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勤于筆耕,《后漢書·張衡列傳》說他“所著詩、賦、銘、七言、《靈憲》《應閑》《七辯》《巡誥》《懸圖》凡三十二篇”。
張衡,東漢著名科學家、經(jīng)學家與文學家。《后漢書·張衡列傳》說他“世為著姓”。祖父張堪,歷任蜀郡太守、漁陽太守,為政清廉,百姓曾作《張君歌》頌之。秉承良好家風,張衡少時就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曾先后到三輔、京師求學,博通五經(jīng),學貫六藝,并善機巧,精通天文、陰陽、歷算等數(shù)術之學。難能可貴的是,張衡“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為人從容淡靜。約34歲時,才應漢安帝征召入朝為官。先拜郎中,后遷太史令。因其不慕榮利,長年不得升遷,曾自去史職。順帝即位,復為太史令。其間,他因宦官外戚干政而上書建議加強皇權,叉因圖讖流行惑眾而上書禁絕圖讖,彰顯了傳統(tǒng)士人熱心濟世的情懷。但由于宦官勢盛,張衡并不得志。據(jù)《后漢書·張衡列傳》記載,順帝時期,張衡遷任侍中,順帝“嘗問衡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足見當時宦官氣焰之囂張,張衡面臨政治環(huán)境之險惡。為保全性命,張衡“乃詭對而出”。即便如此,仍被讒毀,于永和元年(公元136)出京任河間相。三年后,他感到難于實現(xiàn)政治抱負,上書乞骸骨,卻叉被征拜尚書。永和四年(公元139)卒,時年61歲。
張衡勤于筆耕,《后漢書·張衡列傳》說他“所著詩、賦、銘、七言、《靈憲》《應閑》《七辯》《巡誥》《懸圖》凡三十二篇”,《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后漢河間相張衡集》十一卷,新、舊《唐書·藝文志》著錄《張衡集》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張衡集》六卷。他在《應閑》中說:“與世殊技,同孤是求?!保ū疚乃龔埡庾髌?,皆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 86年版張震澤《張衡詩文集校注》)這不僅是他在數(shù)術領域的追求,而且也是他詩賦創(chuàng)作的追求。秉持這一創(chuàng)新追求,張衡的詩賦給讀者展現(xiàn)了別樣的春天。
張衡描寫到春景的詩有五言《歌》一首,賦有《溫泉賦》《二京賦》《歸田賦》三篇。這些作品,有的以春景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有的將春景作為點染。就寫景方法而論,五言《歌》與《溫泉賦》為觸景生情,《二京賦》與《歸田賦》則為設景生情。雖側重點不同,但都給人以生機勃發(fā)、明朗向上之感。
張衡的五言《歌》見于《太平御覽》卷二十《時序部五·春下》:“浩浩陽春發(fā),楊柳何依依。百鳥自南歸,翱翔萃我枝?!庇伞短接[》的收錄,可見此歌已被李昉等人視為表現(xiàn)春景的典范之作。此歌雖僅存四甸,但將春陽、楊柳、歸鳥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燦爛明朗、春意盎然的圖景。末一句“我”字,洋溢著張衡對大自然特有的喜愛之情。
《溫泉賦》是張衡早年的作品,孫文青《張衡年譜》系之于漢和帝永元七年(公元95),當時張衡由三輔赴京師求學,途經(jīng)驪山,因作此賦。張衡在賦序開篇說:“陽春之月,百草萋萋。余在遠行,顧望有懷?!标柎好髅?、春草萋萋,這樣的春景,無疑與《招隱士》清幽寂寥的傷春圖景形成了鮮明對比。這時候的張衡懷抱人生的理想遠行,他眼中的春景亦充滿了陽光和希望。賦文里,張衡著力描繪了一幅驪山溫泉春游圖:“士女曄其鱗萃兮,紛雜沓其如煙?!备鞯厥颗?,紛至沓來,溫泉水汩汩流淌,為人們祓除污穢與不祥。這幅圖景,熱鬧而祥和,與《論語·先進》中曾點的描述有異曲同工之妙:“奠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點將和平治世的理想融入春游圖中,而《溫泉賦》的春游圖正與曾點遙相承傳,充溢著張衡對當時社會和平安寧的由衷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