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梅
在生活中滋養(yǎng)自己
楊佳音用生活滋養(yǎng)自己的藝術素養(yǎng),他把所謂演員的“薄臉皮”“自尊心”棄之一旁,在煙火茶飯中熟悉劇務,從開車拉活中感悟生活。豐富的人生閱歷恰如一道追光,照亮了他的表演藝術之路。
向著既定目標踏實前行
在北電時,楊佳音自費到人藝看戲以提升自己;進入人藝后,臺上臺下從不敢有半點懈怠——就是這樣向著既定的目標踏實前行,不改初衷,最終收獲了屬于自己的一份果實。
(特約教師 嚴君)
2018年4月14日,易中天執(zhí)筆的首部話劇《模范監(jiān)獄》啟動復排后的巡演,這部諷刺喜劇的演員班底是一水兒的“人藝新生代”。導演兼主演楊佳音是這幫年輕人的帶頭大哥,34歲的他拿過表演藝術金獎,是戲劇圈公認的“硬二路”——戲路過硬的大配角。
他是北京人藝建院以來,從北京電影學院招收的第一個男生,但讓他成為校園傳奇的不止于此。大三時同學們四處奔走見劇組爭取角色,他卻成了學院路上赫赫有名的“甩尾王”——算是第一代滴滴車主,那個時候叫“開黑車”,不僅是學生,學校很多老師也都坐過他的車。多年之后,他站在舞臺中央,從容行進在自己和角色之間,發(fā)現(xiàn)那段迷茫的黑車司機生活是時間隧道里的一道追光。
與懷揣明星夢的同學不同,楊佳音進電影學院更像是想找個穩(wěn)當?shù)墓ぷ?,進劇組,他也會特別關心煙火茶水盒飯,心說“如果演不了戲,還可以干個劇務或是副導演”。他入行早,小時候學過相聲,職高學的表演,小小年紀就跑劇組、簽合同,被人捧過也被人騙過,即便是百里挑一考進了電影學院,心中的肥皂泡卻早就破了。
劉亦菲是楊佳音他們班(北電2002級表演班)中名氣最大的,朱亞文則是男生中星途最平坦的,但像他們這樣的幸運兒只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人別說成為明星,能夠一直從事表演行業(yè)都不容易。
大二時,楊佳音得到一個劇組邀約,需要向學校請三個月假,老師拍拍他的肩膀:“孩子,將來有的是機會,這個時候你還是專心上學吧!”剛忍痛給劇組回了信兒,扭臉兒“非典”爆發(fā),學校停課仨月,再問劇組,新演員已經(jīng)到位了。
大三之后,專業(yè)課基本結束了,同學們都在跑劇組,他也和幾個同學一起去面試,“副導演看著我們的簡歷,特別真誠地說:‘哎呀,你們都很不錯,我特別看好你們,有角色一定找你們!哥兒幾個喜不自禁地出門,有人東西落下了,回去找,進門一看,我們那些簡歷都被扔到垃圾桶里了……”
于是他開始專心“做點兒力所能及的事兒”——開車拉活兒。好消息是,北京人藝面向社會招考。一切都是預備,開黑車那兩年,是楊佳音認識人最多的時候,他跟各樣的乘客打交道,在生活里實習,演員的薄臉皮,不必要的自尊心,都打掉了。而且在北電時,楊佳音也常到人藝看戲,遇到好戲,會連看幾場。面試人藝的時候,楊佳音用的小品全都取自人藝經(jīng)典劇目,給他加了不少印象分。
正式加入人藝演員隊,他真正領悟到“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這句話,大幕一開,有戲沒戲,就看你了,一點兒含糊不能打。他想要立住了,必須對分配給自己的每一個角色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不敢有半點兒輕忽隨意。人藝推出的原創(chuàng)京味兒大戲《玩家》中,楊佳音演活了反面角色“寶二”,2016年首演時一票難求。2018年2月,該劇第三次復排后,在春節(jié)期間連演16場。
楊佳音一年中有一兩百個晚上都在舞臺上。生活一層層落到他身上,他悟出了演員的自我修養(yǎng)——按照自己既定的軌道前行。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