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古建筑散記》
作者:陳志華
版次: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6月版
從1981年冬到1982年夏,我在羅馬城住了多半年。我是到國際文物保護研究所去“參與”文物建筑保護研究班的。這期間不斷出游,訪問了意大利的許多歷史文化名城。
在我到過的國家里,文物建筑當數(shù)意大利為第一,數(shù)量多、質(zhì)量高。從古希臘以來歐洲建筑發(fā)展的所有階段,都在意大利留下了一批代表性建筑物。意大利又是保護文物建筑最領(lǐng)先的國家,不但決心大,不惜代價,而且形成了成熟的科學和理論,對世界的貢獻很大。意大利豐富的文物建筑是重要的財源,旅游業(yè)的收入快要趕上工業(yè)的收入了,然而在那里看不到“開發(fā)”祖宗遺產(chǎn),靠幾千年文化積累詐人腰包的貪婪和愚昧。相反,他們是以文明的態(tài)度創(chuàng)造性地保護和闡釋文物建筑的多方面價值,從而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朝圣者”。他們發(fā)的不是單純的“祖蔭”財,我看到了他們的遠見卓識,他們的勤勞智慧,也看到了他們在許多方面作出的犧牲。文物保護,在那里不是社會精英孤獨的呼吁,不是政府部門專斷的措施,更不是投資者為謀取高額利潤而掛起來的“文化”幌子。文物保護,在意大利是一種民族自覺,一種人民素質(zhì),已經(jīng)融入風尚習俗中去了。他們根本不能想象,怎么可以為了修馬路、造新房,為了賺錢,為了吸引外資,去拆掉文物建筑或者舊市中心,那里有他們的歷史記憶,有他們的感情寄托,有他們的人格尊嚴。
半年多的時間,我沉浸在意大利無比豐厚的文化積累里。當我摩挲著巴拉丁山(Palatine)上七零八落模糊難辨的廢墟時,當我徜徉在阿庇亞大道殘破不堪的遺跡上時,我心中充滿了對意大利人的感謝之忱。羅馬、那不勒斯、威尼斯、錫耶納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名城里,古老市區(qū)的擁擠、破爛、敗落,種種不衛(wèi)生、不方便,使我非常吃驚。我不知道那里的居民怎樣忍受那種環(huán)境里的生活,更不知道有什么辦法能改善那里的環(huán)境。但是意大利人拿定主意要保存這些舊市區(qū),留給世界,留給后代。在能力暫時不足以使居民們都過上現(xiàn)代化生活的時候,他們愿意等待。
意大利人并非沒有才華,他們自詡是世界上最善于做形式設計的民族。意大利人并非不熱愛生活,他們鐘情于各種精神和感官的享受。但他們?yōu)榱宋幕聵I(yè),義無反顧地承擔了艱巨的歷史重任,甘愿犧牲一些眼前利益。我被深深地感動了,因而改變了我過去的一些想法。
意大利遍地是文物建筑,或者不如說,整個意大利就是一件大文物。
歷史的原因加上地理的原因,好多支重要的文化機構(gòu)到意大利來,最早有伊達拉里亞人(Etruscan)和希臘人,古羅馬人把這兩支文化發(fā)展到了輝煌的高峰。中世紀,北部有拜占庭文化和哥特文化的舞臺,南部則有阿拉伯文化的舞臺,但舞臺演出的都是意大利本土的戲劇。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意大利的文化又一次登上輝煌的高峰,而且與法蘭西文化發(fā)生了頻繁的交流。這些文化在意大利半島留下的,都是它們自己的第一流作品。
幾乎每一座意大利城市,都有古色古香的歷史中心,那簡直是文物建筑的堆積:中世紀的鐘塔挨著文藝復興的府邸,巴洛克的教堂對著古羅馬的劇場。你上街買菜,市場就在大公爵府東邊,但?。―ante Alighieri,1265-1321年)像的前面;你上街寄信,郵局就在帕拉提奧(AndreaPalladio,1508-1580年)設計的府邸里;下雨了,推開一座小小教堂的門,進去避一下,一看,墻上是喬托(Giotto Di Bondone,1266-1336年)的壁畫,祭壇上有唐納泰羅(Donatello deBardi,1386-1466年)的浮雕。
村莊也是這樣。文藝復興時代教堂的穹頂和鐘塔是它們的標志。曲曲折折的小巷不斷地穿過券洞,兩側(cè)總有些中世紀的石頭房子,墻縫里長著小樹。陽臺上細巧的欄桿,雖然已經(jīng)破舊,卻能告訴你它是什么式樣,屬于哪個年代。村后的山坡上,有巴洛克的花園別墅:村前的山腳下,有伊達拉里亞人的墓葬。一條古羅馬的大路從旁邊經(jīng)過,大石板上刻著深深的車轍。
海邊,漁村造在古羅馬的船埠碼頭上;山頂,橄欖林圍著的是法國人的堡壘和拜占庭的修道院。
要是說,站在意大利的任何一個地方,一眼望去,都可以見到文物建筑,這話可不算夸大,因此,意大利是一所最豐富的文化博物館。它地方不大,但是在任何一本歐洲文化史里,它都要占一多半篇幅。
這所博物館的中央大廳是羅馬城。
羅馬城從公元前8世紀中葉誕生,到現(xiàn)在有2800年的歷史了。它是古代強大的羅馬帝國的首都,在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4世紀初,羅馬帝國極盛的500年間,羅馬城的人口一度超過100萬。空前富庶和繁榮化成了無數(shù)大理石的建筑物,能容25萬人的跑馬場、8萬人的角斗場、3萬到5萬人的劇場,等等。光是能供一千人以上同時使用的浴場就有11個,中小型的有800多個。那時候羅馬城號稱“永恒的城市”。羅馬帝國滅亡之后,從6世紀起,它一直是天主教的圣地,天主教傳布到哪里,哪里的財富就源源運到羅馬城來。16世紀和17世紀,盛期的文藝復興和巴洛克藝術(shù)受到教皇的庇護,在這里達到燦爛的高峰。1870年,新統(tǒng)一的意大利在羅馬建都,教皇仍然保留了它西部的梵蒂岡。所以,羅馬城實際上是個雙重首都。
有這樣光輝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羅馬城文物之豐富,遠遠不是世界上任何別的城市所能比的。在它大約1000萬平方米的歷史中心區(qū)里,問題常常不是要鑒定哪一座建筑物是文物應該保護,相反,倒是常常要舍得確定哪一座建筑物可以不算作文物。從巴拉丁山上新石器時代小屋的遺址,到伊達拉里亞王朝城墻的殘跡,古羅馬帝國的宏大壯麗的公共建筑物和廟宇,中世紀質(zhì)樸的教堂和鐘塔,文藝復興莊重的府邸,巴洛克精巧的噴泉,洛可可詭譎的廣場,19世紀古典主義的紀念碑和后來的政府各部門辦公大廈,甚至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統(tǒng)治下的新古典主義公共建筑物,都代表著歐洲建筑發(fā)展的各個重要歷史階段,都是那個時期歷史的實物見證。就算是19世紀末以來,大量的居住建筑摹仿文藝復興府邸的式樣,也都比例穩(wěn)妥,色彩鮮明,很有價值。
(本文摘自《意大利古建筑散記》,陳志華著,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