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田 雨,王 丹,李真真,牛明月,謝望楚,賈德賢△
(1.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北京 100029; 2.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人文學院,北京 100029)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美國約有1/3的人存在失眠,在歐洲大約4%~22%的人存在較為嚴重的失眠,當前我國失眠發(fā)生率達10%~20%[1]。失眠具有反復發(fā)作的慢性化傾向,慢性失眠導致明顯的日間功能損害,令患者產生明顯痛苦,但目前慢性失眠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2]。中藥治療失眠這種難治性疾病,具有療效顯著和副作用少的優(yōu)勢[3],相關報道稱酸棗仁湯、酸棗仁膠囊等藥物治療失眠療效顯著[4-5]。有研究表明,中醫(yī)治療失眠處方中酸棗仁應用的頻率最高[1],但如何科學配伍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需要系統(tǒng)探索研究。
筆者收集了宋元明時期應用酸棗仁治療失眠的175首處方,希望通過整理分析古代含有酸棗仁用于治療失眠的處方,研究此時期酸棗仁應用于失眠的基本用藥配伍規(guī)律,探索其組方用藥思維特點,以期給今人提供用藥啟示,提高臨床治療失眠的療效。
從湖南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大型中醫(yī)類電子叢書《中華醫(yī)典》中選取宋元明時期的24本方書,如《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圣濟總錄》《雞峰普濟方》《普濟本事方》《楊氏家藏方》《仁齋直指方論》《嚴氏濟生方》《御藥院方》《世醫(yī)得效方》《是齋百一選方》《傳信適用方》《活人事證方后集》《衛(wèi)生易簡方》《普濟方》《奇效良方》《醫(yī)方考》《仁術便覽》《祖劑》《醫(yī)便》《證治準繩·類方》《扶壽精方》《醫(yī)方選要》《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1.2.1 納入標準 文獻中含“不得寐”“睡臥不安”“不得眠”“不睡”“睡臥不寧”“睡臥不穩(wěn)”的方劑,且方中含有“酸棗仁”“棗仁”者。
1.2.2 剔除標準 治療不寐的酸棗仁單方;藥物記載不明的處方;處方中出現的冷僻藥物且其性味無從考證者。
1.2.3 規(guī)范標準 以《臨床中藥學》[6]《中醫(yī)大辭典》[7]《臨床中藥辭典》[8]對中藥的名稱、藥性、功效進行規(guī)范;凡藥性為“溫”“微溫”“熱”及“大熱”歸為溫性,凡藥性為“寒”“微寒”及“涼”歸為寒性;藥味為“酸”“澀”合并為酸味,“甘”“淡”合并為甘味;凡藥物具有2種及2種以上藥味者,以首位藥味計入統(tǒng)計。
采用Excel2010對所收錄方劑中除酸棗仁外的其他藥物種類、出現的頻次及其在方劑中的占比,以及所涉及藥物性味出現的頻次及總頻次占比分別進行分布分析,旨在從藥性分布角度分析探索中藥治療失眠的藥性組方特點與規(guī)律;利用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軟件,通過關聯(lián)規(guī)則得出基于不同支持度及置信度處理的高頻藥組,作為核心處方基礎。
筆者根據以上規(guī)則共篩選出宋元明時期相關處方175首,其中與酸棗仁配伍藥物共涉及135味,總使用頻次1424次?,F將所涉藥物從出現頻次、性味分布、藥物之間關聯(lián)度等方面進行總結。
