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傲慢與偏見》是19世紀(jì)世界文學(xué)史上一顆耀眼的明珠。由于漢語和英語之間的差異及相似性,譯者傾向于根據(jù)不同的翻譯目的來選擇直譯或意譯策略。目的論視角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更好的視角,即采用合乎翻譯目的的翻譯策略。
關(guān)鍵詞:目的論;直譯;意譯;《傲慢與偏見》
作者簡介:趙曉明(1994.11-),女,漢,山東省德州市德城區(qū)人,天津大學(xué)碩士,研究方向: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7--01
1.引言
“Skopos”這個詞指翻譯目的。目的論認(rèn)為,翻譯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翻譯的目的。對于幽默語言的翻譯,譯者幾乎達成共識,即源語言和目標(biāo)語應(yīng)試圖獲得同等的幽默效果。由于語言結(jié)構(gòu)、表達方式和文化差異,一些幽默語言是不可譯的。根據(jù)目的論,采用不同的策略,可將一些諷刺幽默轉(zhuǎn)化為可譯。因此,從目的論出發(fā)分析和欣賞《傲慢與偏見》中的諷刺性幽默,是一個可行的路徑。
2.目的論視角下的傲慢與偏見翻譯策略
目的論認(rèn)為,翻譯目旳決定了翻譯策略的選擇。幽默和諷刺文本的翻譯目的多為實現(xiàn)源文本的交際功能,即讓目標(biāo)語讀者能獲得原語讀者一樣的樂趣。
2.1直譯強調(diào)“逐字逐句”的翻譯,力圖保持原語言結(jié)構(gòu)和表達。盡管英語和漢語之間存在著差異,但有些幽默是很有邏輯性的,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可以通過直譯來再現(xiàn)幽默。
例1: It is more than I engage for, I assure you.
王科一 (1955): “老實跟你說吧, 這不是我份內(nèi)的事?!?/p>
孫致禮 (1990): 告訴你吧, 這事我可不答應(yīng)。
例2:“I really cannot laugh at it; you are safe from me.”
王科一 (1955): “我的確不能在譏笑你了。你放心好啦!”
孫致禮 (1990): “我真不敢再譏笑你了。你在我面前是保險的了?!?/p>
王科一采取了意譯策略。孫致禮運用了直譯,特別是第三個例句中,“我真不敢再譏笑你了。你在我面前是保險的了”, 這種表達在漢語中相當(dāng)少見。一些讀者經(jīng)常抱怨說,譯文的可讀性總是不如原文。其中一個原因是譯者過于頻繁地采用了意譯,以至于翻譯失去了原有的風(fēng)格。如孫致禮采用直譯來譯短句,一方面,可以復(fù)制原始的幽默和諷刺, “你在我面前是保險的了”比“你放心好了”更加幽默;另一方面,目標(biāo)文本的讀者仍然可以通過譯文感知到原文的措辭和語氣。
例3 She never stayed for dinner. If she did, you should know that she just to see whether Mr. Collins joints of meat were too large for her family.
王科一:她從不在他們家吃晚餐。如果她留下了,你要知道他只是想看看克林斯夫人是否勤儉持家,不濫吃濫用。
孫致禮:她不愛在他家吃飯,如果吃了,你得記住她只是想知道克林斯夫人是否不顧家里條件,把肉切的太大。
這一段是對凱瑟琳夫人的描述。她總是嘲笑和譴責(zé)別人。她留下來吃晚飯的唯一原因是“為了檢查柯林斯夫人切肉是否太大了”。這種諷刺和幽默可以很容易地被英國讀者和中國讀者所接受。因此,譯員可以直譯出來。
2.2意譯是指根據(jù)原文的大意來翻譯,而非逐字逐句的翻譯(區(qū)別于“直譯”)。由于奧斯汀的大部分諷刺和諷刺都反映在它的表達和結(jié)構(gòu)中,但這些東西不能被逐字翻譯。為了縮小差異,使之更具可讀性,有時意譯將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例 1: “Why, my dear, you must know, Mrs. Long says that Nether field is taken by a young man of large fortune from the north of England.”
“哦,親愛的,你得知道,朗格太太說,租尼日斐花園的是個闊少爺,他是英格蘭北部的人?!?/p>
這是意譯的一個很好的應(yīng)用。
首先,譯者把“為什么”翻譯為“哦”,更靈活,也更符合上下文。因為講話的人并不真的想知道為什么,“why”在這里譯為語氣詞更合適。其次,譯者添加單詞如“聽說”“打算”“看得”“那天”等可使譯文更加流暢也更具可讀性。
例2:“My dear Mr. Bennet,” replied his wife, “how can you be so tiresome! You must know that I am thinking of his marrying one of them.”
版本1:“我的好老爺,”太太回答道,“你怎么這么叫人討厭!告訴你吧,我正在盤算,他要是挑中我們的一個女兒做老婆,可多好!”
版本2:“親愛的貝內(nèi)特先生,”他的妻子回答說,“你怎么這么不開竅?你應(yīng)該明白,我正盤算著,他能將我們的那個女兒去過去呢?!?/p>
對于“My dear Mr. Bennet”的翻譯,版本1為“我的好老爺”,它采用意譯,是一個地道的中國表達,這也符合上下文,因為班納特太太與她丈夫的對話發(fā)生在家里。
第二點,版本1把“how can you be so tiresome”翻譯為“你怎么這么叫人討厭!”從這一段,我們可以看到,這里的“tiresome”并沒有顯示班奈特太太對她丈夫的厭惡。因此,“叫人討厭”不太合適。版本2翻譯“tiresome”這個詞時采用了意譯,譯為“開竅”,這種表達更好。
3.結(jié)語
鑒于文章大量反諷技巧的應(yīng)用,如何將原語的幽默和諷刺在譯作中展現(xiàn)出來便成了關(guān)鍵。根據(jù)目的論,翻譯的目的決定了翻譯策略的選擇。因此,譯者應(yīng)將翻譯策略與翻譯目的相結(jié)合,使中國讀者能充分體會其中的諷刺和幽默,也使譯作更具可讀性、更流暢、更容易被中國讀者接受。
參考文獻:
[1]Austen,Jane.Jane Austen s letters.ed.Deirdre Le Faye.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Copeland,E.&Mcmaster;,J.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ane Auste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3]簡·奧斯汀·傲慢與偏見[M].雷立美譯·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3. 78.