000元紅包好像是那邊的一家三口給的,你們都不在意我一個人給的錢和他們一樣多 嗎?
人均住房費用比較高
買房時,一套房子的價格并不會因為購買人數(shù)的多少而轉(zhuǎn)移,但對買房者來說,一起買房的人數(shù)多少直接影響了生活質(zhì)量。若是租房,整租的價格平攤下來往往比租單間劃算不少。再加上水電煤、物業(yè)寬帶費這些日常開銷,在住這個生活大頭上,生活對單身人士實在很難說友好。
大家總是捧結(jié)婚踩單身
自媒體總喜歡把已婚已孕的名人稱為“人生贏家”,而談到單身人士,話題總和焦慮捆綁,顯得苦哈哈。社會環(huán)境鼓勵提高生育和大家主觀上總是捧結(jié)婚踩單身可是兩回事哦。單身人士平日里白白遭受的diss真是有苦說不出。精神損失也是一種損失。
正所謂一人吃飽全家不愁
既不用牢記各種紀念日并提前3個月開始琢磨買什么價格合適、不落俗套、略帶驚喜、發(fā)朋友圈有面子的禮物,也不用前腳才把辛辛苦苦加班一個月掙來的加班費裝進口袋,后腳就得乖乖跑去孩子的補習班交費。和養(yǎng)家育兒的那些大花銷比起來,少的那些稅收優(yōu)惠、旅行時多付的住宿費其實真的還好哦。
可以無拘無束地投入愛好
可以無拘無束地打游戲到深夜—雖然本質(zhì)上挺對不起自己的;可以愉快地投入時間和精力為自己的小眾愛好朝圣而不用遭受“這到底有什么好”的白眼和吐槽;可以為練好流心蛋包飯一口氣敲掉36個蛋,不會沖出來一個人二話不說罵你浪費。
少一個軟肋
知乎上有一個著名回答說,愛一個人的感覺就像是同時擁有了軟肋和鎧甲。單身吧,雖然少了鎧甲,但同時也沒了軟肋呀。小到獨自在外,不用記掛家里伴侶和孩子的溫飽幸福,大到做重大抉擇時不用被兒女情長左右,也挺好的。
免了許多爭執(zhí)
兩個人生活,難免會因為雞毛蒜皮柴米油鹽起摩擦。一個人生活多好,徹底免去了為年夜飯去誰家吃、誰倒垃圾誰刷碗、馬桶蓋是蓋上還是翻起,孩子不濟的那方面究竟是誰的基因在作祟而吵個不休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