表1顯示,筆者利用Excel軟件將藥物在處方中出現的頻率由高到低進行排序,將頻率大于20%的藥物進行統(tǒng)計,并列出下列10種藥物。
這10種藥物中頻率最高的為人參(74.86%),其次為茯苓(50.29%),再次為炙甘草(44.57%)。其余高頻藥物按頻率由高到底依次為茯神(42.86%)、遠志(40.00%)、麥冬(39.43%)、當歸(32.57%)、黃芪(27.43%)、朱砂(26.29%)、熟地黃(23.43%)。
表1 高頻藥物使用頻次統(tǒng)計(%)
2.2.1 性味分布 從藥性角度來看,溫性藥使用頻次最高為700,占比49.16%;其次為平性藥,使用頻次356占比25.00%,其中寒性藥在所有藥物藥性的使用頻次最低355占比24.93%,與平性藥使用情況相近;從藥味角度來看,甘味藥的使用頻率最高,出現頻次863占比60.60%;辛味藥次之,出現頻次244占比17.13%;苦味藥再次,頻次226占比15.87%;往后依次為酸味藥,頻次60占比4.21%;咸味藥頻次19占比1.33%。
2.2.2 性味合并分布 圖1顯示,通過對5種藥味對應溫、寒、平藥性的分類得出結果。
圖1 性味合并頻次統(tǒng)計圖
以甘味藥為主的藥物中,甘溫類藥物使用最多占總藥物的23.46%,甘平類藥物次之占比22.54%,甘寒類藥物最少占比14.61%。其中性味為甘溫的藥物使用頻率最高占比17.28%,其次為甘淡平占比12.29%,再次是甘平占比9.41%。
以辛味藥為主的藥物中,辛溫類藥物使用最多占總藥物的16.64%,辛平類藥物使用次之占比0.35%,辛寒類藥物使用最少占比0.07%。其中性味為辛苦溫和辛溫的藥物頻率較高,各占5.90%和5.76%。
以苦味藥為主的藥物中,苦溫類藥物和苦寒類藥物使用頻率持平均占7.16%,苦平類藥物使用較少占比1.54%。其中性味苦辛溫的藥物頻率較高占比5.48%。
整體性味頻次統(tǒng)計中,性味為甘溫的藥物累計出現頻次最高246次占比17.28%;其次為甘淡平,累計出現175次占比12.29%;再次為甘平,累計出現134次占比9.41%;之后按占比排序依次為辛苦溫占比5.90%,辛溫占比5.76%,甘寒占比5.55%,苦辛溫占比5.48%,甘苦辛溫占比4.00%,辛甘溫占比3.58%,苦寒占比2.67%。
表2圖2顯示,通過“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軟件進行處方中藥物關聯(lián)度分析,支持度設置為20%,置信度設置為0.7。
表2 藥對頻次及支持度統(tǒng)計
表3 藥物關聯(lián)規(guī)則統(tǒng)計表
圖2 新方聚類的核心組合藥物網絡展示注:支持度20%,置信度0.7
表2顯示,與酸棗仁配伍的藥組中支持度最高的2味藥藥對為酸棗仁-人參、茯苓,支持度為41.24%;與酸棗仁配伍的藥組中支持度最高的3味藥藥組為酸棗仁-人參、遠志、茯神,支持度為26.55%。表2顯示,酸棗仁-人參、茯苓的置信度為0.83,酸棗仁-人參、遠志、茯神的置信度為0.75,說明此2組藥中的藥物聯(lián)系緊密。
圖2顯示,常用藥物組合網絡得知,人參、遠志、茯神、茯苓、麥冬、炙甘草、黃芪、當歸、朱砂、熟地黃為宋元明時期與酸棗仁配伍治療失眠的常用藥,此新方中的藥物即高頻藥物,藥物組合網絡反映出藥物之間聯(lián)系緊密,有作為新方的研究意義。
