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霖
山是天地鐘秀會聚之地。在群山密布的云南,有綿延上千公里的巨大山脈,有海拔五千、六千米的皚皚雪峰。但那些山只在云深處,似乎離人間過于遙遠。對每一個人來說,最先接觸到的山應該是身邊那些不起眼的“小山”,就像昆明人的童年都是在圓通山上度過的一樣,城市周邊存在的文化名山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承載著歷史的脈絡和文化的傳承。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天地之間有大美,如果說壯麗雪山給人的是難以抗拒的自然之美,那么文化名山閃耀的是干百年來的人文之美。
西山 昆明之脊
詩人于堅把西山冠以偉大而蒼涼的名頭,他說:“在昆明歷史上,這是一個采天地間浩然之氣,與宇宙萬物交談,孕育雄心壯志的地方?!睗h章帝年間,有金馬碧雞現(xiàn)南中,“金馬騁光之絕影,碧雞倏忽而耀儀”,大漢皇帝高興之下,派大臣王褒前往尋找,卻沒有找到,只留下了一篇《金馬碧雞頌》,其中說:金馬碧雞“處之南荒,深溪回谷,非土非鄉(xiāng)”,而中原卻是“漢德無疆,廣乎唐虞,澤配三皇,黃龍見兮白虎仁”,說南方荒蕪,不是久留之地,希望金馬碧雞之神,快點離開那里,來到國都。
可惜的是金馬碧雞并沒有遵從皇帝的旨意,而是選擇了昆明,選擇了美麗的滇池,化作了金馬山和碧雞山。“東驤神駿,西翥靈儀”,碧雞山在滇池的西面,就被稱為了西山,只是不知道為什么沒有人把金馬山稱為東山。我想如果云南也有神山圣湖的話,西山與滇池一定榜上有名。其實在昆明人的內(nèi)心世界里,西山就是一座神山,昆明人在城中建金馬碧雞牌坊,而城外東有金馬寺,西有碧雞寺。相對于東邊的金馬山來說,西山擁有更多成為神山的條件。300萬年前的一次地質(zhì)運動,大地形成了高山和湖泊,西山就是一堵巨大的瀕臨滇池的玄武巖絕壁,形成了登高山兮臨碧海的壯觀景象,仿佛自由天地以來就共生共存;在昆明人的視野里,最高大的山脈就是西山,站在城里大多數(shù)的地方都能望見,美人臨碧波,睡美人更能讓人浮想聯(lián)翩;西山自古以來就是宗教圣地,琉璃飛檐,雕梁畫棟的華亭寺、太華寺,掩映在茂林修竹深處;三清閣九層十一閣道觀古建筑群,嵌懸于羅漢山懸崖峭壁;龍門石窟,鬼斧神工,開鑿于羅漢巖干仞削峭壁之上。楊狀元的一聯(lián):“一水抱城西,煙靄有無,柱杖僧歸蒼茫外;群峰朝閣下,雨晴濃淡,倚欄人在畫圖中?!卑盐魃降牡乓饩趁枥L得淋漓盡致。既然是昆明人心目中的神山,山上的草木得到了最好的保護,碧雞秋色,層林盡染,自古以來就是昆明最好的景致。太華寺的云南名花,玉蘭園的各種玉蘭品種和數(shù)量居全省之首,羅漢山的云南杜鵑, “一徑飛紅雨,干林散綠陰”。山間清泉溪流,苔痕映階;聽聽晨鐘暮鼓,佛音梵唱,山水之靈氣涌然而生。這樣的仙境,有神仙出沒也就正常不過了。
“三月三,耍西山”,是昆明人最重要的一項民間活動。從對神山的敬仰演變成陽春三月的出游,唱山歌,對小調(diào),耍龍舞獅,野餐賞景,熱鬧非凡。現(xiàn)在上西山可以乘車,可以坐索道,但那是外地游客的事。昆明人耍西山是要爬上去的,從滇池岸邊的龍門村,沿著干步梯,曲折攀援,看著滇池一點點小去,龍門慢慢在望,心里的滿足是無與倫比的?!把鲂ν痣x天尺五,憑臨恰在水中央?!闭驹邶堥T上眺望,上迎天風,下臨絕壁,五百里滇池煙波浩渺,云蒸霞蔚。湖面白帆點點,鷗飛燕舞。遠處青山如黛,白云悠悠,綠樹白房,平疇沃野,如詩如畫。如果是晨觀日出,氣象萬千;入夜登臨,萬家燈火。這就是養(yǎng)育我們的家鄉(xiāng)!對昆明人來說,此時的心情絕對是激動的。
