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月
周末和同學小聚,聽她傾訴了困擾她很久的心事——女兒老愛生氣。她女兒出門跟小朋友玩的時候,幾分鐘就要鬧一次別扭,然后抱著胳膊到一邊生氣去了。不理人或者自己玩,有時候會氣一天。
讓同學非常擔憂的是,在大人看起來芝麻蒜皮的事情都能使她很生氣。這樣一來,簡直沒朋友玩了,這樣的孩子將來社交肯定要出現(xiàn)問題了,怎么辦?。?/p>
折磨同學的問題在我看來沒有什么大不了的,生氣不是大人的專利,語言能力缺乏的孩子,也需要一種方式來宣泄不良情緒。一味地埋怨孩子,把一頂頂?shù)拇竺弊硬粏柷橛傻乜巯聛?,著實對孩子不公平?/p>
生氣是孩子感情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有機元素”之一。關(guān)鍵在于兩點:首先,孩子生氣時,應該如何引導他們通過正當渠道發(fā)泄。其次,教會他們?nèi)绾慰刂魄榫w不要“氣昏頭”,被生氣控制了自己。
在一個著名教育家的博客中看到過一個疏導幼兒緊張情緒的方法。類似“瑜伽”的運動:搖搖頭甩甩手,坐在地毯上,一邊拍地一邊叫喊。動作看上去有點怪怪的,但真有使人精神上放松之效:心中憋著的“氣”不必“轉(zhuǎn)讓”就得以宣泄。
總之,大人不要把孩子發(fā)泄憤怒簡單地視為“行為另類”,更不要動不動就嚴詞訓斥孩子,暗示他們“愛生氣”,不要剝奪孩子自我心理調(diào)節(jié)的權(quán)利,若他們把怨氣積存在心里,緊張和焦慮情緒就會不斷增加。原則是在不致傷害到孩子或別人的前提下,讓他生氣好了,那是被允許的——就像成人自己,不也同樣以流淚或生氣來宣泄的么?
我認為,遇到孩子交往中容易生氣的行為應該科學處理。對孩子要放手,在和小朋友玩之前提前說好,不能傷害別人,有什么問題,用語言來解決。這樣他在玩的時候,出現(xiàn)任何狀況大人在一旁多觀察,少介入,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學會負責。
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在孩子面前千萬不要說負面的話。別當著孩子的面說,愛生氣、脾氣差、將來沒有朋友等。相反要多給孩子正面的心理暗示,比如回家要說,我覺得你今天比昨天有進步,高興地玩了半個小時呢。孩子有了正確的引導暗示,慢慢就習慣不再生氣了。
最為重要的是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看看作為父母的我們是不是在平時的生活中容易抱怨、發(fā)牢騷。孩子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來的是父母的行為。我們豁達一些,孩子的心就寬了。
在孩子生氣時,莫用嘴,少說孩子的不是;用心感受一下孩子的情緒;用耳朵聽聽孩子的“生氣宣言”,給孩子生氣的權(quán)利。
摘自《博爾塔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