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石川
陶瓷,在最原始的時候只是用手捏和泥條盤筑而成的一種實用品,通過泥與火的碰撞產生的化學變化改變了其物理性質,從而使得石器時代人們的生活有了質的飛躍。直至今日,陶瓷不僅作為一件簡單的實用器,更是作為集實用性與審美性為一體的工藝美術發(fā)揮著其光輝燦爛的藝術魅力。
我國陶瓷的歷史溯源可以說是非常久遠,智慧的古代祖先們在實踐中認識到了泥土摻水具有可塑性,可以塑造出一些需要的形狀,這一認識早在舊石器時期就已經被人們掌握,再后來的長期實踐中,人們發(fā)現(xiàn)了用火燒制這種泥土,會使其變硬,有很高的實用性,這些都是陶瓷形成發(fā)展的先決條件。1962年,在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出土了距今8000多年的陶器,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陶器。然后隨著人們對陶器的不斷認識出現(xiàn)了硬度較高的原始青瓷,這時已經是從陶向瓷演變的過渡期了。從六朝開始,我國逐漸進入了陶瓷時代。陶瓷因為其堅固耐用,不怕腐蝕且又質地如玉的特點漸漸地代替了青銅器和漆器,加速了生產力的發(fā)展,陶瓷的發(fā)展也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唐代的自信、統(tǒng)一、上升成就了陶瓷行業(yè)的不斷飛躍,青瓷和白瓷成為主流,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不僅如此還出現(xiàn)了赫赫有名的唐三彩,唐三彩不單是作為明器使用,也作為實用器和商品遠銷海外。壽州窯的絞釉瓷也是火遍了大江南北。在宋代,陶瓷發(fā)展到了最高峰,被稱為“瓷的時代”,出現(xiàn)了著名的五大名窯,窯口遍布全國,也有著各自的特點,如定窯、景德鎮(zhèn)窯的清秀;哥窯、官窯的典雅;汝窯、耀州窯、龍泉窯的渾厚;鈞窯的絢麗;建窯的淳樸;吉州窯和磁州窯的濃厚民間風韻。在這之后,我國的陶瓷發(fā)展又上了一道臺階,畫花階段正式開啟。
從畫花階段開始,我國的陶瓷藝術之路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將中國畫和陶瓷這個載體相結合,碰撞出了燦爛的火花。國畫一詞起源于漢代,漢朝人認為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稱為中國,將中國的繪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并加以裝裱的卷軸畫。國畫是中國的傳統(tǒng)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于絹或紙上。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chuàng)作上,體現(xiàn)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lián)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知。文與畫在當初,無歧異,本是一個意思。我國夙有書畫同源之說,有人認為伏羲畫卦、倉頡造字,是為書畫之先河。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就出現(xiàn)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一一帛畫,春秋戰(zhàn)國最為著名的有《御龍圖》帛畫。它是在絲織品上繪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后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描繪本土歷史人物、取材文學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隋唐時期由于宗教的傳入和興起,山水畫、花鳥畫已發(fā)展成熟,宗教畫達到了頂峰,并出現(xiàn)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xiàn)貴族生活為主,并出現(xiàn)了具有時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這時出現(xiàn)了大名鼎鼎的黃荃和徐熙,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黃家富貴,徐家野逸”,他們的藝術風格截然不同,具體還表現(xiàn)在師承關系不同、題材不同和表現(xiàn)技法不同上。黃筌追求形象的真實和畫面的生趣,徐熙追求生動活潑的筆墨情趣和樸實淡雅的格調,他們實質上是兩種美學風格。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fā)展,文入畫和風俗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穩(wěn)定,文化藝術領域空前繁榮,涌現(xiàn)出很多熱愛生活、崇尚藝術的偉大畫家,歷代畫家們創(chuàng)作出了名垂千古的傳世名畫。