西山還有著一種精神,雕鑿22年之久的龍門石窟,是一道懸崖上的風景。古人用干錘萬鑿完成了這項偉大的工程,當那位無名的藝術(shù)家最后的一鏨雕斷了魁星手中的筆時,一種不能完美的巨大遺憾包圍了他,他縱身一躍,跳下了龍門。不管是傳說,還是真實,但偉大的龍門在愚公移山的毅力面前,留下了西山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峭立在滇池西岸的西山也就稱得上是昆明的脊梁。
秀山 儒的境界
秀山在云南所有的名山中,大概是最小的一座了,垂直高不過200余米,方圓也不過數(shù)公里,但早在明代,秀山就被列為云南四大名山之一。秀山的特色在于秀——清秀嫵媚,這個用于形容南方美女的詞同樣可以描述南方的山,峨嵋山因為“天下秀”成為中國名山,“秀甲南滇”的秀山成為云南名山也就不奇怪了。
秀山之秀首先是風光秀麗,通海城前臨杞麓湖,背靠秀山,自古就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山水相映,湖光山色,營造出一幅天然的水墨畫卷。山中林木蔥蘢,百年老樹隨處可見,宋朝的柏樹、元朝的香杉、明朝的山茶……古樹蔓藤龍纏鳳繞。從春到冬,從山頂至山腳都是幢幢如蓋,青翠欲滴,把所有的庭院小徑都變得幽深靜謐,無論你到哪里,綠,處處跟著你,籠罩著你。對每一個到通海的人來說,都要到秀山上去一洗征塵,呼吸一口那被綠樹過濾過的空氣。對通海人來說,秀山更是推窗可見的風景,舉步即游的后花園。
通海號稱“禮樂名邦”,自古就是文人薈萃之地。而秀山之秀引來了無數(shù)鐘情的目光,文人雅士、名流官宦踏尋相訪,寄情于山水之間,唱和詩歌,題寫匾聯(lián),一座小小的秀山,竟成了匾山聯(lián)海,可謂無樓不匾、無楹不聯(lián)、無壁不詩。從明朝到現(xiàn)代,楊慎、闞禎兆、王文治、許宏勛、趙城、錢南園、朱德、趙樸初等名家之作各顯千秋傳頌千古,這些數(shù)不勝數(shù)、不同朝代的墨寶使秀山成了彩云之南詩文、書法藝術(shù)的寶庫。到秀山品讀匾聯(lián)能讓人追溯一段古老的歷史,看到一個名人的影子,聆聽一段迷人的故事,感悟一段深刻的哲理。無處不在的匾聯(lián),一代一代的傳承,使秀山之秀永在。
秀山上更有一道獨特的風景,幾位滿頭白發(fā)的八旬女子帶著她們的弟子為游客演繹著洞經(jīng)音樂史上的奇跡。60多年前,曾經(jīng)的花季少女在選擇了終身不嫁的同時,卻把她們的心嫁給了音樂。琴瑟相伴、清寂一生,癡情守望著心中神圣的洞經(jīng)古樂,而她們也正是因為半個多世紀音樂人生的傳奇給秀山的歷史留下濃濃的一筆。歲月風干了她們的青春,留下的是古樂如泣如訴的空谷之音。老人演奏的洞經(jīng)與翠綠幽靜的秀山,湖平如鏡的杞麓湖融為一體。使山和人都沉浸在一種祥和神秘的古老遺風中,讓人們在靜妙之中去休驗時空的滄桑與遙遠,去尋一段生命的永恒。
秀山是儒家禮樂精神的大成所在,匾聯(lián)的背后有著儒者的風骨。秀山匾聯(lián)中題寫最多的是清初云南詩書雙絕的闞禎兆,這位號稱“云南諸葛亮”的儒者,拒絕了吳三桂委予軍師的重任,寄情于秀山之上,為秀山景色留下了一處處點睛之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地以文章爭氣勢,天于樵牧混英雄”,還是“既有諸公輔社稷,何妨一老臥村丘”,中國的歷史不經(jīng)意間溶化在秀山的秀色里。