失眠是由心神失養(yǎng)或心神不安所致,是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類病證,病機總屬陽盛陰衰、陰陽失交[9]。中醫(yī)常將其辨證為肝郁化火型、痰熱內擾型、陰虛火旺型、心脾兩虛型和心虛膽怯型5型[10]。宋元時期失眠病證的辨證以臟腑辨證為主,初期較重視心膽功能,中后期演變?yōu)橐晕迮K為中心的辨證體系,治療主要以益氣養(yǎng)血、寧心安神、重鎮(zhèn)安神原則為主[11]。明代醫(yī)家通過對失眠進行總結,提出以痰、火、虛治療的創(chuàng)見,此時期徐春甫提出在治療上無論標本虛實都不離養(yǎng)血安神的觀點[12]。通過對宋元明時期175首應用酸棗仁治療失眠的處方分析,得出10種高頻藥物:人參、茯苓、炙甘草、茯神、遠志、麥冬、當歸、黃芪、朱砂、熟地黃。發(fā)現以上10味高頻藥物與利用關聯(lián)規(guī)則演化出支持度最高的2~3味藥核心藥組(酸棗仁-人參-茯苓和酸棗仁-人參、遠志、茯神)相吻合,因此將支持度最高的2~3味藥組合并整合為酸棗仁、人參、茯苓、茯神和遠志。其中酸棗仁養(yǎng)心安神,人參安神益智,茯苓、茯神寧心安神,遠志豁痰開竅寧心安神,整合藥組中所有藥物都有安神的功效,可作為應用酸棗仁治療失眠的基礎用藥。
10種高頻藥物中,除基礎用藥之外的藥物有黃芪、熟地黃、炙甘草、當歸和麥冬,而在《臨床中藥學》《中醫(yī)大辭典》和《臨床中藥辭典》中這幾種藥物均未直言有安神的功效。利用宋元明時期處方分析得出的藥性規(guī)律,將藥物再次排序為黃芪、熟地黃 (甘溫)、炙甘草(甘平)、朱砂(甘寒)、當歸(甘辛溫)、麥冬(甘苦寒)。分析所得的性味規(guī)律表明,治療失眠是在辨證的基礎上合理配伍應用甘溫藥,用補養(yǎng)氣血的方式達到安心神的作用,并沒有全部應用安神藥。本次研究所選方書《是齋百一選方》曾提出:“韓魏公方云:予舊有心疾,怔忡健忘,夢寐恍惚,多不得睡,睡狀無不有,心藥無不服,用盡醫(yī)工,謂此疾本思愁憂慮耗心血而得之。今欲安心,當用地黃、當歸等滋養(yǎng)心血……又本用心過而成,宜更用阿膠、黃芪補之?!睆闹兄赋觯呤怯捎谶^度思慮耗傷心血引起,可通過應用地黃和當歸來滋養(yǎng)心血,應用黃芪補心,從調養(yǎng)心神的角度達到安神的效果。《內經》有云:“陰陽形氣俱不足……可將以甘藥”“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指出對虛損病證進行治療時可應用甘味藥和溫性藥?!毒霸廊珪穼χ烁什萦兴涊d:“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調補之功……助參芪成氣虛之功?!北?顯示,炙甘草與人參的關聯(lián)度較高,說明在心氣不足時與黃芪和人參配伍使用起到了補心氣、安心神的作用。另外,此時期除配伍應用甘溫類補養(yǎng)氣血的藥物達到安心神的效果之外,還應用甘寒類的朱砂和麥冬?!夺t(yī)方考》曾對朱砂有所說明:“昆謂重可以去怯,故朱砂能鎮(zhèn)心安神。酸可使收引,故棗仁能斂神歸心?!敝焐百|重可鎮(zhèn)心安神。據《證類本草》記載麥冬“(主療)虛勞客熱,口干燥渴……保神,定肺氣,安五臟”,麥冬多用于虛勞煩悶,可通過養(yǎng)心陰、清心熱達到安神的功效。
根據調查顯示,現代失眠證型中陰虛火旺型占大多數為48.80%,其次為肝郁化火型為27.85%;再次為心脾兩虛型為16.97%,痰熱內擾型和心虛膽怯型各占3.19%[13]。同時有調查顯示,失眠患者中有93.65%集中在20~70歲,其中20~40歲失眠患者以心脾兩虛型為主,40~70歲失眠患者以陰虛火旺型為主[14]。筆者通過分析宋元明時期應用酸棗仁治療失眠的處方規(guī)律,發(fā)現其更適用于現代20~40歲的心脾兩虛型患者。宋元明時期存在長期的戰(zhàn)亂,同時加上瘟疫的大規(guī)模爆發(fā)造成大部分百姓食不果腹,這與現代生活中20~40歲心脾兩虛型患者多有生活、工作壓力大、飲食作息不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在病因上有相似之處,故考慮以酸棗仁、人參、茯苓、茯神和遠志為基礎方合理加減甘溫藥治療失眠,希望能為當今臨床應用酸棗仁治療失眠提供可借鑒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