在國畫的大題材里主要有山水、花鳥、人物這三大類,表面上,中國畫是以題材分為這幾類,其實是用藝術表現(xiàn)一種觀念和思想。所謂“畫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個方面:人物畫所表現(xiàn)的是人類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山水畫所表現(xiàn)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花鳥畫則是表現(xiàn)大自然的各種生命,與人和諧相處。中國畫之所以分為人物、花鳥、山水這幾大類,其實是由藝術升華的哲學思考,三者之合構成了宇宙的整體,相得益彰。今天我們主要是說一說花鳥畫,花鳥畫又可細分為花卉、翎毛、蔬果、草蟲、畜獸、鱗介等支科。在魏晉南北朝之前,花鳥作為中國藝術的表現(xiàn)對象,一直是以圖案紋飾的方式出現(xiàn)在陶器、銅器之上。那時候的花草、禽鳥和一些動物具有神秘的意義,有著復雜的社會意蘊。人們圖繪它并不是在藝術范圍內的表現(xiàn),而是通過它們傳達社會的信仰和君主的意志,藝術的形式只是服從于內容的需要。史書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有不少獨立的花鳥畫作品,其中有顧愷之的《鳧雁水鳥圖》、史道碩的《鵝圖》、袁倩的《蒼梧圖》、丁光的《蟬雀圖》、蕭繹的《鹿圖》,如此等等可以說明這一時期的花鳥畫已經有了一定的規(guī)模。雖然如今看不到這些原作,但是通過其他人物畫的背景可以了解到當時的花鳥畫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如顧愷之《洛神賦圖》中的飛鳥等。在風格精麗的工筆設色花鳥畫繼續(xù)發(fā)展的同時,風格簡括奔放以水墨為主的寫意花鳥畫,水墨寫意“四君子畫”(梅、蘭、菊、竹)相繼出現(xiàn)于南宋及元代。隨著寫意花鳥的深入發(fā)展,以明末的徐渭為代表自覺實現(xiàn)了以草書入畫并強烈抒寫個性情感的變革。至清初朱耷則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水平。經過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中國花鳥畫積累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經驗形成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獨特傳統(tǒng),終于在近現(xiàn)代產生了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朱宣咸、關山月、李苦禪、湯立、劉小剛、吳悅石等花鳥畫大師。
就筆者個人來說,在題材的選擇上,筆者會常常用魚來表達作品。魚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喜聞樂見的題材,其一的原因就是它所蘊含的吉祥寓意。吉祥寓意是我國的傳統(tǒng),表達出來分為寓意、表號、諧音、比擬、文字等等。魚有“余”的諧音,因此,人們用魚形來寓意“年年有余”、“吉慶有余”等。在魚形圖案中,鯉魚和金魚的內容和形式較為豐富?!磅庺~”和“利余”同音,金魚與“金余”同音,所以才備受人們青睞。唐代規(guī)定五品以上官員都得佩戴鯉魚形飾品“魚符”于腰部,并一直延續(xù)到宋, “以明貴賤”。 “魚”與“余”諧音,所以魚象征著富貴。而“如魚得水”,則用來描述工作和生活和諧美滿、幸福、自在。到了明、清以來,盛行的《八寶圖》,八寶之一的“玉魚”因為諧音的緣故被人宣揚為“吉慶有魚(余)”,象征著年景好,豐稔昌盛。
魚在陶瓷上的表達又是別有一番風味。瓷器的潔白,色料的鮮紅,襯托出整個畫面豐富優(yōu)雅。其實早在元青花時期就有魚的表達,只是鮮見,那時比較流行松竹梅之類的題材。在陶瓷上也會運用一些國畫中有名的題材構圖來進行繪制,比如《鯉魚如意圖》,其中描繪了荷花和魚。荷花又稱作蓮花,有“連”的意義,而魚取“余”的含義,合在一起有連年有余的寓意。九條鯉魚在水里游來游去還有“如魚得水”的意義,整幅畫面充滿了溫馨和諧,寓意工作和生活長久如意,幸福美滿。還有《魚荔圖》,一樹火紅的荔枝,九條鯉魚在水中嬉戲。自古以來, “九”就有長長久久之意。而“魚”又與“余”諧音,富而有余,引申為萬事如意,而且,風水學中有紅色的魚可以旺運之說。荔枝諧音為“勵志”是常見風水吉祥物,荔枝多子,又代表多子多孫?!棒~荔”又為“余利”,為很多商人所鐘愛。并且,在此之中紅色的魚最為流行,也是因為紅色的魚不但喜慶還有旺財之意。
花鳥魚蟲在陶瓷上的運用千變萬化,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結晶,需要受到大家的尊重并且后代們要謀其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