巍寶山 大道如云
公元七世紀初,威震世界的大唐帝國剛剛統(tǒng)一了天下,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唐太宗李世民正在輕徭薄賦中為飽經(jīng)戰(zhàn)亂的中原大地恢復元氣。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被尊為大唐李氏始祖的道教創(chuàng)始人兼主神的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卻來到了西南之地的茫茫山中,在一座稱為巍寶山的清秀山林中點化了一個農(nóng)夫。幾年以后,這位名叫細奴邏的農(nóng)夫在巍寶山下的陽瓜江畔創(chuàng)建了一個名為南詔的國家,進而統(tǒng)一了云南,與大唐相始終,傳十三代254年。而巍寶山作為一個王國的發(fā)祥地,也作為太上老君仙蹤顯現(xiàn)的地方,慢慢變得神圣起來。
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對海拔2509米的巍寶山來說,在群峰聳峙的云南確實算不上什么高山,但它卻是云南的名山,因為巍寶山是一座仙山。除了太上老君屢現(xiàn)仙蹤以外,道教中的另一位名人呂洞賓也多次降臨這里,留下眾多的仙跡傳說。于是,在“巍寶仙蹤”的感召下,巍寶山被道教立為洞天之一,兩千年來,眾多道士在此修煉道法,收徒傳教,廣建宮觀,設置道場,建蓋了準提閣、文昌宮、青霞觀、長春洞等共20余所道觀。這些道觀分布于前山和后山,前山綿亙疊嶂,宮觀多藏于密林之中,以建筑規(guī)模宏大而著稱。后山險峻陡峭,廟宇多依山勢顯露于巖壁之間。終于使巍寶山成為了中國道教名山之一。
沿著青石鋪就的山道逐級而上,陣陣山風透過樹林發(fā)出沙沙的響聲,撲鼻的泥土氣息顯得新鮮而豐富。道士們也許正是看中了巍寶山四季常青的碧綠清幽,是修煉內(nèi)丹功的理想場所,才一代代在此煉丹修道。道家崇尚自然,山上的道觀和亭閣都深藏于枝繁葉茂之間,感覺格外幽深,與周圍的山林巖泉融為一體,分外和諧。道教的名山宮觀,自然與人文、宗教與哲思有機交融。觀其形,自然造化,鬼斧神工;體其神,人文聚結(jié),意蘊無窮。許多宮觀建筑超凡脫俗,出神入化,既保留了自然山林的宏偉秀麗,又體現(xiàn)出風水寶地的絕好氣韻,可謂地設天成。
很快就來到了巍寶山的中心,迎面展現(xiàn)出一派仙境,層層樓閣,掩映在蒼松古柏之中。青霞觀、靈宮殿、太子殿、玉皇閣等建筑,構(gòu)成龐大的宮觀建筑群。站在青霞觀朝山下土主廟方向望去,山勢呈現(xiàn)一把交椅的形狀,用風水的觀點來說,能聚氣!聚王者之氣!也許這就是在這里種了幾年地的農(nóng)民細奴邏日后稱王的原因吧。青霞觀就是傳說中老君點化細奴邏的地方,現(xiàn)在大殿后還有一塊大青石,稱為老君打坐石??上髡f以及皇位離我們太過遙遠和飄忽,肉眼凡胎也難以看見森林中飄蕩的帶著青色的云霧。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陽光從林中斜射下來,燃著熠熠的光輝。樹葉上的水滴,閃著晶芒的光,滴落于空空的山谷。而那些在古老的柏樹掩映下的殿宇也鍍上了紅黃色的明媚的陽光。后來看見了幾個道士,穿青衫,束發(fā),青布靴,從我們跟前走過。似乎時光在他們輕悄的腳步聲里變得緩慢而又綿長。有香客上香,燒起了冥香,漫山上都彌漫在那種莊嚴肅穆的氣氛里了??匆娔切┒Y拜的香客,我在想,他們虔誠崇拜的又是什么呢?
