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在南方
吃席是我們鄉(xiāng)下方言,有點像普通話說的赴宴。只是像,赴宴只是吃,而吃席卻還有些額外的事,不管紅白喜事,都要貼一張執(zhí)事單。從督管支客,大小廚房,到調席端盤,再到劈柴挑水,二三十項事務,每一樣事務下面都有人名,站在執(zhí)事單前頭瞅,有的差事一個蘿卜一個坑,有的差事幾個蘿卜一個坑,瞅著自己的名字,忙活。執(zhí)事單上沒寫名字就坐著吃席?也不是,因為執(zhí)事單末尾還一句:其余人等,相機行事。也是閑不下來的。這般,鄉(xiāng)下吃席,還有一半事主兒的擔待。
席面豐儉,看主家情形,給督管交個底,就由督管來主張。豐則錦上添花,儉則不丟臉面,好鋼用在刀刃上,同理,好肉鋪在碗面上。事情辦得順當,我們那兒叫“入轍”,不出格就好。
小時候,逢著誰家吃席,我們高興。小孩子沒眼色,一桌十個人,偏偏還有兩個椅子,幾個人推去讓去不肯坐,自個兒興沖沖坐上去,被男家長扯住耳朵拉下來,有時還得吃一巴掌,抽抽搭搭地向女家長哭訴,難怪別人都不坐,原來是要挨打的!女家長找個碗,在廚房里添飯,堆些肉出來,這算什么?堅決不吃,等下一拔上桌子!小孩兒對食物的熱忱顯而易見,小伙伴在別家吃了白席回來,瞅著白發(fā)蒼蒼的奶奶問,您啥時死呀?奶奶問,你想奶奶死呀?小伙伴說,也不是啊,就是你死了,咱家也做苞米干飯吃!
鄉(xiāng)下席面好像一直都是老樣子:大方桌,先是八個干果盤,八個涼盤上來時會收果盤,再是四個炒菜四個湯碗間隔著上,涼盤不收。最后是十三碗下飯菜,擺成花的樣子,這席面有叫八大件子的,也有叫十三花的。后來看齊如山先生的書,這知道這樣子是舊時官席的吃法。
一般來說,上座的人會領菜,他夾一筷子說來菜啊,大家伙這才開吃。有時上座忙著喝酒忘了領菜,會有人請他,他要說一聲,怠慢。
上座要能喝酒,若是酒量不行最好不端盅子,陪坐的自然要敬酒,受了張三的敬,李四來敬也得喝,不然失禮。一桌人敬下來,喝個半飽,讓他歇一會兒,同桌的人要猜拳猜寶熱鬧(白事不猜拳,默飲),謂之打通關。不想猜拳猜寶的,打老虎也行,一個杠子,一個老虎,一個雞,一個蟲,一物降一物,一齊出聲,降住喝酒。有一回有個客玩巧,他只喊兩個口令:打了,吃了。別人喊雞,他喊吃了,別人喊蟲,他也是吃了。贏了個滿堂紅,然后讓人發(fā)現(xiàn)蹊蹺,罰酒又喝了個飽,直是討?zhàn)?,回頭再也不敢玩花啦。
坐在桌上,安心吃喝,不擔心菜、酒、茶、煙,都有專人來管。吃好喝足下桌,那調席的上來,一古腦兒收了,再鋪新的。
長大才明白,那兩個椅子是上座,得由支客“看座”,然后才是請坐。一般人,都要敬而遠之。我后來也坐過上座,鄰居新女婿上門,得要陪客,正好我在家。主人三番來請,不好推辭,喝得壯美。后來請人刻了一方印曰:山野酒徒。甚是得意,只是慢慢吃不動酒了,那印也不知所蹤。
有個朋友說,婚宴是世上最難吃的宴席,不知菜味。他說的有些道理,因為城里宴席盛大,一次吃完,廚家自然預備在先。而鄉(xiāng)下不存在這個,最多開十桌,先來先吃,幾個柴灶,個個火旺,炒好即端,自然熱乎。
多年前,我在陜西商州吃過一回席,至今難忘,商州是秦變法者商鞅封地,頗有古風,賓客席地而坐,已有很多矮桌,但還不夠,就將大木盆翻過來,將竹編蒲籃翻過來,當桌子。菜是大鍋菜,不用盤子,都是小黑碗,類似擊鼓傳花,傳來傳去,熱火朝天,那真是:沒舀滿了,沒吃完了,沒等又來了!
鄉(xiāng)下人吃席高興,狗也高興,如果主人不攆它,它陪著主人去吃個油嘴。人吃好的,脾氣也好,沒人踹它。
摘自作者公眾號nanzainan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