道士們在山上生活著,修煉著他們祖師傳下來的絕活,也傳承著許多傳統(tǒng)的文化。除了琴棋書畫、醫(yī)卜星象,還有中醫(yī)中藥,在寺觀里,他們配好清涼藥茶,讓每一個來客都能免費飲用,還有按照不同功效配的其他藥茶,需要的話還可以購買回去自己飲用。許多道長都精通醫(yī)理,可以為來客看病診治。巍寶山作為道家圣地,它美妙的道教音樂,與自然和諧的道教宮觀,以及因此而旁生的內(nèi)丹之術(shù),都替道家弘揚他們的榮光,同時也給巍寶山帶來了更為悠久綿長的底氣。這種底氣。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益發(fā)顯出它更加獨特的光華。
這些清修的道士,我想他們才是這里真正的主人。而我們不過是他們眼里的云煙,云煙下的過客。游戲一場,嬉笑過了,就該下山去了。把美麗與寧靜還給這座靈山。在夕陽的余輝之中,我們揮手作別這座寂寞的寶山。而我們的無喟的嘆息似乎還留在那兒,悠游著,郁結(jié)著,癡癡的不肯離去,而最終變成了那里的一朵白云。
雞足山 禪的滋味
到達雞足山已經(jīng)是夜晚,選擇了祝圣寺住下。深山古寺的夜,那是真正的夜。遠離塵世的喧囂,遠離了世俗的煩惱。那如風、如雨、如雷的暮鼓伴隨著夜色悄悄來臨。僧眾們晚課后明月清風,沉寂廖曠。從淡淡的燈光中可以看到有人在伏案疾讀,有人在禮佛拜懺,有的索性關(guān)掉燈,孤身靜坐,山寺的夜空,充滿了寧靜與安祥。這里的一切,如遙遠的歷史一般古老而凝重,且又親切真實,心中油然升起一種綿綿的情緒,久久不能入睡。
漢傳佛教的寺廟,大多隱藏于深山之中,林木森森,給人一種出塵逸世的感覺。這里不像藏傳佛教的寺廟那樣空闊遼遠,使人難以接近;又不像南傳佛教那樣居于村寨之中,世俗親近。更多的是一種“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身不可居但心可居,走進這些佛山,是非恩怨,名利得失,皆化為子虛烏有。如是我聞,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蔽也恍欧?,所以我不懂,但那些是旗動、風動還是心動的古老禪語總讓人受到某種觸動。若是在這夜的寺里,某位高僧給你講述一段佛經(jīng),當你親耳聆聽,面對他們的時候,你一定會發(fā)現(xiàn)他們不是在對你講一個故事,而更像是一種親身經(jīng)歷的回憶,是不久剛剛發(fā)生的。
晨鐘響起,陽光從林的縫隙中照亮了大殿的屋脊,整座寺院在柔和的光線中顯得雄偉莊嚴。孫中山先生所題的“飲光儼然”和梁啟超先生題的“靈岳重輝”仿佛都與這穿透了密林的閃爍陽光一般,使雞足山充滿了佛性。置身其間,自然體會到“靈山一會”的神奇。一代高僧玄奘大師在他不朽的《大唐西域記》里記載了:“迦葉承佛旨住持正法,結(jié)集至盡廿年,將入定滅,乃往雞足山?!睆拇说於穗u足山在佛教中的地位,與峨嵋、普陀、五臺、九華并稱于世。從唐代開始,一位又一位高僧,腳印覆蓋著腳印,袈裟連接著袈裟,披戴朝霞與暮靄,穿越森林與云海,春夏秋冬,歲歲年年,跋涉在雞足山,叩響華首門,尋找著那入定的迦葉,得到佛的真?zhèn)鳌:髞?,山上就有?6寺72庵,配合著天造地設的一鳥、二茶、三龍、四觀、五杉、六珍、七獸、八景,一座號稱“靈山佛都”、“天開佛國”的佛教名山屹立在南滇之地。1907年,中國近代最著名的高僧虛云大師,這位活了120歲,從鴉片戰(zhàn)爭一直活到“大躍進”的僧人,奉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圣旨建成“護國祝圣禪寺”,把雞足山推向了無與倫比的高度,成為享譽全國及南亞、東南亞的佛教圣地。
金頂天柱峰,海拔3248米。雞足山最著名的四觀就在金頂,東觀旭日初升,西觀銀蒼玉洱,北觀玉龍積雪,南觀彩云南現(xiàn),昔日徐霞客贊曰:“東日、西海、南云、北雪,四之中,海內(nèi)得其一已為奇絕,而天柱峰一頂已萃天下之四觀,此不特首雞山,實首海內(nèi)矣!”纜車的下方就是攀登金頂最艱難的一段,被稱為雞脖子的地方。一級,一級,那些平整的石塊,被永遠砌成了一道風景。進香的人們在路上走著,汗水濕透了衣服,他們步履沉重,但精神依舊,在數(shù)不清的臺階面前,走下去需要一點勇氣,也需要一點堅韌。也許,只有信念才會在長長的山道上閃光,只有宗教才讓人體會到一種超乎人體的力量。一條讓游人望而生畏的路,成為了雞足山真正值得驕傲的地方,如果沒有那崎嶇的石道,雞足山就永遠失去了名山的魅力。
禪語中說,跋涉干山萬水,最后一步才能見佛,乘纜車的顯然沒有見佛的機會。不過,又有禪語說:“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到的又豈是真佛呢?超越外物的執(zhí)著,解脫人生的煩惱,也許才是真正的大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會當凌絕頂,便可一覽眾山小。行者不知禪滋味,參禪打坐,為求真禪強說禪。而今識盡禪滋味,欲說還休。卻道吃茶去!那么,什么是雞足山?只能自己去體會了。
石寶山 南方敦煌
中國古代最有名的道路大概就是絲綢之路了,這條道路不僅是商品的流通,更重要的文化的傳播。早在漢代,原產(chǎn)于印度的佛教沿著北方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唐代高僧玄奘也是從這條道路去往印度。千年的歲月一晃而過,古道早已被現(xiàn)代交通所取代,但在絲綢之路的兩側(cè)卻留下了眾多的佛教石窟,從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克孜爾干佛洞……一路行去,這些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藝術(shù)瑰寶講述著絲綢之路的繁華,見證著漢唐時代的光芒。而在云南的崇山峻林之間,也隱藏著一條絲綢之路,這條直通印度的道路旁邊,同樣也有一個石窟——劍川石寶山石窟,這個一千多年來默默無聞的石窟,從它在上世紀被重新發(fā)現(xiàn)以來,就改變了中國與世界溝通的歷史。
如果說敦煌莫高窟是大漠駝鈴的回聲,那么劍川石寶山就是山間鈴響馬幫來。石寶山下的沙溪鎮(zhèn),有著兩干多年的馬幫歷史,古老的小鎮(zhèn)被列為“世界瀕危建筑遺產(chǎn)”。沙溪與敦煌有著類似之處,一個是茶馬古道上的咽喉,溝通著東南亞、南亞和南詔、吐蕃;一個是絲綢之路上的要沖,交流看中原與西亞、歐洲。在敦煌誕生了中西方文化的結(jié)晶——莫高窟,而沙溪孕育的是石寶山石窟,兩者異曲同工,雖然天各一方,卻是驚人的相似。開鑿石窟需要大量的財富,絲綢之路的駝隊使莫高窟有了大批的供養(yǎng)人,茶馬古道的馬幫也為沙溪帶來了滾滾財源,今天在石寶山最早的12號窟內(nèi)清晰可見:“沙追附尚邑三賧白張傍龍妻盛夢和男龍慶龍君龍興龍安干等善因緣敬造彌勒阿彌陀佛國王天啟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是題記”。沙追即沙溪,天啟十一年是公元850年。
石寶山并不高,獨特的丹霞地貌使這里峭壁磷峋,交錯矗立著奇巖異石,有如獅蹲象定,又有如蛙跳魚游,即險且怪。古人就在這座奇異的山中開鑿了石窟,現(xiàn)存石鐘寺區(qū)八窟、獅子關(guān)區(qū)三窟、沙登箐區(qū)六窟,共造像139尊。除了佛教造像以外,還雕刻了南詔200多年的歷史中,功績特別顯著的3位王者,構(gòu)成了一幅生動的南詔歷史畫卷。被譽為 “東方的蒙娜麗莎和維納斯”的甘露觀音束發(fā)珠冠,雙耳墜珠環(huán),胸前掛綴鈴項圈、瓔珞,臂部和腕部以釧、鐲裝飾,打扮得珠光寶氣。再配上豐滿端莊的體態(tài),目梢嘴角流露著微妙的喜悅,櫻桃小嘴似笑非笑,全身的姿態(tài)在安靜中顯出輕微的動勢,肌體柔和,質(zhì)感很強,使整個造像顯得極為尊貴,但是從她的左右側(cè)看,卻可以看出不同的感覺。而最獨特的一窟“阿央白”,意為女性生殖器,有人說石寶山的石頭狀如男性的生殖器龜頭,老天造了這陽性物,古人為尋求陰陽平衡,便人工造了這女性生殖器。當?shù)匕鬃鍕D女至今還有向“阿央白”祈禱、跪拜、抹香油以求子嗣的習俗,這樣的石刻在我國其它石窟中是絕無僅有的。
在石寶山,最富魅力的人文景觀便是一年一度的歌會。每年農(nóng)歷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初一。附近各縣的白族群眾從四面八方匯集到此,唱曲對歌,觀光游覽。弦歌之聲,夜以繼日地飄蕩在山間林莽,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上得山來便會盡情抒展歌喉,一唱就是三天三夜。隨著絲綢之路成為一個歲月的符號,敦煌莫高窟被流沙漸漸湮沒的時候,石寶山下的南詔、大理國的后人們,卻依然在祖先的圣地快樂地生活著,似乎歷史的烽煙從來不曾掠過這里,1200年過去了,石寶山還是石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